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齐鲁话冬至湘南徐工

致读者:

1.此文乃作者辛勤付出的原创作品,版权归湘南徐工所有,欢迎转载与分享;

2.全文共字。

常常觉得,命运就好比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风乍起,我始终把握不住未来的方向,它一会儿向右,一会儿又向左,当风戛然而止时,一个南方人就这样坠落在齐鲁大地,这是我当初始料不及的。曾几何时,我是多么憧憬这块神奇的土地啊!这里诞生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譬如孔子、孟子、鲁班、孙子等;曾几何时,唐朝诗圣杜甫的一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让学生时期的我神往了好久好久;曾几何时,从电视里偶尔弹出的一句宣传语“好客山东”让昔日的我充满了深深的期待。可是今天,我的愿望达成了,现在的我真真切切地站在这块土地上,感谢那捉摸不透的命运!感谢那飘忽不定的风!我脚下的这块土地叫做山东,但我更愿意将它叫成齐鲁,齐鲁较之于山东,当然更有内涵一些,就像我更愿意将湖南叫成湖湘一样。顾名思义,“山东省”中的“山”指的是太行山,因其位于太行山的东面而得名,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山西省了。至于齐鲁嘛,在先秦时期,这里隶属于齐国和鲁国,齐国以淄博为国都,占据如今山东省以东的大片土地,鲁国以曲阜为国都,占据山东省以西的小块土地,故名曰齐鲁。因工作关系,来到山东一个多月了,我隐隐地感觉到冬至即将莅临,为什么呢?因为愈发觉得白昼越来越短,经常是一下班便发现天黑了,在办公室稍微逗留一下,外面就黑黢黢的,几近于伸手不见五指,与白昼相反的是,黑夜却愈发漫长,躺在床上的幸福时光自是愈发多了。我当然知道,对于北半球而言,冬至那一天是各地一年当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纬度越往北移,其白昼便越短,而过完冬至,昼升夜降,阴消阳长,诚如“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是也。言及冬至,我知道它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老祖宗就已经用一种叫做土圭的粗陋设备观测太阳了,并测定出了冬至,于是,它成了二十四个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那一个节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冬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况且民间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是日又怎能离得开美食呢?但是,“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且不说我的家乡,仅仅作为一个小小的县级行政区域,其东西南北的饮食习惯且小有差异,放之于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华夏,各地节令食文化的复杂情况可想而知。自来到山东后,我已经领略了齐鲁的部分美食,譬如青岛大虾、德州扒鸡、高密哈饼,我甚至将馒头及拌着黄豆酱的大葱当成了我的主食,当我一边啃着粗糙干涩的馒头,一边嚼着辛辣呛鼻的大葱时,我一度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难道仅仅为了活着,我那对米饭无限依恋的胃囊难道就这样被硕大无朋的馒头脱胎换骨了吗?可是当冬至真正来临的那一天,我知道我会在山东吃上美味可口的饺子,但是,我想我会更加怀念故乡的一道美食——柴火狗肉。我始终觉得,味蕾就像乡愁一样,它是嵌入肌肤里的一种基因,与生俱来,根深蒂固,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无论你身在何处,那种熟悉的味道总会勾起你灵魂深处的美好回忆。哦!当我写至故乡的柴火狗肉时,心情竟是如此的兴奋与忐忑,兴奋的是,胃里翻江倒海,意境中狗肉的幽香令人垂涎欲滴,好想大快朵颐一番;忐忑的是,有人说狗是人类的朋友,爱狗人士坚决反对吃狗肉,可是在我的家乡,在冬至那一天确有吃狗肉的习惯,俗话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地域性的文化差异本无可厚非,当我写下这篇文章时,会不会招致爱狗人士的口诛笔伐呢?也罢,挡不住的冬至必将来临,漂在齐鲁的我又岂能回避故乡的那道美食,不如索性用文字记录下来,权且过把干瘾,用一股虚无的清香藉以消弭那股浓浓的乡愁。小时候的我一直弄不明白,在冬至这一天,故乡的人们为什么会有吃柴火狗肉的习惯呢?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个老一辈人代代相传的典故,也不知道这个典故是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还是真有这么一回事?据说,吃狗肉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始流传下来的。在冬至这一天,汉高祖刘邦吃了樊哙所煮的狗肉,他觉得味道特别鲜美,并对此赞不绝口,只因为皇帝老儿的这句话,从此在民间就形成了冬至那一天吃狗肉的习俗。每逢冬至,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的话,故乡的人们一般都会吃狗肉的,但与其他地方的烹制方式不一样,我们将那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烹饪出来的狗肉叫做柴火狗肉。想必外人有所不知,品尝柴火狗肉是需要足够的耐心的,在此,请容我稍加描述。柴火狗肉这道美食难就难在两个字上,其一是“柴”,置入釜底之下充作燃料的干柴一般选用野外的枯树枝,只要是被斫砍下来的乔木皆可,如果选用茶树的枝桠,那是再好不过的啦;其二是“狗”,这道美食务必要选好狗料,要选体重为20至25斤左右、寿命为两至三年、毛发或黄或黑的家狗。此外,除了选好狗,烤狗这道工序亦至关重要,待褪去狗毛之后,将狗放在铁架子上,用稻草熏烤,在熏烤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火力,将狗不停地翻转,直至烤成金黄色,待狗肉溢出一股浓郁的香味时为止。坦白地说,我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可能受孟子之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的影响,如今的我远离厨房,不事烹饪。我也知道,我不是一个正宗的吃货,然则“食色,性也”,我一介活在烟火红尘中的凡夫俗子,终究难以抵挡柴火狗肉这道美食的诱惑,故昔日的我曾经多次在现场观看别人是如何烹制柴火狗肉这道美食的。犹记得,当我来到现场时,我看见一个巨大的铁镬被架在一个用红砖垒成的土灶上,下面堆满了几根粗壮的茶树枝,熊熊火焰直往外冒,炙烤着后面那堵由土砖砌成的院墙。我隐隐地看见一段茶树枝滋滋地往外溢出一圈圈细小的泡沫,又听见一阵“噼哩啪啦”的声音,还嗅到一股淡淡的从茶树枝里散发出来的清香。在灶台的一边,堆放着各种各样的配料及佐料,它们是晒干的红辣椒、葱、生姜、八角、桂皮、橘子皮、茶油、盐和酱油。接下来,但见一位成年男子将狗肉及内脏倒入大铁锅中,放入适当的八角、桂皮、橘子皮,然后盖好锅盖,焖至金黄色,约莫至七八成熟,他将焖好的狗肉用茶油爆炒了五分钟左右,然后他将爆炒好的狗肉加水加狗血又烹煮了约莫十分钟,再将事先炒好的干红辣椒等佐料统统放入锅中,搅拌均匀,在锅内撒一层细盐,待油出锅,最后将葱花和姜末均匀地撒在狗肉的上面,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就这样大功告成了。年,我去了一次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市,才知道这里有一个荔枝狗肉节,但毕竟是一个与故乡相距甚远的地方,饮食习惯完全不一样,故其烹饪方法与故乡大不一样。无独有偶,前不久发生的一件小事情也给了我很大的内心触动。年国庆节,我去了一趟北京,顺便拜访了一个校友。在晚宴上,因为他是北京龙泉寺的居士,他向我提及了“三净肉”这个概念。我问他什么是“三净肉”?他说“三净肉”是小乘佛法允许教徒们所吃的一种肉,这种肉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其一,眼不见杀,即你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前的凄惨景象;其二,耳不闻杀,即你没有听见动物被杀死的声音;其三,己不杀或不为己所杀,即自己不亲自宰杀动物抑或别人不是为了你想吃这种动物的肉才杀的。行文至此,想起之前我所做的种种事情,我竟然拥有“三净肉”的全部条件,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痛楚,扪心自问,为了消除孽障,我需要忏悔吗?我需要祷告吗?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柴火狗肉如何好吃我就不多说了,反正它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其色泽鲜艳,肉质松软,浓香四溢,口味甚佳,于我看来,它是一道难得的珍馐美馔,完全可以上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丝毫也不逊色于所谓的燕窝与鲍鱼。这么多年,我一直认为,故乡的柴火狗肉肯定是一道美食,但言及美食,我估计很多人对“美食”中的这个“美”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请注意,“美”的上面是一个“羊”字,其下面是一个“大”字,从字源学的角度看,中国有“羊大则美”之说,它在《说文解字》中被这样解释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简言之,好吃即美。我相信,人人皆有口腹之欲,人人皆喜欢美食,就算你不会品尝,做不来美食家,但你一看见美食,估计也会垂涎三尺,喉咙生津。就好比我,作为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游子,这么多年来,我依然改变不了吃辣椒的习惯,味蕾好像是乡愁的孪生兄弟,它是蛰伏在骨髓里的一个寄生虫,它是藏匿在肌肤里的一个顽疾,无论你走到哪里,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种妈妈的味道,那种挥之不去的故乡的滋味,总会在我的心头萦绕。哦!此文即将收尾时,夜幕已经降临,我不得不暂时离开座位,踱步至门口摁下了荧光灯的开关。我知道,齐鲁大地的黑夜愈发漫长而幽深,冬至指日可待。我也知道,冬至那一天我是不会回去探亲的,尽管我是如此地思念远方的妻子和女儿,此时此刻,我蓦然想起唐朝诗魔白居易所写的一首诗,它一方面可表达我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另一方面可表达我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权且化为一份精神慰藉吧!这首诗是《邯郸冬至夜思家》,全文如下: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THEEND----------------------

乡土散文集《别梦依依到桂阳》,60元每本包邮(45元书籍费+15元快递费,中国辖区内)

湘南徐工文化工作室

姓名:徐颂翔

身份:独立作家

自由撰稿

跨界中年

文化使者

邮箱:songka.xu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yo/8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