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玉盘珍馐rdquo寻味

从书卷的合页里,从春节的点滴里,佳肴在沾染着烟火气的双手中逐渐成形,饱含着人间的脉脉温情走上餐桌。优秀的厨师们用创造改变食材,用劳动开启新年,用味蕾碰撞文学,呈现出一道道美食——或是文人交口称赞的特色小吃,或是游子心心念念的家乡风味。现在诚邀您和我们一起享受这场文学与美食的盛宴,请投出手中那珍贵的一票,为喜欢的选手助力吧!

投票时间:

年2月23日12:00截止

参赛作品

1号作品:芋香椰椰蛋糕

是什么,拥有迷人的梦幻紫色?是什么,拥有春日美好的味道?花开之前,清风徐来,花开之后,闻香沉迷。春日风光中,正是散发甜甜清香的香芋蛋糕为生活加了一点甜。芋头切小块蒸熟,趁热加糖和牛奶搅拌,再将淡奶油打发分三次加入芋泥混匀成芋泥奶油,将蛋糕坯和芋泥奶油分层叠放,外面平铺一层奶油,并用芋泥和椰蓉进行点缀,香芋椰椰蛋糕就完成啦!

2号作品:三杯鸡

幼时,我曾在饭店的菜单上看见一道“三杯鸡”。那时我以为,“三杯鸡”就是把一只鸡做成三种口味,再在摆盘的时候加以区分。后来,当我明白了何谓“三杯”,才发觉童稚时的单纯可爱。

三杯鸡起源于江西,那时,这“三杯”乃是酱油、猪油和米酒。后来,三杯鸡传入宝岛,台湾人对它进行了改造,“三杯”由此变成了酱油、香油和米酒。依托当地特产,台湾人又将一味香料——九层塔加入其中。这种别名“金不换”的香料,乃是成就台式三杯鸡的点睛之笔。

在制作三杯鸡时,首先要将带骨的鸡肉剁成小块,洗去血水后加入酱油腌制一小时左右,让酱油的咸香侵入鸡肉的肌理。在这期间,准备葱姜蒜备用。辣对感官的刺激,常常让人口燥汗冒而欲罢不能,几颗小米辣,就可让一道菜成为餐桌上的红角。烧热香油,下葱姜蒜和小米辣爆香,来自植物的浓香醇厚而不油腻,让我想到土地的肥沃与厚重。把鸡块倒入锅中,煎至两面焦黄后翻炒,加少许老抽上色,以盐调味。此时咸味毕至,甜味上场表演的时候到了。加入米酒一杯、冰糖几块,丝丝清甜随着蒸腾的热量弥散开来。最后加入九层塔收尾,画龙点睛,完美谢幕。(很遗憾,我没有买到九层塔。)

一道三杯鸡,汇聚了芝麻的醇香、酱油的鲜咸、米酒的沁甜。唇齿之间,还有小米辣若隐若现的幽魂。香、咸、甜、辣,四种特质各异的味道借由鸡肉和谐地融合在一道菜肴里,为美食和味蕾牵了一线缘。这种淡化冲突、交互融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不仅存于灶台庖厨之间,更是存于中华家国之内,是五千年来华夏子孙的叙事方式与行为准则。舌尖上的中国味道,其实是心尖上的中国精魂。

3号作品:可乐鸡翅

当肥宅快乐水遇上鸡翅,美味加倍,下饭开胃。鸡翅洗净划刀,用料酒生抽腌制二十分钟;起锅烧油,葱段、姜片、蒜瓣下锅煸香;放入腌好的鸡翅,煎至两面金黄滋滋冒油时,再倒入适量可乐,锅中登时起泡翻腾,一股甜香扑鼻而来;最后,加入生抽上色、少许盐调味,大火收汁。要是有些闲情逸致,就撒上些青翠的葱花做点缀。俗话说:在哪里失败,就在哪里爬起。把哪道菜烧糊,就从哪道菜重来。经过了两次失败的尝试后,我终于让手艺惊艳了消化系统。

4号作品:馕包肉

那就来盘馕包肉

在新疆美食江湖中闯荡久了,儿子娃娃丫头子们自然而然会总结出自己喜欢的美食菜谱,酸甜苦辣咸,样样记舌尖。不管是色泽黄亮,外酥里嫩的烤包子;还是是油香四溢,粒粒分明的抓饭;亦或是是吱吱作响、肉质鲜嫩的烤肉串;以及散发着腾腾热气,一口就能骨肉分离的手抓肉……(此处省略一千字)不难看出,新疆的少男少女放假回家体重超标不是没有原因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在一道菜吃到属于新疆美食的酸甜苦辣咸呢?

那就来盘馕包肉吧!

这酸,是焖饼(馕包肉中的馕)中发酵粉作用后的微微散发的酵酸味和西红柿的酸甜;这甜,是胡萝卜黄萝卜以及土豆组成的黄金三角所富含的淀粉的香甜;这苦,是炒至断生的油白菜和青红椒的糖苷物质带给味蕾的清鲜苦味;这辣,是祖传秘方(不是)制成的红辣皮子所赋予给汤底的动人口感;这咸,是宽油与湖盐共同作用下被锁在肉中的肌红蛋白散发的焦香和鲜咸。

有小伙伴就问了,这么多的口味都被集中在一道菜里,制作方法一定很费时费力费钱费对象吧!

当然不是!!!

今天这道菜,不需要个步骤,更不需要个步骤,只需要简简单单33个步骤,你就可以轻松带回家!

第一步:准备好土豆、胡萝卜、黄萝卜去皮洗净,滚刀切块。

俗话说的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既然有了萝卜,那必须还得有各路青菜前来润色。(油白菜青红椒洗净,辣椒斜切即可)

俗话他老人家还说,吃肉不吃蒜,香味少一半,所以我们就勉为其难的准备些大蒜和生姜剁成蒜泥(建议先用刀面拍一下蒜再切,不容易切到手)

中国人的佳节时分,无不讲究红红火火,所以客官要的是西红柿的鲜红,还是红辣子皮的火红,还是带骨羊肉的紫红呢?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们都要!

第二步:热锅凉油,是为了减少材料的糊底;撒入食盐,是为了避免油星的溅起;蒜泥炒香,是为了弱化羊肉的腥气;持续翻炒,是为了获得焦灼的纹理,既可以锁住肉汁,还可以得到酥脆的肉皮;土豆急了,拉着萝卜就跳进了锅里;放入辣皮,为羊肉披上了鲜红的大衣;同理,西红柿说,我也可以!!!一点点白糖点缀在一小碗水里,滋滋滋滋,它们从锅边滑入锅里,记得一定要趁羊肉不注意,把青菜和辣椒也铺上去;最后小火收汁,用锅盖把香气盖进肉里;

第三步:焖饼的制作和白面馒头是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用馕来代替。

最后就是摆盘啦,某知名UP主说过,摆盘摆的不好看,味道再好也完蛋。要小心翼翼的把铺在上面的青菜取出,等捞出其他材料后,再将青菜铺回去,我们就得到了一道可以让眼泪不争气地流过嘴角的美味佳肴。

5号作品:蒜泥白肉

把半肥半瘦的猪肉入水焯熟,放凉后切成薄片。薄,是白肉不肥腻的关键。在盘底铺上黄瓜丝或是筋道的凉面,中和白肉的油腻,再将切好的白肉铺上,一层叠一层。紧接着是蒜泥白肉的灵魂——辣椒酱汁。适量蒜末、姜末、小米椒、生抽、白糖、香油、辣椒油混合,常见的川菜佐料最是考验手艺,也是每个家庭的特色。再将酱汁均匀地淋在白肉上,最后撒上葱花点缀即可。吃蒜泥白肉也有要领——先夹一块白肉,包上盘底的爽口配菜,再在辣椒酱汁里滚上一番,也很适合和米饭搭配食用。

6号作品:糖醋排骨

糖醋排骨是一道很经典的馆子菜,制作也并不多难。先将小排于料酒,三片姜中焯水至变色,腥味皆尽。接着,下锅炒糖至焦色,迅速加入排骨翻炒至上色;然后加入没过排骨面的水,并加入酱料:两大勺糖,生抽,老抽,酌情添加适量的耗油,醋,两片八角,让酱料伴随煮的过程深入肉的内部,约50分钟后收汁;点缀芝麻与小葱。工艺虽不难,关键在于调料的使用量与肉量的均衡。肉应当少而精,糖醋盐比例合适,否则,很难达到入味的效果。

相传在古代无锡有一位特别善良的老板,他开了一个饭庄。当时有一个乞丐(有传说说是济公)到了他的饭庄门前。老板看乞丐挺可怜的,就请乞丐进饭庄吃饭。乞丐进去了啥都不要吃,就要吃肉。老板也好说话,给他来了一大碗,乞丐吃完了说没吃饱。老板就再来了一碗。乞丐吃完还说没饱,老板也很热心,就再给了他一碗。乞丐吃完说味道不好吃,就说要自己亲自下厨。只见他到了厨房就拿起白糖和食醋往排骨里一通乱倒,然后又是大火好一顿煮,把肉都快煮干了。然后老板一尝觉得相当好吃。从今往后这一道菜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小吃。

糖醋排骨是成菜色泽红亮油润,琥珀油亮,干香滋润,甜酸醇厚。酱汁的滋味略带清甜,骨肉相连之处渗出温柔的软黏,黏住了嘴唇也黏住了舌尖,偶尔一滴丰腴的油鲜,来不及咀嚼就消失不见,宛如翻滚在软糯之间。浓油赤酱,肥瘦得当,醇香的汤酱,又在唇齿留香。

我真诚地觉得,在寒假时期,我的厨艺已经达到了十八年来的顶峰。因为对美食的追求,口味的刁钻,家人的厨艺未能得到我味蕾的喜爱等等因素,于是自己拿起锅铲,买来食材,不断学习改进出来适合自己味道的饭菜。尽管翻车不断,但依然乐在其中。毕竟做家常饭菜,还是比甜品简单的多,也要比生活中其他复杂的事情更容易有收获。

7号作品:肉夹馍

炖好的红烧肉放凉以后剁碎,肥肉色泽光润,瘦肉充满嚼头,加入到刚烙好略带焦香酥脆的白馍中去,加入些许尖椒点缀。一口咬下去,先是白馍酥脆的口感,接着是肥瘦混合的红烧肉与清脆爽口的尖椒的融合绽放,唇齿间唯有咸甜的回味。

8号作品:油城

油城

一个小小的提勺

欢快地

迎来一双小年味里浸泡过的手

一双灵巧的手

稳当地

捞起一座座从油锅里生出的城

一群回家的人

团坐着

品尝还犯着热气的

团团圆圆

一炉火,燃得正旺

一锅油,沸腾得正好

一桶面浆,沉寂着

一屋人,叫喊着

一切都刚刚好

9号作品:炸丸子

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散文集:《炸丸子》

我想人没有不爱吃炸丸子的,尤其是小孩。我小时候,根本不懂什么五臭八珍,只知道小炸丸子最为可口。肉剁得松松细细的,炸得外焦里嫩,入口即酥,不需大嚼,既不吐核,又不摘刺,蘸花椒盐吃,一口一个,实在是无上美味。可惜一盘丸子只有二十来个,桌上人多,分下来差不多每人两三个,刚把馋虫诱上喉头,就难以为继了……炸丸子上面加一个“小”字,不是没有缘由的。丸子大了,炸起来就不容易炸透。如果炸透,外面一层又怕炸过火。所以要小。有些馆子称之为樱桃丸子,也不过是形容其小。其实这是夸张,事实上总比樱桃大些。要炸得外焦里嫩有一个诀窍。先用温油炸到八分熟,捞起丸子,使稍冷却,在快要食用的时候投入沸油中再炸一遍。这样便可使外面焦而里面不至变老。

10号作品:杭式酱肉

年关将近,杭州的大街小巷都支棱起一排排的架子,趁着阳光好,晾晒着腌好的酱鸭、酱肉、腊肠、腊肉、腌鱼、腌鸡,一排排折射着油润的光泽,时间和着浓油赤酱,浸润每一丝肌理,老底子杭州的年味儿前调就是这甜甜咸咸的肉味儿,等待着年夜时将它端上餐桌。

宋代司膳内人在《玉食批》中,记录了清河王张俊宴请宋高宗的食单,腊脯一行就占了不少,缐肉条子(腊肉)、皂角脡子(熏腊肉)、虾腊(大虾干)、云梦豝儿肉腊(酱肉干)、奶房旋鮓(拌奶酪片)、金山咸豉(豆豉)、酒醋肉(酱肉)、肉瓜齑(肉丝)。腌腊食品继宋代以来传承依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有种舒服叫“落胃”,有种告别叫“个么就噶”,有种慢慢叫做“慢慢交”,有种祝福叫做“好好交”。城市在变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替代了铺着石板条的蜿蜒小巷,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十座老城墙逐渐湮没在岁月中,满城的喧嚣噪声替代了老杭城的幽深僻静,沧海桑田,这抹浓油赤酱的甜咸味跨越千年,依旧慰藉着人们的舌尖,寄托着对老底子杭州味道的钟爱。

墨墨黑的酱肉条过冷水洗净捞出,切好静置备用。黑黢黢的酱肉皮,内里是红白分明、丝丝细腻的脂肪层与瘦肉层。等待天然气的蓝色火焰咕噜着水汽作响,油润锅底佐以食盐,将掰好的小白菜叶子轻轻焯水捞出,铺陈在切好的酱肉底下,上蒸屉蒸熟。粉粉嫩嫩的肉块滋滋作响,慢慢煸出的油脂靠上了淡淡的颜色。时间真是个奇妙的东西,盐、水、油的浸润加上跳动的火焰,肉块越来越软烂,等到肉皮可以用筷子戳断,而脂肪层透明可见,耐心等待火候与时间的奇妙演绎,小火煨着肉汁,让腌好的佐料充分而细腻的融入每一丝肌理中去。

这碟酱肉见过了正午阳光,也见证了落日余晖,直到薄暮西山。厨房里氤氲着温暖的香气,层次分明,酱香油香,若有如无的八角桂皮清香缠绕着酱肉的甜香,掀开盖子就弥漫得到处都是。三肥两瘦,肉质软糯,酱汁浓稠,不肥不腻,不瘦不柴,白白胖胖的米饭乖乖待在碗里,淋上一点肉汁,配上一块剔透而不失嚼劲的酱肉,大概就是人间灯火。

这个静谧的春节,温暖的黄色灯光下,弥漫的美好气息,在舌尖绽放出幸福的味道,一家人聚在一起,分享岁月沉淀的故事,就是这叠酱肉增添的另一抹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岁月静好,盛世安宁,一咬,满满的都是溢出的幸福。

那么,个么就噶,好好交!

投票

每项作品只能投选一票,最多可选三项

年2月23日12:00截止

文案及图片:参赛选手提供,武汉大学文学院学生会体育部、学习部整理

排版:牛雅迪

封面:柯舒奕

审核:鄂茂芳李一钟宇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zz/7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