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本品是姜科、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姜的新鲜根茎。
中国中东部、东南部至西南部,山东省昌邑、安丘等市广为栽培,亚洲热带地区亦常见栽培。
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姜根、百辣云、勾装指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证。本品辛散发表,可加入辛温解表剂中,增强发汗效果,如桂枝汤等方剂均有本品。轻微感冒,可煎汤加红糖热服。
2.用于胃寒呕吐。能温胃和中,降逆止呕。随配伍之不同,可用于多种呕吐,常与半夏同用治胃寒呕吐,即小半夏汤;若热证呕吐,可配伍竹茹、黄连等同用。
3.用于风寒客肺的咳嗽。有温肺化痰止咳之效,常配伍其他散寒止咳药用。此外,本品能解半夏、南星、鱼蟹之毒。
3?10g,煎服或捣汁冲服。
本品辛温,对于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忌用。
唐朝时期,长安香积寺有个叫行端的和尚,夜间上南五台山砍柴,回寺后成了哑巴,人们相互议论不解其故。有的说这是让山上的妖魔给迷住了;也有的说是怕他讲出山上的真情就将他弄哑了。这样一传,吓得众僧再也不敢上山砍柴了。
香积寺的方丈急忙带领众僧在佛前做了八十一天道场,让佛祖为行端驱魔,可是无济于事,行端仍不能说话。这时有个略懂医术的僧人德始提议让行端前去求医于长安城里一位医术高超的刘韬。
德始陪着行端来到长安,拜见了名医刘韬并详述了得病的缘由。刘韬察颜望诊、号脉后说:“师傅先回,待我明日上山一观再行处方。”次日凌晨,刘韬来到山上,仔细观察后便胸有成竹地来到了香积寺,从药袋里取出一块生姜,对方丈说:“尊师放心,请那沙弥速将此药煎服,三五日内定能药到病除。”方丈虽让人将生姜给行端煎服,但心中有疑虑,于是就有意挽留刘韬在寺中多住几日,以观疗效。且说时过两日,行端连服三剂姜汤,胸中郁积渐解,咽喉轻松爽利。又连服了三剂,竟能开口说话了,寺中众僧都惊讶不止。
方丈询问行端病因,刘韬说:“此乃沙弥误食山中半夏所致,用生姜一解,药到病除,并非什么妖魔所害。”众僧也除掉了心病,照旧上山砍柴。
经典方剂——半夏泻心汤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
4.使用注意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李锦耀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