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今日话题
生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大家一定并不陌生,今天中药师就来给大家讲一讲生姜与姜皮。
早在周代开始就有人栽培姜,关于生姜的记载最早见于《论语》,有孔子“不撤姜食”之句,中国人使用姜的历史十分久远,明代李时珍曾说过:“姜可蔬、可果、可药。生用发散,熟用和中。久服去秽气、通神明、散风寒、止呕吐、化痰涎、开胃气、解百毒。”可见生姜的用途十分广泛。现代研究认为,生姜的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具有抗氧化、抗炎、抑菌、止吐、抗肿瘤、降糖、对胃黏膜的保护等作用。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夏天人体温高,姜中的姜辣素能加快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排汗,降低体温,有利于防暑。但是,夏天吃姜不能乱吃,也要分人、分时,只有吃对了方可强身。很多人平日里做饭大多会把姜皮削掉,殊不知姜皮其实也是一味中药,主要用于祛风除湿、利水消肿等症,与大腹皮、地骨皮、茯苓皮、五加皮同用,组成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下面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生姜与姜皮:
生姜
姜皮
图片
来源
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生姜外皮
性味
性温、味辛
性凉、味辛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归脾、肺经
用量
3-10克
2.5-7.5克
功效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毒
行水消肿
药理作用
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等
水肿初起、小便不利、皮肤皮癣症等
不适宜
人群
阴虚体质者、内热较重者
脾胃虚寒者
如上表所示两者药性不同,因此也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的说法。
那么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我们要将姜皮去掉呢?一、祛风散寒
(一)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要用温热的生姜来散寒解表,《医林纂要》曰:“姜发汗,则姜皮止汗,.....”若生姜不去皮,则凉性的生姜皮会影响生姜本身的温性,使得驱寒解表的功效大大降低。因此,用生姜治疗风寒感冒时,一定要去皮。
1、生姜红糖水几乎每个地方的生姜红糖水的做法都略有不同,针对不同的功效会加入不同的材料,有的会加入大蒜、葱白,有的会加入杏仁、甘草、桃仁等等,但是永远都离不开的就是生姜和红糖了。
材料:生姜(去皮)3-5片、红糖适量(1人量)。
制作方法:将生姜洗净,去皮后切片,取3-5片放入锅中,加入一大碗水煮开,加入适量红糖,待红糖融化后出锅,趁热服用。
功效:用于外感驱寒,亦可用于胃寒、女性月经不顺、散瘀活血等。
2、五神汤材料:荆芥、苏叶、生姜各10克,茶叶6克,红糖30克(1-2人量)。
制作方法:取荆芥10克、苏叶10克、茶叶6克加水煮开后,将生姜洗净、去皮,切3-5片放入锅中,煎五分钟后加入红糖30克,待红糖融化后出锅,趁热服用。
功效:有发汗解表作用,可治恶寒,身痛、无汗诸证的风寒感冒。
(二)胃寒生姜对于脾胃寒症、胃寒呕吐都有很好的药疗、食疗效果,但是由于姜皮性凉,因此最好在食用时去掉姜皮。
(三)产后补养姜醋猪脚姜醋猪脚是广东妇女产后补身食品之一,能补气血,驱风寒,去恶露,还能修复子宫,养身催奶,有效保障母婴健康。特别在冬冷秋寒时进食能补气活络、驱寒祛风、醒胃可口,男女老少都十分钟爱。
材料:猪脚克、鸡蛋10个、姜克、添丁甜醋克、红糖适量。
制作方法:猪脚洗净切块、焯水、取出,用清水冲去浮沫,将锅烧热后放入猪脚,干锅不停翻炒至干。姜去皮后切块,放进开水锅中煮5分钟取出,放进干锅干煸至边缘微焦。鸡蛋煮熟,去壳备用。把添丁甜醋倒进砂锅中,大火煮开后加入炒好猪脚、姜块、鸡蛋、红糖,大火煮开转中小火继续1小时,熄火。第二天即可食用,被甜醋泡了一个晚上的猪脚很软绵,建议浸泡一周后食用味道更佳。
二、食用寒凉菜肴
脾胃虚寒者吃大闸蟹、苦瓜、绿豆芽等凉性食物时,建议生姜去皮食用。
日常饮食中我们几乎离不开生姜,除以上几种情况,生姜需要去皮使用外,一般的情况,食用生姜最好不要削皮,削皮后不能发挥生姜的整体功效,生姜洗净后即可切丝或片,用于烹饪。但是,要注意的是烂姜不能食用,因为其含有黄樟素,大量食用,有致癌(肝癌)的风险。还有生姜宜早上食用,不宜夜晚食用,因为早上阳气旺盛,宜补阳,夜晚阴气逐渐旺盛,宜养阴,夜晚过多摄入温热食物或补品,会影响人体阴阳平衡和机体自我修复,这也是为何民间一直流传“晚上吃生姜,犹如吃砒霜。”相信大家对生姜的用法有一定的了解了吧!
参考文献:[1]王姝,梁翠茵.生姜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32(22):-.[2]杨力.科学吃姜[J].新农村,,8:41.[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中草药汇编(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注:文章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广州医院高珊珊
一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广州医院伍月红
二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广州中医院华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