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厚朴
Houpo?aofficinalis(RehderetE.H.Wilson)N.H.XiaetC.Y.Wu
别名: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落叶乔木,高5~15米。树皮紫褐色。小枝幼时有细毛,老时无毛,冬芽粗大,圆锥状,芽鳞密被淡黄褐色绒毛。叶互生,椭圆状倒卵形,长35~45厘米,阔12~20厘米,先端圆而有短急尖头,稀钝,基部渐狭成楔形,有时圆形,全缘,上面淡黄绿色,无毛,幼叶下面有密生灰色毛,者叶呈白粉状,侧脉上密生长毛;叶柄长3~4厘米。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枝顶,杯状,白色,芳香,直径15厘米;花梗粗短,长2~3.5厘米,密生丝状白毛;萼片与花瓣共9~12,或更多,肉质,几等长;萼片长圆状倒卵形,淡绿白色,常带紫红色;花瓣匙形,白色;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雌蕊心皮多数,分离,子房长圆形。聚合果长椭圆状卵形,长9~12厘米,直径5~6.5厘米,心皮排列紧密,成熟时木质,顶端有弯尖头。种子三角状倒卵形,外种皮红色。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布浙江、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温中,下气,燥湿,消痰,降逆平喘。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
种子有明目益气功效,芽作妇科药用。
:苦辛,温。
:
1、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8两(24克),大黄4两(12克),枳实5枚(9克)。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2、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10克,日三服。亦治反胃,止泻。(《斗门方》)。
3、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克,甘草(炙)75克,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克,陈皮(去白)克,上四味,为末。每服5克,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博济方》平胃散)。
4、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克,厚朴克,茯苓克,半夏克。上细切。每服20克,水盏半,生姜7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5、治虫积:厚朴、槟榔各10克,乌梅二个。水煎服。(《保赤全书》)。
6、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鲍氏小儿方》)。
7、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15克,黄连15克。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细服。(《梅师集验方》)。
8、治咳而脉浮者:厚朴5两(15克)麻黄4两(12克)石膏如鸡子大(12克)杏仁半升(9克)半夏半升(9克)干姜2两(6克)细辛6克生小麦一升(20克)五味子半升(5克),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厚朴麻黄汤)。
9、治胃虚泄泻老人脏泄尤效:乌头(炮)1.5克厚朴(姜炙)、甘草(炙)、干姜(炮)各0.5克,每服5克水三合生姜二片煎至二合热服,并二服止。(《苏沈良方》健睥散)。
10、治思虑过当致便浊遗精者:厚朴(去粗皮姜制研末)克羊胫炭(再煅红窨过)50克,各研如粉虚冷甚者入炼熟朱砂25克水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至二百丸空心米饮下。(《宝庆本草折衷》引《刘信父方》秘真丹)。
11、食积气滞,腹胀便秘。该品可下气宽中,消积导滞。常与大黄、枳实同用,如厚朴三物汤(《金匮要略》)。若热结便秘者,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即大承气汤(《伤寒论》)。
12、痰饮喘咳。该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若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可与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如苏子降气汤(《和剂局方》)。若寒饮化热,胸闷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烦躁不安者,与麻黄、石膏、杏仁等同用,如厚朴麻黄汤(《金匮要略》)。若宿有喘病,因外感风寒而发者,可与桂枝、杏仁等同用,如桂枝和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