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性赋第40节生姜热性药

2、生姜用发散以生姜。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讲到荜拔这味药。

  荜拔是产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一股特异的香气,味辛辣浓郁。

  能够温中散寒止痛。

  所以一切风寒之证,皆可投之。

  不管是心腹冷痛,呕吐反酸,常年泄泻,都可以用它。

  但大家要把握住病人是一派寒象,火力不足。

  这荜拔就是给身体添柴点火之物。

  所以唐宋后人们都喜欢把这味可以做成香料的中药,拿来食疗治病,通过煮粥可以养胃,治疗老寒胃。

  这里介绍《食医心鉴》里头治疗心腹冷痛的食疗方。

  治心腹冷气刺痛,腹胀不能下食,荜拔粥方。

  荜拔、花椒、桂心,各一分为末。

  然后等粥煮好后,再把这些药粉子拌在里面服用,古人称荜拔粥治冷气,心腹痛随之去。

  可见它温中暖胃之力,是广为民间人们所喜爱的。

  荜拔这味药在《本草纲目》中还记载,荜拔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

  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

2、生姜2

  大家看!为什么头鼻牙有浮热都用它,如果真是湿热,应该从下撤,而浮热却相反,应该火郁发之从外越。

  对于这种外热内寒,或上热下寒的病人,你应该温里达表,把身体阳气从里到外暖起来。

  所以这阳明经所过的,前额、头部、鼻子,还有牙龈肉,这些地方的郁热都可以一温而散,因为荜拔善于入阳明胃经,善于温中。

  为什么中焦虚寒的人外表容易被风寒风热所扰,原来中医认为国库内需,边疆敌寇就蜂起。

  你不要看周围是哪里来的敌人,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正气有没有起来。真正起来后,你不用去驱敌,敌寇都不敢来犯。

  所以用荜拔去治疗头风疼痛牙虫牙痛,或者闭塞不通,都取它温中散冷,助阳外出的功效。

  古代有个医家说,凡身体阳气不到之处就容易长病。

  我们换种说法,凡阳光到不了的地方就容易有阴影,有细菌病毒,有苔藓。

  所以中医治疗头痛鼻渊牙痛,这些反复热久的病,是去制造阳光,而不是去   暴病属实,久病属虚。

  特别是一些疑难反复性长久的病痛,正属虚冷者,你就可以用荜拔。

  《黄帝内经》上说,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肠胃阳火足,你九窍才会气化,就像你锅底火力充沛,你锅盖上面才会出现热气腾腾的蒸气。

2、生姜3

  人的身体很奇怪,有一分阳气就有一分性命,有一分寒气就有一分疾病。

  你身体哪个地方只要不处于阳化气状态,就容易被阴寒堵塞,就像鼻子阳气不足,管道就被粘液闭住,然后就发炎。

  如果你从表象看是去治发炎,如果你从实质看却是去制造阳气,去扩张鼻孔,然后使气机流通,炎症自除。

  你想想,如果你身体脾胃伤于生冷,导致阳气内脏都不够,就像锅底柴火不足,你水都加不热,你又凭什么让热气从锅盖缝里透出来呢?

  所以为什么很多鼻不通气,进而就鼻炎,鼻子一堵塞,头痛又来了,这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都是连带的。

  所以你追着疾病去治,永远治不完,你锅下要保持火力足,那么你头面七窍就非常玲珑通透,管道扩张不受阻,气机出入无滞塞。

  局部想要繁衍细菌病毒,想要产生炎症积热都不可能了。

  所以李时珍称这局部瘀塞为阳明经浮热,它是局部的郁热堵塞,而对整体来是阳主气化不足。

  如果管道一被扩张开,郁热一对流,自然就走了。

  可见阳气不够才是疾病的实质,浮热只是标而已。

  就像一个地方你道路狭窄,经济落后,老是堵塞瘀滞,让南来北往的车辆,司机都很烦躁浮热,其实这时解决的办法不是在除烦躁,清虚热,而是把道路拓宽加倍。

  这样往来车辆毫无滞塞,浮热虚热自然不再。

  这正是用温性的药来治疗局部郁热的表现。

2、生姜4

  所以你不要见热就用凉药,如果病人脉细小,乃是管道狭小引起的堵塞之热,你把堵塞打开,然阳气扩充,就如同你把道路加粗,那么大家来往车辆就不会显得那么拥挤烦热了。

  这就是为何那些经常有运动人不容易上火,因为他身体管道血脉变大畅通,热气一下就被带走了。

  相反那些常坐办公室的白领,吹着空调还经常上火,越吃凉药水果,上火得就越厉害,为什么?

  因为他们管道越来越狭小,脉搏越来越沉细。这样你身体血脉细胞在对流过程中经常摩擦撞车,怎么能不烦热呢?

  前两天还有一个上火眼睛痛牙痛的病人来找我们看病。

  我们一摸他脉,脉细小,中焦瘀滞,就给她开上半夏泻心汤,她一看用干姜,吓得都不敢吃这处方说,大夫啊,我这是上火啊,平时姜碰都不敢碰,你还给我开这么多,我不敢喝啊!

  我们跟她说,你的脉络都细得像线那样,这哪是上火啊,完全是身体气机不对流,管道堵塞。

  就像乡村小道,你开多辆车过来,就堵在那里,大家烦热较劲在那里都没有用。

  表现出来的上火烦躁只是标,真正道路不通畅,血脉不变粗才是本。

  你现在脚都是凉的,有什么热呢?

  是身体阴实挡道,寒热不对流而已。

  她听了似懂非懂,于是在她老公陪同下,去抓药来喝。

  南方都是以清凉药为主,当地的老百姓都知道经常煲凉茶来退火,但是凉茶退火对于脉实大后力的那是好事,如果对于脉虚弱无劲的,那反而会伤了身子。

  这次给她一反常态,用温中之品,降气之药,想不到她三付药吃完,头痛就消,眼目赤也退了。

  从这里我们就要学到中医凭脉辩证的精髓,不要被表面的疾病虚象所迷惑,一定要看到里面经脉气血升降的本质。

  不然的话,你看到一派头痛目赤,这种浮热之象,哪敢用温药啊!

  殊不知一温中下气,管道一打开,浮热就降下来。

  下面我们来看生姜这味药。

-----------------------------

  胃息肉,治息肉为辅,治胃为主。

  就像胆结石不是盯着石头治,要看重肝胆的疏泄。

  所以疾病你都要归到五脏来思考,脏腑辩证就像提纲挈领,抓住网眼,能够把形形色色的病名网进来。

  治胃中息肉,你要把息肉看成是浊阴,跟胃相关的,一个是脾,一个心,一个是肠道。

  心脾是加强胃动力的,肠道是帮助胃排浊的。

  升清降浊,强脏通腑,才是治疗疑难杂病的大出路。

  心为火,火主动,胃为土,胃蠕动排浊功能减退,必跟心脏心火相关。

  当心火不能暖胃痛,当心阳不能普照大地,那么胃部腐熟水谷排泄瘀浊功能就会减退。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胃这个圈子转不好,那么浊阴疙瘩就容易卡在那里,就像卡轮子一样,动不了,日积月累,就会成为各种包块积聚。

  最后肠道是排浊的总通道,下水道,浊阴归六腑,归肠道,所以长期肠道瘀滞,必定会使胃降浊功能减退,你看下水道堵塞,为何洗手盆的水下不去?

  所以你一个胃部息肉的问题,你要想到它为什么张息肉,原来胃的动力不足了,为什么胃的动力不足,可能跟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功能减退分不开,为什么会停留息肉这些浊阴,可能跟肠道的去路不畅相关,那这样一个胃息肉,你就要看到来源跟去路,来源是五脏动能减少,去路是六腑排空更能减退。

  然后你再把握这个思路,具体人具体分析,看他何脏不足补益之,何腑不通畅达之,那么气血对流,推陈出新,局部的瘀滞就呆不下去了。

-----------------------------

  你看一下,为什么吃饱胀后阳明胃经通降不好,胃中就会泛酸烁热烧心。

  所以中医看到这个现象,就可以得出阳明通降热下达的结论。

  阳明通降功能不好的人,就像河水流动变缓了,下游容易冲击成平原,所以人体肚腹周围容易张赘肉。

  这些赘肉看起来,与身体无关,其实同疾病却息息相关。

  特别是长期排空不好的肠道,很多湿浊留恋在下焦会加重腰脚的负担,你看为什么有些怀孕的妇人,在怀娃子期间,经常腰酸,娃子生下来后,腰就松快了,佷容易就恢复。

  所以看到后面腰的问题,一定要思考到前面的肠腑。

  肠腑不降,腰背的清阳就不升,这叫前后相随,升降相因。

  前面肠腑浊阴降不下去,身体就容易烦热烁热,心容易急,容易烦,后面的清阳腰背升不上来,身体就容易怕凉怕冷,容易伤风感寒。

  所以治腰背如果不懂得通降阳明,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腰背问题都治不好。

  为什么?

  时代富裕了,大家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所以有些医家通过调肠胃而治疗各类疑难杂病,也开辟出一条捷径。

  所以我们只要碰到肠胃有瘀滞,二便不通畅的,不管它什么腰椎压迫,或者腿脚寒热,或者头晕脑胀,先通降阳明再说。

  阳明是周身最大的降机,阳明胃肠一降,周身浊阴莫敢不降。

  所以阳明这大管子,气机不通达,那么你各路经络小管子神经的气血,自然就紊乱不畅。

  古人说,气乱则碍血流动,血瘀则阻气通行,这样其乱血瘀,寒热乃作。

  所以说既烁热又怕冷,是阴阳相争,气血逆乱的表现。

  中医不是去治腰部压迫,而是去松通脏腑,对流气血,这样身体陈旧堵塞去,则新鲜气血生。浊阴积滞降,则肠道百脉清。

  所以针对这点。

  第一要少荤多素。

  第二要少油少盐。

  第三要少思寡虑。

  第四要少熬夜生气。

  第五要少看电视少言语。

  当很多消耗气血的途径,被你慢慢关闭减少时,身体精血就会慢慢充满起来,然后再稍微运用药物,顺水推船,把浊阴一鼓作气推宕出去,身体越来越轻松,状态就越来越好。

  这也是我们在临床上的一点心得,治病一定是医患合力,往一处使的,一定是养生跟汤药并进。

  任何单方面的用力,都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你如果做足养生方面的东西,你只要稍稍找个合格的中医生,调调方子,身体就恢复得很快。

2、生姜5

  用发散以生姜!

  生姜这味药最主要是用来发散风寒的。

  当然它还可以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生姜既是发散风寒妙药,更是呕家圣药。

  基本上很多加重厨房都备有生姜,它更是菜食之品,为什么做菜里头,大家喜欢用生姜呢?

  原来古籍上记载,生姜能够去臭气,通神明。

  食物里头有些气臭生冷,它就可以以辛温之气,把它们祛除掉。

  我们先来看生姜发散风寒之功效。

  《本草纲目》上记载,你如果大早走山路,容易被露水雾气所伤,你如果嘴中含上一片生姜,就能够把侵袭进肌表的风寒发散出去,这样就可以不犯雾露湿冷之气,跟山岚瘴气。

  当然你如果已经开摩托车早行,晨起太早,赶到了清晨的湿冷之气,甚至阴雨天还大早晨练,导致风寒入体,这时你浑身困重乏力,怕冷,很简单,泡一杯姜茶,一喝身体就舒服,风寒一散开,精神就恢复。

  经常我们要入山采药,如果碰到天气不好,或者采药时,到山泉水旁洗药草,由于你身体热气腾腾,这时突然碰到凉水,毛孔就闭塞,该出来的热气,不能从汗解,外面山峰凉爽,泉水清冷,又把你的肌表束缚住,这时你就受了风寒感冒,非常难受,闭塞头重随之就来了。

  不用担忧,这种犯了雾露湿冷之气的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熬一杯浓姜水,一服用过后,汗出乃解。

  这时你只要稍微再休息好,就不会反复了。

2、生姜6

  特别是对于你经常运动,然后又没有养生保健知识,大汗淋漓时,就去冲凉,喝冷饮,这时胃口就坏了。

  容易反复感冒,反复鼻炎,你都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

  本来运动应该是强身健体的,却想不到你不知道如何保护身体,运动后受了凉,体质就更差。

  这时你如果懂些中医常识,那也很简单,直接熬盆姜茶,如果觉得纯用生姜太辣了,你可以拌点红糖或红枣,既能调气补血,口感又好,这样一服用,汗出就见效。

  《黄帝内经》上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你如果懂得用生姜来发散风寒,用这解表的汗法,来解除伤寒伤冷伤湿伤水,那么你一年到头,可以少生很多病,少受很多苦。

  大家看,就一个小小的生姜发散方,你用得好,平常生活中,都大有用处。

  因为谁都难保着凉伤寒,你如果在第一时间,就知道去发汗解肌,那么疾病根本不会被拖到重感冒,鼻炎头痛而难治。

  大家都知道一块烟头在它小火的时候,你一直脚就把它踩灭,真正等到它成为燎原火势时,你用大量人力物力,虽然最后治疗下来了,但也满目疮痍,劳师动众。

  所以现在很多病人,小病不治,也不懂得保健养生之法,拖到大病,拖到重感冒,医院打吊瓶,一搞搞一两周都搞不好。

  可见小小风寒也不可轻视啊!

  我们这山村里有个老爷子,住了几十年山村,很少到外面看病。

  我们就问他,那你平时伤风感冒怎么办?虽然这山村到外面镇上去有十多里路,你总不能让病拖着吧?

  老爷子笑着说,这太简单了,我这里山每年种大量生姜,我自己又种了很多茶叶,如果伤风感冒刚刚开始,头晕流鼻涕,浑身不舒服,我就啥事也不干了。

  搞一把生姜,加上一把茶叶,熬水来喝,这茶叶最好是老茶,不要是新茶,老茶压气,这样在家里休息一天就好了。

  你边吃这姜茶,身体就一边舒服。

  原来这普通的茶饮方,就是老爷子防身保健的秘密武器啊!

  大家看,姜升茶降,生姜能发散风寒,茶叶能清利头目,生姜又能降逆止呕,茶叶又可以通利小便。

  它们两者寒温搭配,把人体这被风寒卡了轮子的太极拳,重新转动起来,这样大气一转,汗出邪散。

  所以吃完后,身体原本像被风寒捆绑一样的状态,一下子就松绑了,真是闲时物及时用,平常食物,却有大用啊!

  难怪民间流传着关于生姜的谚语:

  如一杯茶一片姜,驱寒健胃真良方。

  伤风感冒一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

2、生姜7

  大家看!这古人认为姜能通疆,这是说生姜它吃到身体里内,发散风寒,就如同给肌表驻上一层边疆,把风寒赶出去,防御百邪。

  而人体肌表不正如同五脏六腑的边疆吗?

  所以通过生姜可以在肌表布一层金钟罩之气。

  常有些小孩子,容易反复感冒,越打吊瓶,体质越差,越难好,原来这不是风热感冒,而是体虚外感。

  身体是虚寒之底,脾虚则百邪难敌,所以建议他们用玉屏风散来巩固身体。

  但有些娃子吃了效果也平平,后来发现,原来他们体寒得厉害,这时你用姜汤再送服玉屏风散,效果就出来了。

  这正是古人教我们用汤茶来送服药物,能达到更好效果的招。

  这样玉屏风散在生姜的带领下,就更能够把肌表经脉的风寒提出体外,同时在人体外面布一重金钟罩,这样百邪就难以进来,体质就可以去上去。

  所以俗话说,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

  你用这姜茶来送服玉屏风散就是强大脾胃,防止反复感冒的妙招。

  而在《东坡杂记》里头也记载,钱塘净慈寺有个老僧,通医理,明药性,年八十多岁,颜若童子,目光迥然。

  人家叩问其养生之道。

  老僧笑答曰,服生姜四十余年,故不老耳。

  难道生姜又抗衰防老,延年益寿之功吗?

  大家不要片面地理解生姜,一定要因人因体质而论。

  像出家的僧人饮食清淡,身体通透,加之住山寒湿气重,所以每天服些生姜,不单不会积热上火,反而会温养脏腑,温通百脉,把寒邪散开来,所以能延年益寿。

  如果你素来肥甘厚腻,饮食积聚,如果再长期吃姜,以降辛温之性,再入你身体瘀滞的血脉,就容易积热伤目。

  这是《本草纲目》上记载的,当病人不是虚寒体质时,长期服用生姜就会伤眼睛,加重痔疮。

  所以对于古籍我们都要辩证看待,你就可以取其精华。

2、生姜8

  姜虽然很好,你用对时机才能真正取效果。

  你如果经常在空调房,冬天手足冰凉,容易腹中冷痛,或者妇人痛经,那告诉你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比得上姜对你身体那么好的。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生姜可以温中暖脾胃的功效。

  像脾虚气弱的病人,你再用四君子汤时,加入生姜、大枣效果更好。

  为什么呢?

  古籍上说,生姜佐大枣,有厚肠胃之功。

  说白了就是让你肠胃功能加强,让你土厚能够生化万物。

  经常碰到一些痛经的女孩子,每个月都要饱受病苦折磨,痛到不能学习工作。

  各种消炎药止痛片都用了,照样每个月疼痛不已,搞得什么心情都没有。

  这时她们只要掌握住一个小招法,基本就不用再担心痛经了,原来就是生姜红糖茶,可以加些大枣或山楂,加强补中补血,活血化瘀之功。

  现在很多女孩子喜欢吃冰激凌,又爱漂亮穿短裙,加上工作场合都是空调,这样上中下内外寒气夹击,她身体血脉都被冻得收引打结,这样气血过不去,当然不通则痛了。

  中医认为,脾主大腹。

  你整个腹部都归脾胃所管,当脾胃虚寒,腹中就容易冷痛,当脾胃阳气不够,你每个月痛经就不止。

  这时不用特意去管痛经,把你脾胃阳气暖起来,这样血气遇寒则凝,得温则行。

  周身的血脉因为有姜枣这股补益脾胃的阳气动力,所以都扩展畅快起来,这样通则不痛,你月经时期的痛经自然解除。

  所以在《本草发挥》中提到,生姜能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

2、生姜9

  生姜同大枣或红糖连用,能调和脾胃,脾胃温暖就能腐熟水谷,气血生化有源,则百脉温通不只,痛经自然消失停止。

  又是一个小小的保健良方,可以解除多年顽固的痛经之苦。

  有一次我们碰到一个非常顽固的痛经,痛到床上打滚,脸色苍白,饮食不下。先叫她用姜枣茶,用后疼痛稍缓,但随即又痛,没有根治。

  我们就想到《黄帝内经》上所说的,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对于这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你不要在病情大发作时下手,在疾病稍微萌芽平常,还没有大发作时,再把气血补足,把经脉理顺。

  这样真正等月经来时,百脉通畅她就痛不起来了。

  于是叫她每个月在月经来临前一周,每天服用姜枣茶,这样也方便。

  结果真正月经来时,不单很顺畅,没有血块,还不痛了。

  这真如《黄帝内经》上所说,上工治未萌,中工治已成。

  在经脉还没堵塞得那么厉害时,你就不断地让姜枣茶暖脾胃生化气血,开通经脉,使脾主大腹的功能加强。

  这样腹部气血畅通无阻,血脉管道又变大,这样升降往来就像高速公路那么畅快,你又何须去畏惧它不通则痛呢?

  可见真正治病还是要讲究时机,病情大发作时,未必是最好时机。

  《阴符经》上说,动其机,万化安。

  你要在这个病机下手,还要把把握好时机,最后你居然可以凭一条木板,就看,就可以调动承载千百斤的船。

  这叫运一寻之木,拨万户之舟。

  所以以后在一些痛经的妇女来向你讨教保健良方时,你就知道既有生姜红糖茶或者加些大枣山楂,可以加强补血活血的效果。

  而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平常还没痛之前,就下手去保养。

  这样疾病就发作不起来了。

  真是小小的单方中药却能够解决很多消炎药止痛片都搞不定的虚寒冷痛啊!

  因为中医治的是根治的是本治的是你的气血治的是你的经脉。

2、生姜10

  生姜还为呕家圣药,但生姜治的是寒呕。

  如很辨别寒热虚实呢?

  寒呕,病人呕吐清水,而热呕,用的是竹茹,呕吐之物臭秽。

  蒲辅周老先生,碰到过一个呕吐清水难忍的患者,随即让他含一片生姜,其呕遂止。

  去年时也有个老爷子呕吐食不下有两天了,一来老年人胃中缺乏火力阳气,二来本身胃气不降,生姜便是绝妙的对证特效药,于是叫他把生姜捣烂,然后用纱布挤出汁来,这姜汁一下喉,呕吐就止,胃口也开,真是药证对应,效如桴鼓!

  所以你如果懂得这些常规的医理药性,那么像寻常的风寒感冒,胃寒冷痛,虚寒痛经,或者中焦寒凉呕吐,这时你到厨房里配一杯姜茶,简验便廉,随用随效。

  生姜真是一味难得的大药啊!

  这节课我们讲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讲五味子。

附录:傅青主说,夫带下俱是湿证。

  那该怎么治呢?

  《傅青主女科》上说,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你如果把治疗白带的思路理顺,那黄带、赤带就好办了。

  它们只不过是湿浊化热的另一种表现而已,归根结底还离不开治湿。

  那该如何治疗妇科湿证呢?为何妇科如此多白带方面的疾患?为何湿邪那么容易下注泛滥?

  我们要放到大自然中去悟,前几天跟老农一起入山种地瓜,在老农的带领下,除了铲草松土,还要挖沟渠,把种地瓜的田垅搞得高高的。

  于是不解地问,为何农民们种菜都要把田垅搞高?

  老农笑着说,有两方面考虑,一个是土厚庄稼根须就发达,枝叶就茂盛,另一方面垅高在下雨时,雨湿就能很快分流下来,不会把庄稼淹没,把庄稼的根须给腐烂掉,淹死掉。

  于是我们边听边豁然开朗,老农虽然讲的是种庄稼之理,但我们悟的却是保健养生之道,

  以前跟师临证,师说,治带下,还有腰酸腿沉,以及尿频急,要懂得运用一个大法,叫升阳除湿。

  当时我们队升阳除湿不太了解,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体会,甚至直到今天才能够把这升阳除湿的理论,灵活地取象于自然,运用于病案。

  什么叫升阳除湿,为什么升阳可以除湿,中医认为,高一寸为阳,低一寸为阴,山高为阳,水底为阴。所以田垅盘高一寸为阳,垅下面的沟底一寸为阴。

  你如果把庄稼种在田垅下,占据高阳位置,那么阴湿就很快被分消走,即使下大雨也不容易被淹没。

  同样为何村民们的房子要建在半山腰的藏风聚气处呢?

  你想想,如果建在太低洼的地方下来,一场水湿下来,就会被淹没冲走,而且长期在低洼之处生活,水湿较重,更容易患风湿腿脚沉重。

  所以为何我们这里头十三个小山村,其中有个小山村最靠近水库,建在最低处,那个小山村过来的风湿腰脚患者最厉害,病痛最重。

  为何呢?

  升阳除湿,你居住的地方不能够升阳,不能够建高,反而降陷到水边去,这就叫做降阳为湿了。

  所以为何人体阳气不够时,湿邪马上就壅盛起来,这也是我们前面讲湿盛则阳微,阳微则湿盛的道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从中学到一些养生的智慧,现在很多人,她也不是住在水边了,照样腰酸腿疼,白带异常,湿浊下注。

  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去分析一下现代人的生活,就知道个大概,你看为什么经常开车的人腰椎容易出问题,前列腺容易出问题,经常久坐办公室的人,容易腰酸腿沉,白带异常?

  这个道理如果想通过后,估计可以减轻你身体很多病痛。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脾主肌肉,所以久坐伤脾,脾又主湿,脾一伤,湿浊就化不了,纷纷下陷,泛滥成灾。

  现在的人,久坐的时间太多了,大家试着把人看成庄稼地,运用中医天地人合一的思维,去思考中医。

  首先站着的人,像不像盘得很高的田垅,那水湿很快就分消出去,坐着的人,是不是一下子变短变低了,而且气机受到压迫,上下升降不够通达了,甚至湿浊更容易因此壅塞。

  所以这里告诉大家一个除湿的最重要生活细节,那就是白天能站着尽量别坐着,稍微坐半个小时,立马要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跺跺脚。

  不然的话,你身体慢慢地就容易停留湿浊。

  商业管理认为,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中医养生看来,你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更决定身心健康。

  现在的人普遍久坐的多,身体身体像低洼的田垅,容易留滞湿浊,如果反其道而行,升阳除湿,经常运动散步,把身体站高站直,那自然神清气爽,就像盘高起来的田垅,水湿就不会瘀在庄稼上面,庄稼的的根就能四通八达,尽情生长。

  所以大家能不能看到站立散步,就是在升阳除湿,久坐不动就是在降阳为湿,为什么妇人为什么那么多湿气,你看妇人爱运动的有多少啊!

  我们这山里有个小庙,庙里有个和尚,这和尚去年还参加过市里的马拉松,四十多岁,在四百多参赛人员里头排到四十多名。

  先不要管排名的先后,能够轻松地跑完马拉松,那就是身体耐力体魄不错的表现。

  我们持他脉象,观他手掌,看他气色,发现这和尚,完全不像四十多岁,就像三十多岁,身体状态正到巅峰的时候。

  我们不禁问他,如何锻炼保养?

  他说,我每天都上下坡跑山几公里,下雨也穿着雨衣出去,从未间断过,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因病吃过一次药,每天从早到晚,我基本上没有坐过,即使吃饭有时也扎着马步,很少做,一到晚上我躺在床上不到两分钟就睡着了。

  这五六年来天天都是这样,发现身体比三十多岁时,还要强。我想等到我八十岁时,也要能跑山,让世人知道运动的重要。

  听了和尚一席话,我们震惊不已,深山居然藏猛虎,这小庙里头,原来也有重视身心锻炼,修养的高手,于是肃然起敬。

  大家要看到他这句话,锻炼风雨无阻,每天能站就不坐。当然很多人可能做不到,打你如果能够多散步多站着,少久坐,把屁股陷到沙发里,那么你的精气神,必定会为之一振,身体的湿浊就会排得更快。

  所以大家不妨看一下为何低洼的田地总是水湿粘腻,而盘高起来的田垅,总是干爽适宜。

  从这两个象中,你应该就能够领悟到什么叫升阳除湿,为何白天不能睡懒觉,白天是阳,你应该运动活动,应该站起来散步,少久坐郁闭在空调房里,让身体留滞湿浊。

  这样大家既能够懂得用升阳除湿之法,来治疗带下湿浊,腰酸腿沉尿频尿急,更懂得用升阳除湿之道来指导生活指导养生。

-----------------------------

  病症背后是是寒湿燥湿,寒热燥湿背后是气血,气血背后是阴阳。

  所以为什么古人说,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当疾病复杂多样时,我们就不要忙着在病象上见招拆招,而是想办法要让身体阳升阴降,清升浊降,气血对流。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不管是吃汤药,还是用饮食疗法,刚开始有效,但很容易就到达一个瓶颈,即使换再好的食疗方,换再好的医生,最多只能帮助你尽到三分的作用,另外七分还是要靠自己回归养生,回归阴阳气血。

  古人说,心静则烦热自降,欲少则肾水自生。

  所以在你看来是很多寒热不调的现象,在我们中医开来却是升降阴阳出了问题。

  所以小到饮食起居,大到七情天气,都要懂得一个和谐之道,都要懂得天地气交。很多脾胃病的患者,他们已经得到了最好的食疗法,但仍然不能克制食欲,隔三差五,又暴饮暴食,吃得太着急,本来脾胃升降气机,很顺畅的,又被打乱,搞得一塌糊涂。

  所以说不是身体不行,疾病多样,而是人们折腾身体太厉害了。

  脾胃它喜的是缓,你看胃肠道蠕动是多么地缓和从容,我们常看到一些喊胃痛的年轻人,他们一边啃着馒头,一边坐在公交车上赶着上班,或者上学,你都没有让脾胃安安然然消纳食物,那脾胃怎么可能让你舒舒服服地使用身体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很多,比如还有古代有些最难调的脾胃病是什么呢?

  是惊食或者压气,这个一般很少记载于教材上,都是民间流行的说法。

  有些人在吃饭的时候,突然外面电闪雷鸣,这个人气机被吓了一下,中医叫惊则气乱,然后又匆匆忙忙地把饭一吃,从此身体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不知问题出现在哪?从此老是容易胃痛,气机扭曲在那里,结了一个疙瘩。

  还有些病人生完气,吵完架后匆匆忙忙,又吃点饭,这样气机不能外顺,食物不能下达,相互顶在那里撞车,中焦气机逆乱,不通则痛,痞塞在那里,脾胃从此就不堪重负,怎么用治理脾胃的药都治理不好,那该怎么办呢?

  惊食证既要治食,更要治惊治气乱。

  压气饭既要治饭,更要治压气治气逆。

  不然的话你的中焦脾胃功能就会日渐变差。

  所以以后我们会继续跟大家讲一些惊食证压气饭的治疗思路,因为这些疾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说白了就是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已经不知道真正的饮食之道了,跟真正健康的饮食传统都断开了,没有传承好。

  或许有些病人会说,我没有惊食啊,也很少压气啊,其实你只要善于发觉,很多小孩子他很小就种下的惊食压气的病因,比如父母养成习惯,边吃饭边看电视,电视里的节目起伏,都是把人的神往外面掉,注意力往外面吸引,电视场景的打斗,以及刀兵的刺激,佷容易让人不安,连吃顿饭都静不下心来。

  所以很多娃子吃完后,都觉得脾胃有些不适,但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很多大人们,每天也吃得七分饱,吃得很缓慢,吃得很卫生,但脾胃还是不行,仔细一发现,原来他们边吃边看着电视节目,古人说心逐二兔,则一兔不可得。

  你如果精力分散两边,那你消化肯定消化不好,看电视也不是在享受,而是在折磨身子,所以懂养生的人饭前饭后半小时是绝不看电视,而且也不高谈阔论,更要少说话,我们食不言的,我们从中体会到莫大的好处,才坚持这一点点的养生细节,才体会到古人的真正智慧。

  你想想,做一件事情,如果不能专注都可能会失败,或者做得不够完美理想,更何况是关乎切身的健康吃饭,你专注专一地进餐,那吃一碗粗茶淡饭,细嚼慢咽,专注当下,可能远远比比别人吃这大鱼大肉得的营养还多。

  现在人们普遍专注于如何从外界中获取最多的营养,却很少去   他们不知道真正身心调和,清静安详去吃饭,才是传统中医的饮食之道。

  而不是简单粗俗地去片面追求营养,如果营养就可以把人养健康,那么有钱的人都不会生病,他们大把营养,所以健康不看你吃什么,而看你怎么吃。

  养护脾胃不看你吃山药还是薏苡仁红豆,而看你有没有符合脾胃主缓,用缓慢从容安详地节奏去进餐。

  有一分缓慢,脾胃就有一分受用。

  有一分安详,脾胃就有一分健康。

-----------------------------

  痰湿重的人容易肥胖大便粘腻,或打呼噜等,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

  为什么痰湿多呢?

  脾主湿,脾为生痰之源。

  背后脾虚气弱,所以痰湿泛滥。

  为什么脾虚气弱呢?

  一旦回归到五脏来思考,不仅治法方药出来了,而且养生保健也出来了。

  健脾除湿,是大的思路,为什么血气运行不畅也会加重痰湿?

  张仲景《伤寒论》上说,血不利则为水。

  也就是说血脉运行不畅,水饮痰湿就容易留结不去,血脉运行得好,痰湿也容易搬运走。

  所以痰湿体质的患者,除了健脾除湿的思路,再配上适当活血化瘀,或者运运动,或者让气血能够疏通,这样更有利于减掉痰湿。

  我们在中医学院时,跟过一位内科的老师,他善于治脾胃病,他在调脾胃痰饮的平胃散或二陈汤里头,常加进当归、白芍或丹参,我们不解其故,便问他。

  这老先生本来已经是退休了,由于威望比较高,医院来。

  他笑笑着说四个字,痰瘀同源。

  这四个字,足足让我们思考了一个下午,这老中医太厉害了。

  一语道破。

  治痰你除了用化痰除湿的药,因为这些痰湿黏黏腻腻,你不适当用一点活血化瘀,或增液养阴之品,那这些痰浊怎么能够很快地排走呢?

  所以对于一些想要减肥的病人,他们吃了健脾除湿之品,我们一定交代他们每天要运动半小时,甚至更多,没事多拍打拍打身子,这样经络气血通畅,健脾除湿的药,就能发挥效果。

  所以除痰湿还是医患合作,汤方一定要配合适当的运动,这样痰湿消散得就像箭一样快。

-----------------------------

  多数肥胖湿气重,宿便肠毒泛滥的人都是吃得多,动得少。

  所以管住嘴,迈开腿,这六个字不仅是减肥的良言,更是养生的秘诀。

  这里还要跟大家讲一个食品安全的问题,今天刚从一个病人口中听到,他的亲戚家小孩,九岁就有一百二十多斤,走起路来,那肉都会晃,每顿无肉不欢。

  大家想,现在的鸡肉猪肉跟以前比如何?

  都知道很多都放了激素,催化养出来的,大家想想是人催化了猪跟鸡,还是猪跟鸡反过来催化了人呢?

  最后还不是我们人把自己催大了。

  有个患者说,我记得以前吃肉都没那么容易长胖,现在怎么稍吃一点,身体肚皮马上就硬梆梆,没有多走几公里都减轻不下来,怎么现在的肉这么厉害呢?

  大家看到没有,有时你再想减肥,你如果吃到了含有激素或农药残留的肉菜,你的体重恐怕还会往上飙。

  所以针对这个问题大家要少下馆子,少荤多素,并且七分饱。

  这样省得把肚子吃大了,又想拼命用药去减。

  迈开腿很讲究,有个病人她去散步几个月,饭后半小时,发现效果不太理想。我们叫他走给我们看,他一走那散起步来拖泥带水,两条腿叉开的幅度很小,难怪前列腺痔疮问题老发作,你想想肉都壅塞挤压在那里,那脏腑器官能好受吗?

  我们笑笑跟他说,你看我们怎么走,我们把退一叉开,迈起步来,两步比他三步还远,我们跟他说,想减肥要用大步流星走路法,你腿给叉开来,就像军队行军一样,你拖泥带水,懒懒散散,这反映你气血也缓慢壅塞。

  你提起精神,专注脚下,把腿叉开,大步流星,大步流星,反映你的气血也上下通达。

  这样散步,半小时抵得上你每天干两小时。

  他听后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了。

  这次过来,就按照我们说的大步流星走路法,像军人那样,他这个月赘肉都少掉三四斤,整个人都精神了,连气也不短了。

  他说以前走路很少走到两条腿会发酸,按照你这种走法,不用半小时内衣就慢慢湿了,额头就出汗,两三天下来,两条腿特别酸,但一个星期以后反而不酸了,更轻快了。

  于是我们就想到,原来迈开腿,它只是一句口号,现在很多人也去散步,但懒懒散散,边散步边说话,边打手机,就像逛街一样,看似悠闲,实际上心脑转个不停,根本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所以锻炼身体,你如果不拿出点军人的精神,野蛮其体魄,你想要获取健壮的身体,那怎么可能呢?

  为什么叫迈开腿呢?

  不是小小的迈,是要敢于把腿迈开来,你如果有意识地把腿迈大一点走,这样散步的效果,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民间有种说法叫,两腿一拉开,二便就下来。

  所以一般的二便不够通畅,你再散步时,特别要注意把腿迈大点,这样腰腹周围拉动的幅度就大,作用的效果也强,大家不妨试试看。

-----------------------------

  医院治疗,中医也有些排石的汤方。

  对于石头还小,或者泥沙样结石,就排得快,一些卡在重要部位偏大的,很难下来,碎碎石也无妨。

  但我们发现有几例碎过石的患者,过后又重新长起来,结果每两年就要到广州去重新碎石一次。

  大家要想结石是怎么形成的,这样才有益于在根源上去杜绝防治。

  所谓的解释也不是一下子就那么大,而是长期的浊阴慢慢沉淀凝聚而成的。

  这就像江河里的河床一样,水流日久,它河床就会板结得很厚,很多泥沙,最后这些泥沙如果不挖走,就会影响到船只往来流行。

  大家想想,江河为什么容易堆积泥沙板结成厚厚的河床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水质的问题,我医院实习的时候,在那里见过特别多结石的患者,而且我们当地有些人道清远做生意,原本没有结石的,搞了两三年后居然也长结石了。

  为什么两兄弟一个在清远,一个不在清远,一个就长结石,一个就没长呢?这跟水质相关,清远的水质是比较容易长结石的,大家应该听过有些容易长结石的地方,他整个村人大部分都长结石。

  因为喝的都是一条山沟的水。

  当把水的来源改变后,结石就减少了。

  大家看,黄河的水跟长江的水,哪个水更容板结河床,不用说吧,都知道,水浑浊的更容易板结成河床,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饮食肥甘厚腻,海鲜鱼肉,没有忌口的人,身上血液比较粘稠,粘稠不单容易痛风结晶,更容易身上长结石。

  所以清淡的饮食很重要,不要把自己的血液污染得混混浊浊,所以少荤多素,保持肠道通畅,可以让身体的瘀浊更少,更容易排泄。

  第二是水的动力问题,大家看流水可以漂石,如果水力大,你别所河床不容易板结,就算是沙石丢下去,很快也被冲到下游,所以有个流水漂石的成语。

  大家更听说过铁牛的故事,水利大,铁牛在河底都会移位,水力对应身体的是气血的东西。

  所以结石背后,必定是阳气动力不足,为什么?

  因为结石是阴成形的产物,阴主静,它搁在那里动不了,是因为身体阳主动功能减退。

  这就是为何针对一些反复结石,病情日久的,我们要注意给他补气活血,气血动力不足,你不要说是结石冲不足,就连一泡大便都拉不干净。

  所以你想要推动排泄这些沙石,一定要少熬夜,少思虑,少房劳,保持元气充足,然后多运动,多干活,多出汗,保持气机通畅,这样气足血畅,就像江河里头治沙一样,把水储足后,一开闸放坝,一鼓作气,立马把沙石纷纷冲泡到下游去了。

  所以你要开出排石的药很简单,但你如果不配合养足精气神,这石头就不容易排,精气神充足,再借助药力,就像万事俱备,再借点东风,那效果就比较理想。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元气亏虚,气血对流不好,才让结石有机可乘,《黄帝内经》上说,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所。

  你想想你如果天天好吃懒动,肥甘厚腻进来,又很少迈开腿去运动出汗,整个人慵懒在那里,这样不要说是结石容易长,各类积聚包块都容易长。

  不要说结石难以去除,就算是普通的脂肪瘤大肚子也难以减下,大家看肚子大像不像河流中下游的冲积平原,为什么会冲击成平原?

  水力不够,加上河中夹带的沙石太多,为什么人体容易长包块积聚,容易肚子变大,也是气血动力不够,加上饮食太过肥甘厚腻。

  所以你如果悟通结石方面的治理思路,其实在高层的道上,已经跟减肥,治疗脂肪瘤、子宫肌瘤的思路是相通的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普及中医要用这种取象比类的说法呢?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本身中医之道就是道法自然,从观天观地观万物得来的,这是在走一条回归传统中医之路。

  另外一个是老百姓需要能听得懂的中医,当时白居易写诗,必先给大妈读读,大妈听得懂才发出去,这才是真正老百姓的诗人,才能够把诗更广泛地传播到民间去。

  所以我们又两种选择来普及中医,一种是用科班的说法,毕竟大家都是科班过来,像一个结石我们可以跟大家说,要补益气血,疏通经络,清热利湿,这样可能很多人都听得不够形象,不能够一下子记住。

  这样来普及中医来讲中医,很多人都在做,我们用另外一种说法,把补益气血变成是补充江河之水,让江河水足,这样流水可以漂石,浊阴就不容易呆在局部。

  我们把疏通经络比喻成开闸放坝,把清热利湿比喻成给血脉江河做清洁,湿热是粘滞之物,所以人体的血脉应该少进一些肥甘厚腻,大鱼大肉这些浊阴偏重之物。

  这就像你上游下来的水是清洁的,那下游河床板结的现象就少了,你上游下来的水,如果都是一碗水半碗沙,那下游河床就佷容易抬高板结瘀堵。

  所以为什么很多结石甚至痔疮肠道息肉,其实都跟你上游嘴巴进来东西有关,如果饮食不注意,都是暴饮暴食,搞得血脉浑浊粘滞,这样即使不得结石,也得其他方面的积滞。

  所以这里天涯讲的一些中医普及,主要是方便老百姓的,主要是像百家讲坛那样,让中医学术性的东西,通过取类比象,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精髓,传播到寻常百姓家去。

  而不是开口闭口,阴阳五行,让很多老百姓,一下子玄妙难测,敬而远之。

  这里讲的很多普及知识,其实也代表一家之言,大家要博采众长,不取法百家之长者,不足以成一家之美。

  以后大家基础慢慢牢固后,我们再跟大家介绍一些古今的重要医籍,以开视野。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让寒假不白过
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xz/2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