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总共要多少钱 https://m.39.net/pf/a_4527136.html一方水土养一方胃图片原创/九雅一歌文字原创/尽色我老大哥平时在镇江,喜欢早晨拖一碗锅盖面,吃其他东西,都令他眉头一天不展。这几天他去河南,我想他应该是开心的,因为河南烩面也是大名鼎鼎的。果然,他频频在群里发些美食,开心顺遂,溢于言表。这使我想起我曾去河南探寻美食。河南菜,是在原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等基础上,融合而来,可无论怎么融合,都脱不了浓浓的商周古韵、汉唐遗风、宋京传承,令我记忆犹深。这次不说豫菜,单单随老大哥的足迹,去看看河南极富特色的早餐。还是先说面条。烩面是河南的三大小吃之一,著名的有张老炝锅烩面和多家羊汤烩面。宋代汴京吃食店里便有“插肉面、大奥面”的史料记录,其实,什么面条筋道、配料丰饶,在江南人眼里都不是特点,特点是量大、量大、还是量大,透着中原文化的豪迈。有人说:在西方,喝咖啡是一种格调;在郑州,喝胡辣汤才是格调。郑州的街头遍地都是胡辣汤,河南人大爱此汤,说是“辣在嘴里,美在心里”。但同行的不少江南人不太吃得惯,总感觉洋洋洒洒,恣意磅礴,还酸酸辣辣,没喝完就一头汗。郑州人却说:“早上一碗胡辣汤,给个神仙都不当。”由此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出千金不换的胃口。当地朋友介绍,胡辣汤打底的是骨头汤,再加入多种天然中草药、胡椒和辣椒,辅以生姜、胡椒、八角、肉桂等,里面还有面筋、粉条、金针菜等,配料丰富,口感却很是重口。打汤的店员还要给每一碗加醋,吓得人赶忙制止。但是,还是建议加点醋,吃一点当地人的正宗口味,感受一下“辛香行气,舒肝醒脾”的效果。这些富有古风的吃法,江南的朋友大多不适应,甚至傻傻地分不清胡辣汤与卤煮、炒肝的区别。一位朋友解释得很有意思:炒肝就是只放猪大肠和猪肝的胡辣汤;炒肝在勾芡等方面也极似胡辣汤,所不同的只有一点,胡辣汤的独特重口。但是,在配包子同吃上,他们又握手言和了……此外,北京人执拗地认为,吃炒肝必须吸溜,拿勺擓(kuǎi)着吃,都是不正宗的。胡辣汤配水煎包、油馍头是河南人早餐的标配。油馍头也是河南地区的著名小吃,它类似油条,却是独根的。前段时间,马副官考周爱东和我,问为什么油条要两根压在一起油炸?据说,二三十厘米的油条,如果不是两根缠一起,就会弯曲。如果面对油馍头,估计马副官又要口若悬河了,因为单根的油馍头确实就不长。水煎包是从宋代就有的美食,它比普通肉馅包子好吃是因为,有着肉包子的鲜香的口感,更带有锅焦,咬一口嘎巴脆,脆嫩兼得。类似的河南小吃是牛肉粉条球。馅料是牛肉和很多的粉丝,裹上面皮,压扁后下油锅炸,出锅后用刀切成四块。这有点像淮扬点心里的“牛肉粉丝馅的锅炸”。但是,江南人看到这么大块头的吃食,要直呼中原人太实在,有点承受不住啊!灌汤包也是河南著名美食,从北宋一直流传到现在,应该说是全国灌汤包的始祖。所以有人说:天下包子出东京(现开封),开封灌汤数第一。这种说法其实是有出处的,据《东京梦华录》载,当时灌汤包子称之为“王楼山洞梅花包子”,被赞誉为“琅缳妙品”。我个人以为,是杭州等地汤包的前身。史籍里说,灌汤包子古代还曾被叫做“猪羊荷包”,以前还用松针铺在笼屉里来蒸灌汤包,清香无比。这与后来扬州的“松毛包子”如出一辙。我曾向周爱东提过“松毛包子”,他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做法,却是不肯做了给马副官和我吃,吊足了人胃口。这使我想起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讲的一则故事:有位士大夫在京城买了个妾室,自称曾在宰相蔡京府里专门负责做灌汤包的。有一天,士大夫让小妾做些包子来尝尝,没想到她却坚称自己不会做。这让士大夫很不解,也很不高兴。然而这位小妾却回答得理直气壮:“我只是厨房里专门负责切葱丝的……”嘿嘿,此事一时传为笑谈。老大哥说,最惊艳不是包子的口感,如今网络社会,口感已经不是独家特色,倒是河南的包子之大,令他惊讶:1.5元一只,却大到一只手握起来都吃力。这一只包子在手,中原人的豪气干云,便显现无遗,掌中似有金戈铁马奔腾不止,尚存气吞万里如虎之势。文字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