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小时候母亲教给我的第一味中药。
年有了博客,我才有机会把这些口传的心法广为分享——到今年刚好是10年了。
10年前,很多人对于姜的认知,仅限于感冒喝个姜汤。现在全民都吃在吃姜保健了。
传统的养生学日益复兴,是中华之福。今昔对比,倍感生在这个时代的幸运。
特重发旧文,分享给越来越多的新读者们。
因为喜欢美食,常常读食谱消遣。但有一点总让我疑惑。
现在的食谱中,凡是用到姜的,打头必然是千篇一律的三个字:“姜去皮”。
从什么时候开始,姜皮如此不招人待见,必欲剥之而后快?
其实,姜皮绝非可有可无之物。它本身就是一味中药。
去皮吃还是带皮吃,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的。
怎么定呢?非常简单。你只要记住一点就可以了:
植物的皮和肉是一对阴阳。
姜肉性热,所以姜皮性凉。
姜肉发汗,所以姜皮止汗。
简单吧?一旦理解了这个原理,你自然就知道什么时候去皮吃,什么时候应该带皮吃了。
受了风寒,喝姜汤发汗,自然是去皮为好。
平时喝生姜红枣茶驱寒,则不去皮。
一般做菜用姜,那肯定是带皮吃了,以免偏性。
吃大闸蟹用的姜汁除外,可以去皮,平衡蟹的寒性。饭后再喝上一碗热热的姜糖水,暖暖胃,那就更妙了。
(《回家吃饭的智慧》陈允斌著)
关于姜的食方
立夏到三伏:73天姜枣茶
“调理阴阳第一方”:五味药中两味是姜和枣
怎样防止吃汤圆伤胃
父亲的养生之道:早姜晚蒜
关于祛湿的五个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