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姜不去皮,吃错一生疾生姜要不要去皮

小张又一次应酬喝多了,回到家后,体贴的妻子为他熬了一碗姜汤,想让他暖暖身子,缓解一下酒后的不适。然而,小张却对妻子的好意大发雷霆,不仅把盛着姜汤的碗摔得粉碎,还大声斥责妻子:“你这是要谋杀亲夫啊!煮姜汤不去皮是有毒的,再加上晚上吃姜赛砒霜,你是不是想直接把我送走!”

妻子被小张突如其来的怒火吓了一跳,她不明白一向温柔体贴的丈夫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她委屈地站在原地,眼眶湿润,眼泪不停地往下掉。

妻子心里很疑惑,她以前也经常给小张熬姜汤,从未听过煮姜不去皮有毒的说法。而且,她觉得小张喝醉了,说的话可能不太可信。

吃姜到底去不去皮?有区别吗?

中医认为,生姜具有发散、温中、止呕、解表等作用,是一种常用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而是否去皮,会直接影响其具体功效的发挥。

生姜不去皮——兼顾表里,平衡性更好

在中医理论中,姜皮(生姜外皮)性味辛凉,具备“发散皮表水气、利水消肿”的作用。姜肉(去皮后的生姜)则性味辛温,主治散寒、解表、温中和止呕等。

因此,不去皮的生姜既能发挥姜肉的散寒温中作用,又能兼顾姜皮的利水消肿效果,有着“表里同治”的效果。特别适用于一些寒湿体质、胃寒、食欲不振或想要发散湿气的情况。

生姜去皮——着重散寒温中,减轻燥热

去皮的生姜,侧重于散寒温中和解表发汗的作用,对外感风寒、胃寒、恶心呕吐有更好的效果。

对于体质较热、易上火的人群来说,去皮后的姜性温,但不至于过度辛热,有助于减轻生姜的“燥热”之性,避免过度使用而引起上火等症状。

因人而异,根据个人体质来选择

体质偏寒者:不去皮的生姜更适合,因为姜皮有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温中散寒的效果。

体质偏热者:建议去皮使用,避免姜皮的辛散之性引起上火症状。

不同食疗和药用场景下的选择

在不同的食疗和药用场景中,中医师通常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决定是否去皮,下面列出几种常见场景的处理方式:

调理脾胃(如胃寒、胃痛、呕吐)——去皮更好

对于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引起的胃痛、呕吐等症状,使用去皮的生姜能够更好地温中散寒,止呕效果显著。中医认为姜皮会略有辛凉,去皮后的生姜能够专注于“温中”和“止呕”的作用。

治疗水肿(如脚气、体内湿气重)——不去皮更好

姜皮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对于身体水肿、湿气较重(如脚气、腿部浮肿)的人群,不去皮的生姜效果更好。中医经典《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生姜皮,主去皮肤中水气,消浮肿。”因此,这类人群可以使用带皮的生姜进行煎煮来消除水肿。

感冒初期,外感风寒——不去皮或带少量姜皮

风寒感冒初期,体内寒气较盛,使用不去皮的生姜能够更好地“发汗解表”。特别是在煮生姜红糖水时,加少量姜皮可以起到疏散表寒的作用,加速寒邪外散。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有道理吗?

1.何谓“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属金,与肺相应,气候逐渐转凉,空气干燥,是人体“养阴润燥”的重要时节。而生姜性辛温,具有发散温热、温中散寒的作用,能够促进人体内的阳气和火气。秋季若继续大量食用生姜,容易加重体内的燥热之气,不利于秋季润肺养阴的保健需求。因此,有“秋不食姜”的说法。

特别是平时容易上火、口干咽痛、手足心热的人群,更应避免在秋季食用生姜。

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如果患有慢性咽炎、干咳等问题,生姜的辛散之性可能加重这些症状,因此“秋不食姜”对于这类人群尤为重要。

但这句话并不意味着在秋天完全禁止食用生姜,而是提醒大家要控制用量。如果天气寒凉时,少量的生姜仍然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的效果,但不要长期、大量食用。

2、怎么理解“一日之内,夜不食姜”?

中医认为,生姜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作用,是一种“阳中之阳”的食材。《黄帝内经》提出“阳气者,若天与日”,意思是阳气随着白天的太阳而逐渐旺盛,而随着夜晚的降临,阳气逐渐收敛,人体的阴气占主导地位。因此,夜间人体阳气逐渐下降,阴气开始升发,而生姜偏温热、助阳,会扰动体内的阳气,影响夜间的阴阳平衡。

从中医角度看,夜晚阳气应该潜藏、阴气为主,而食用生姜这种温热助阳的食材,会导致阳气外散,造成“阳不入阴”的状态,从而可能引起失眠、燥热、心悸、口干等问题。

夜晚是肝胆排毒和胃肠休息的时间,而生姜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消化,若在夜晚食用,可能会对胃肠道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影响睡眠和第二天的精神状态。

那晚上就不能吃姜了?这句养生俗语可以作为日常健康管理的参考,但不必过分拘泥,少量食用影响不大。比如寒冷季节或晚间温度较低时,出现胃寒不适、寒性腹泻等症状,少量的生姜可以帮助驱寒暖胃。

#吃生姜到底去不去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yo/124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