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进入酷夏后,气候炎热湿重,很多人容易出现腹泻腹痛、感冒、湿疹复发等问题。
其实这些季节小毛病,一片生姜就可以搞定。不仅可以内服,还能外用,祛风解表、排汗降温、温经和胃,预防和缓解夏季高发病。
夏季用生姜保健也有很多讲究:怎么吃好、怎么用最合适、有哪些宜忌?
现在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份简单实用的生姜保健攻略,夏季养生必不可少。
一碗生姜水,能治六种病
风寒感冒、女性痛经都喜欢喝点生姜水。其实除了散寒、止痛,生姜还有很多药用价值,药食同源更健康。
1.增进食欲
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头的味觉神经和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促使胃肠道充血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从而起到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2.健胃
生姜所含的姜烯,可刺激胃黏膜合成和释放具有细胞保护作用的内源性胃蛋白酶原,从而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另外,生姜可作用于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系统,有抑制胃机能及直接兴奋胃平滑肌的作用。
3.护肝利胆
生姜中所含姜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相对减少胆汁中粘蛋白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结石的作用;还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保护肝脏。
4.抗衰老
生姜中的姜辣素经消化吸收后,能产生一种抗衰老过氧化物歧化酶,从而抑制体内的脂褐质色素的产生和沉积,延缓细胞的衰老。
5.抗菌
生姜中有一些抗菌成分,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酵母、霉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青霉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6.益于心血管健康
其富含姜辣素,对心脏和血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心跳加快,血管扩张,从而使络脉通畅,供给正常;姜的一些活性成分还可以减少血管和肝脏吸收胆固醇,帮助增强心脏功能。
生姜的食用禁忌有哪些?
不要去皮
因为生姜是长在土里的,所以我们购买生姜的时候,上面可能会带点泥土,但是这是没关系的,洗干净就可以了。在食用生姜的时候,最好不要削皮,因为生姜皮上面也有很多的有效成分,如果将生姜皮削扔掉,就相当于是放弃了一部分的营养价值,非常的可惜。
不建议晚上吃姜
姜片性热,晚上属阴,应该静心静神,才能更好的入眠。如果晚上吃姜,很容易让人觉得燥热、兴奋,导致失眠。所以,一般情况下,晚上最好不要吃姜。
体质偏寒者最适合吃姜
体质偏寒者通常会有畏寒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等症状,这些人适合多吃姜,因为姜性温,可以温中驱寒,补阳气强正气。
阴虚体质者不适合吃姜
生姜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的,阴虚体质者容易“上火”、性情急躁、心烦易怒、情绪起伏波动大,所以这类人群不适合多吃生姜。
阴虚体质者可以吃些清补类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纤维素较高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百合、木耳、银耳,用来炖汤、煲粥都很好,可以滋阴补血,清心降火。
不同的姜,功效也不一样
姜的品类其实有很多,以子姜、生姜、老姜、干姜、炮姜最为常用。每种姜都有不同的功效,使用也有区别,要看准了再下手哦。
生姜
我们日常所说的生姜,一般指“新姜”,是厨房最常用的调味品。多加工成丝、片、末、汁来入菜,是炒、煮、炖、蒸、拌中不可缺少的佐料。它既能发散风寒,也能温中止呕。
子姜
则是生姜的嫩芽,为时令鲜蔬,季节性强,可作辅料、腌渍成泡姜或切丝生食,如子姜肉丝、子姜爆鸭、泡子姜,就是用子姜做的。
老姜
立秋后收获的姜,被称作老姜。外皮粗糙,纤维比较多,味道辛辣,热性足,能药食两用。感冒用的生姜、补气血的红糖姜茶用的都是老姜。
干姜
是姜的干燥后的根茎,主温中,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脾胃虚寒、吐泻、寒喘咳等症状。干姜在川菜中常用来煮汤食用。
3招教你识别好坏姜
俗话说,“家备生姜,小病不慌”。人们爱吃姜,也爱买姜,但如果买到“坏姜”,不仅不能祛病强身,还可能致病害人。
1.好姜皮粗,毒姜皮嫩
为了姜好看,不宜腐败,人们常用硫磺熏姜,或用敌敌畏保鲜姜,食进这些姜,对神经系统,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肝造成严重的损害,将康问题受到威胁。
一般来说,质量好的姜,丰满结实,外皮粗糙,绷得很紧;而硫磺姜,像是被打过蜡,光滑水嫩,用手蹭一下姜皮,容易被剥落。另外,被敌敌畏喷过的姜,个头往往特别大,白嫩干净。
2.好姜辛辣,坏姜味淡
好的姜有浓烈的辛辣味。被硫磺熏过的姜能闻到硫磺味,姜本身的味道会变淡很多,或者有其他杂味。同样的,被敌敌畏喷过的姜,味道也会变得很淡。
3.“异常姜”不要买
姜心变黑、变糠,说明姜已经坏掉,不能吃了。
另外,姜受热变质会生出白毛,外皮也会变成红色;姜受冻则会产生毒素,外皮变软脱落,轻轻一捏就会流出汁液。这样的“异常姜”千万不要再买了。
在此推荐一位值得信任,学识渊博的易学老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