锦橙皮渣膳食纤维微粉化及其功能特性分析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我国每年产生柑橘皮渣高达万t以上,而综合利用率却不足。除一般用于提取果胶、香精油及黄酮类化合物等生物活性物质能提高其附加值,其他用于制作动物饲料、发酵有机肥或者能源基质等的干物质则附加值不高。综上所述,这些利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锦橙皮渣的利用问题,但是大多数不能实现对皮渣的完全充分利用,产生的废物会导致环境二次污染。因此,从锦橙皮渣大规模利用和提高附加值的角度,开发科学的利用方法势在必行,不仅利于改善环境,而且对推动柑橘产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的易甜、崔文文、王明锐、姚晶晶*通过物理的球磨微细化处理,对锦橙皮渣进行高利用率方法探索,制备粒度均匀、生理活性增加的食品添加剂原料。通过分析锦橙皮渣膳食纤维微粉(MDFP)的粉体性质、功能性质,了解微细化处理对MDFP。功能性质影响的变化规律,以及微细化处理对其生理功能特性的影响。通过球磨微细化处理提高锦橙皮渣DF的生理活性,尝试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柑橘皮渣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方式,为柑橘皮渣产业化处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1、微粉的粉体性质

粒度

DFP颗粒大小分布范围为.40~.32μm,平均粒径为.06μm;MDFP颗粒大小分布范围为7.17~47.12μm,平均粒径为14.01μm,相比而言,经过球磨后的DF颗粒明显减小。其中,MDFP粒径分布图中,只有一个主峰,说明通过球磨处理后,微粉粒度非常均匀;而DFP的粒径分布图中,除了主峰外,还有2个较小的次峰,说明与MDFP相比,DFP颗粒的整体均匀性较差。

比表面积

普通粉末DFP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均比球磨后MDFP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小,随着微粉粒度的减小,其比表面积和孔容显著(P<0.05)增大(比表面积由(0.48±0.12)m2/g增至(1.52±0.12)m2/g;孔容由(0.08±0.01)mL/g增至(0.11±0.10)mL/g)。

休止角

经过球磨处理后,休止角显著增大(由40.11°±1.75°增至44.67°±2.02°)。这是因为颗粒变小后,容易发生团簇,但对流动性影响不大。

堆积密度

经过球磨处理后堆积密度由(0.93±0.08)g/mL变为(0.68±0.05)g/mL,下降显著,说明球磨处理后DF更为疏松。

2、微粉的功能性质

持水性

DF结构中含有很多亲水基团,这些亲水基团使得DF具有较好的持水力,研究显示DF的持水力可以增加人体排便的速率,从而减轻肠道压力,使毒物迅速排出体外。与DFP相比,经过球磨处理后,MDFP的持水性显著提高(P<0.05),由(9.08±0.55)mL/g提高至(7.43±0.35)mL/g,这说明球磨处理可以明显促进DF黏度和质构的改变。

持油性

MDFP的持油性与DFP相比,也显著增加(P<0.05),由(3.60±0.12)g/g增至(5.32±0.07)g/g。因此,球磨处理后的MDFP增加了乳化性能,与DFP相比,MDFP更适合作为乳化性需求的食品添加剂。

溶胀性

与持水性和持油性一致,球磨处理能够显著增加DF的溶胀性(P<0.05),由(4.46±0.14)mL/g增至(12.38±1.16)mL/g。球磨微细化处理后,粉体粒径减小,颗粒数目增多,溶于水后膨胀产生更大的体积,从而引起溶胀性的升高。

色泽

经过球磨处理后,DFP和MDFP的色泽显著变浅,这是由于随着粒度的减小、比表面积的增大,引起反射因数的增大,导致色泽随之变浅。

3、微粉微观结构的测定结果

红外光谱分析

由于DF是混合物,因此在红外光谱分析的过程中,并不能准确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只能粗略反映混合物中某些基团的变化。尽管如此,DFP和MDFP的红外图谱还是显示出2种混合物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X射线衍射结果

DFP样品呈现明显的晶体衍射峰;而经过球磨处理后,晶体的衍射峰基本消失,呈现一个较明显的柔性聚合物的宽条带。这可能是由于DFP中某些晶体序列或晶体尺寸被破坏造成的,说明某些基团的消失也造成晶体结构的变化。

结论

本实验利用球磨微细化技术,制备锦橙皮渣DFP和MDFP,并比较DFP与微细化处理后的MDFP理化及功能特性。结果表明,DFP经球磨处理后,得到的MDFP颗粒较小且疏松多孔;纤维素、半纤维素部分降解,SDF含量提高;MDFP的粒径显著减小(P<0.05),持水性、持油性、溶胀性、重金属结合力显著提升(P<0.05),色泽变浅,具有更好的生理活性功能;另外,MDFP可作为潜在食品添加剂资源,更好地满足视觉和口感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锦橙皮渣膳食纤维微粉化及其功能特性分析》来自于《食品科学》年40卷10期8-14页,作者:易甜,崔文文,王明锐,姚晶晶。DOI:10./spkx---。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查看文章相关信息。

近期研究热点

不同大分子乳化剂构建番茄红素纳米乳液的体外消化规律比较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草甘膦和草铵膦的残留量

不同品种青稞炒制后挥发性风味物质GC-MS分析

L-阿拉伯糖与氨基酸美拉德反应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脱硫对熏硫‘黑叶’荔枝采后品质及果肉亚硫酸盐代谢的影响

渗透预处理对蓝莓冻结特性的影响

纳米抗菌包装材料对延缓白莲藕风味品质劣变的影响

青蛤酶解多肽对RAW.7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辛烯基琥珀酸酐复合超声改性提高鸡蛋全蛋液热稳定性

玉米黄素对衣霉素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不同解冻方式对树莓汁加工特性的影响

机筒温度、鸡肉粉质量分数对挤压膨化产品品质的影响

低耗水管道化制浆技术对豆浆品质及稳定性的影响

纳豆激酶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改善效果及免疫调节作用

贮存环境对普洱生茶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

基于GC-MS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探究特征清香味辣椒粉的香气特点

HPLC-DAD-Q-TOF-MS在线筛选鉴定牛蒡中的抗氧化成分

基于滋味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判别分析及相似度评价在信阳毛尖茶分等定级中的应用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不同产地藜麦中脂肪酸及小分子物质组成分析

电子束辐照对细点圆趾蟹肉营养及滋味成分的影响

壳聚糖-六氢-β-酸可食性抑菌膜的制备及抑菌剂的释放

酒花浸膏关键性香气成分分析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低温榨取汉麻籽油工艺

3种芍药属植物种子不同部位成分分析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甘肃地区产地木耳品质综合评价

14种柑橘皮中多甲氧基黄酮成分分析

不同年生和不同部位人参样品有效成分的比较

高光谱成像技术快速预测鸡蛋液菌落总数

紫薯花色苷在贮藏过程中的降解特性导读

反胶束萃取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和特性的影响

辣木籽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其对氧化损伤红细胞的保护作用

鳝鱼肉新鲜度对加热过程中蛋白变化规律的影响

无核白葡萄干制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

低温超微粉碎对生物酶法制油豆渣蛋白结构影响的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光谱分析牛肉贮藏过程中肌红蛋白结构的变化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研究不同解冻方式对冻猪肉食用品质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在牛乳中生长的预测

梨质地变化规律与动力学模型

用于高果糖浆制备的宛氏拟青霉嗜热嗜酸菊粉酶酶学特性分析

气相离子迁移谱对山茶油掺假的检测

介质阻挡放电氦等离子体-气相色谱测定绿豆中脂肪酸含量

利用蛋白组学和化学计量学区分海捕和养殖的中国对虾

葡萄果渣酵素的发酵工艺优化及其理化特性

香气指纹图谱应用于山西老陈醋的身份识别

鹰嘴豆非淀粉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乳酸菌饮料中嗜酸乳杆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的不同共价交联法对蛋白结构的影响

生姜蛋白酶对干腌羊火腿品质特性的影响

采后苯并噻重氮处理对‘玉金香’甜瓜单萜类香气及其代谢关键酶的影响分析

降温方式对鸭梨采后FAD及LOX基因表达及其褐变的影响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保鲜冰处理对鲈鱼菌群组成与代谢功能的影响

修改/编辑:袁艺;责任编辑:张睿梅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为进一步推动食品科学的发展,带动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更好的保障人类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杂志社《食品科学》杂志,将与国际谷物科技学会(ICC)、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浙江海洋大学食品与医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农业与食品学院、宁波大学食品与药学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华美食品学会(CAFS)共同于年8月1-4日在浙江杭州和宁波举办“第四届食品科学与人类健康国际研讨会”。

在此,我们诚挚的邀请您出席本次国际研讨会,共聚人脉、共享资源、共谋发展!

长按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sj/92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