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生姜皮 >> 生姜皮性状 >> 乳痈

乳痈

乳痈

乳房之一侧或两侧忽然红肿坚硬,发热胀痛,甚则化脓溃烂,伴见发热憎寒等证者,称为“乳痈”。由于发病的病因和时期有所不同,因而有两种不同的名称。

发于哺乳期内者,称为“外吹乳痈”,发于妊娠期内者,称为“内吹乳痈”。临床以外吹乳痈为多见。

兹将外吹乳痈和内吹乳痈分别叙述。

一、外吹乳痈

本病多由乳汁瘀积不畅,或邪毒乘乳络而致。

产后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气郁滞,乳络不畅,或产后饮食失节,过食辛辣厚味,湿热浊气蕴结,或乳头破裂,不能使乳儿尽吸乳汁,或乳头破裂后,外结黄痂,阻止乳汁外流,或乳汁过多,乳儿未吸尽乳汁,或断乳后,乳汁壅塞等等,诸多因素,使乳汁瘀积、阻滞,不得外流,郁而化火痈,发而为病;或乳头皲裂、感染,或婴儿含乳而睡,吮乳过力,损伤乳头,以致邪毒乘袭乳络,酿成乳痈。

二、内吹乳痈

情志抑郁,复因妊娠,阴血偏聚养胎,阳气偏亢,胎气上逆,气机阻滞,郁而化热,蕴蒸阳明,发而为病。

本病因分外吹乳痈与内吹乳痈,所以临床当分而治之。根据病情的发展,外吹乳痈可按初期、成痈期和溃后期分期论治;对于内吹乳痈,当顾及胎元,因而在疏肝清热之中,应佐以安胎之品。

一、外吹乳痈

㈠ 初期

「主证」 哺乳期内,乳房疼痛,局部有肿块,皮色或红或不红,寒热往来,口渴,胸闷呕恶。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而数。

「病机」 乳汁瘀积,热毒蕴酿。

「治法」 清热解毒,疏肝通络。

「方药」 栝蒌牛蒡汤(《医宗金鉴》)加减。

瓜蒌仁 牛蒡子 天花粉 黄芩 陈皮 栀子 连翘 银花 生甘草 青皮 柴胡 蒲公英 夏枯草 当归 川芎 赤芍

本方为栝蒌牛蒡汤去皂角刺,加蒲公英、夏枯草、当归、川芎、赤芍。

方中柴胡、青皮疏肝理气;黄芩、栀子清肝泻热,牛蒡子、连翘、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瓜蒌仁、夏枯草配蒲公英消痈散结;天花粉清热生津、消瘀散结,陈皮理气醒脾;当归、川芎、赤芍补血活血;生甘草解毒和胃。

若排乳不畅者,加鹿角霜、路路通、王不留行、漏芦、通草等;若不哺乳或断乳后乳汁壅胀,宜回乳,于方中加生麦芽、焦山楂等。

经治疗,若在二、三天内热退肿消痛减者,则消散有望。

㈡ 成痈期

「主证」 寒热不退,乳部肿块增大,局部Y红,跳痛剧烈。苔腻,脉滑数。

「病机」 热结血瘀,毒壅乳络。

「治法」 化瘀溃坚,解毒消痈。

「方药」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味。

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归尾 甘草 皂角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金银花 陈皮 全瓜蒌 蒲公英 夏枯草

本方为仙方活命饮加全瓜蒌、蒲公英、夏枯草。

方中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皂角刺、穿山甲通络溃坚;白芷 天花粉、防风排脓消肿;贝母、全瓜蒌、夏枯草消痈散结;银花、蒲公英、甘草清热解毒;陈皮疏理气机。

本方对乳痈初起,肿块坚硬难消而属阳证者,皆可使用。凡脓未成,服之可使之消散;脓已成,服之亦可促使其外溃。但在此阶段,不可过用寒凉,否则有肿块不散,或溃后肿块难消之虞。

若内热较甚者,酌加连翘、紫花地丁;若持续十日左右肿痛不减,乳房硬块渐软,局部皮肤光泽,按之应指者,此为脓成将溃之象,治宜托毒透脓,方易神效瓜蒌散(《景岳全书》)合透脓散(《医学心悟》)加味。

瓜蒌 当归 生甘草 乳香 没药 生黄芪 皂角刺 白芷 川芎 牛蒡子 穿山甲 银花 蒲公英 夏枯草

本方为神效瓜蒌散合透脓散加蒲公英、夏枯草。

方中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乳香、没药、穿山甲、皂角刺溃坚透脓;白芷排脓消肿;瓜蒌、夏枯草、蒲公英消肿散结;银花、牛蒡子、生甘草配蒲公英清热解毒。

若内热未清者,酌加连翘、丹皮。

㈢ 溃后期

「主证」 脓溃之后,诸症俱减,此时一般只用外治即可,但若气血亏虚,疮口日久不愈,伴见一组⑴和血虚⑹之症者,仍需结合内治。

「病机」 气血亏虚,余毒残留。

「治法」 益气养血,清解余毒。

「方药」 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参 当归 黄芪 蒲公英 夏枯草 山药

本方为圣愈汤加蒲公英、夏枯草、山药。

方中人参、黄芪、山药益气生肌;当归、熟地、白芍补益阴血;川芎活血行瘀;蒲公英、夏枯草清解余毒。

若脓溃之后,寒热又起,乳房复见肿块,可照乳痈初期论治;若疮口有乳汁溢出,往往延迟伤口愈合,宜终止哺乳,用生麦芽60克,焦山楂12克煎汤内服回乳。

二、内吹乳痈

㈠ 肝气郁滞

「主证」 妊娠中期,乳房渐起肿块疼痛,皮色不变,不易消散,伴见一组肝气郁滞⑼之症。

「病机」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行滞。

「方药」 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柴胡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甘草 薄荷 苏梗 蒲公英 Y麻根

本方为消遥散去煨姜,加苏梗、蒲公英、Y麻根。

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苏梗理气行滞,蒲公英、Y麻根清热解毒;甘草酌白芍缓急止痛。

若兼见腰酸,酌加杜仲、桑寄生。

㈡ 肝胃郁热

「主证」 妊娠之后,乳房起肿块,日久不散,渐至皮色Y红,口干。舌红,脉滑数。

「病机」 肝郁化热,蕴蒸阳明。

「治法」 疏肝理气,清泻阳明。

「方药」 橘叶散(《外科正宗》)加减。

柴胡 山栀 青皮 石膏 黄芩 连翘 甘草 橘叶 蒲公英 Y麻根 当归 白芍

本方为橘叶散去川芎、陈皮,加蒲公英、Y麻根、当归、白芍。

方中橘叶、柴胡、青皮疏肝行滞;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山栀、黄芩、连翘、蒲公英、Y麻根清热解毒;石膏清胃泻热;甘草解毒和胃。

本证一旦化脓外溃,疮口往往延至产后方能愈合。

乳痈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常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诸病源候论·妬乳候》云:“此由新产后,儿未能饮之,及饮不泄,或断儿乳,捻其乳汁不尽,皆令乳汁蓄积,与气血相搏,即壮热大渴引饮,牢强掣痛,手不得近也……”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又有几种名称:发生于哺乳期者,称外吹乳痈;发生于怀孕期者,名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者,名非哺乳期乳痈。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

[病因病机]

一、肝郁气滞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主疏泄,能调节乳汁的分泌。若情志内伤,肝气不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使乳汁发生壅滞而结块;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

二、胃热壅滞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汁为气血所生化,产后恣食肥甘厚味而致阳明积热,胃热壅盛,导致气血凝滞,乳络阻塞而发生痈肿。

三、乳汁瘀滞乳头破损或凹陷,影响哺乳,致乳汁排出不畅,或乳汁多而婴儿不能吸空,造成余乳积存,致使乳络闭阻,乳汁瘀滞,日久败乳蓄积,化热而成痈肿。

[诊断]

多发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乳头破碎或乳汁郁滞者多见。

郁乳期:病人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鉴别诊断]

一、炎性乳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在妊娠或哺乳期。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的l乃或1/Q以上,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触痛,但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但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针吸细胞学病理检查可查到癌细胞。

二、浆细胞性乳腺炎多发于非哺乳期妇女,哺乳期也可发生。其肿块发于乳晕部,多伴乳头凹陷内缩,乳晕皮肤红肿,有瘙痒感或烧灼感,后期转为疼痛.乳头溢出红棕色、绿色或黑色液体,乳晕下区可扪及边缘不清的软结节,偶为硬结节。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气滞热蕴乳房部肿胀疼痛,肿块或有或无,皮色不变或微红,乳汁排泄不畅;伴恶寒发热,头痛骨楚,口渴,便秘;舌淡红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加之产后恣食厚味,胃内积热,以致肝胃蕴热,气血凝滞,乳络阻塞,不通则痛,故乳房肿胀疼痛有块;毒热内蕴,故患侧乳房皮肤微红;邪热内盛,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故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经热盛,故口渴、便秘、舌红苔薄黄;弦脉属肝,数脉主热。

治法:疏肝清胃,通乳消肿。

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乳汁壅滞太甚者,加王不留行、路路通、漏芦通乳;产妇断乳后乳汁壅滞者,加生山楂、生麦芽回乳;产后恶露未尽者,加归尾、川芎、益母草祛瘀;乳房肿块明显者,加当归、赤芍、桃仁等活血祛瘀;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火麻仁通便。

(二)热毒炽盛肿块逐渐增大,皮肤掀红,灼热,疼痛如鸡啄,肿块中央渐软,有应指感;可伴壮热,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数或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蕴热,热毒炽盛,乳络阻塞,气血凝滞,故乳房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掀热、疼痛、灼热;热盛则肉腐成脓,故肿块中央变软,按之有应指感;火热炎上,故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引水自救,故渴喜饮冷;肠热津亏,故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象。

治法:清热解毒,托毒透脓。

方药:透脓散加味。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

(三)正虚邪恋溃破后乳房肿痛减轻,但疮口脓水不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乳汁从疮口溢出形成乳漏;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或低热不退,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辨证分析:脓成破溃后,脓毒尽泄,肿痛消减;但若素体本虚,溃后脓毒虽泄,气血俱虚,故收口缓慢;气血虚弱可见面色少华、全身乏力、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弱无力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和营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忿怒郁闷所遏,浓味炙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阳明之血沸腾,故热胜而化脓,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于初起时便须忍痛揉吮令通,自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疖。凡四十岁以前者易治。若五十内外者难痊,盖阳明厥阴两经之气血渐衰耳。治法,疏厥阴之滞。以青柴,清阳明之热以石膏,行瘀浊之血以甘草节,消肿导毒,以栝蒌子或加没药、青橘叶、皂角刺、金银花、赤芍、连翘、当归之类,然须以少酒佐之。若加灼艾二三十壮于肿处,其效尤捷,不可辄用针刀,必致危困。若因忧怒郁闷,年月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形凸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惟于始生便须消释病根,心清神安,然后施之治法,亦有可安之理。

最效散

治吹乳。用螃蟹去足,烧灰存性为末,每服二钱,黄酒调下,外以莲须葱白捣烂铺乳上,用瓦罐盛灰,火熨葱上,蒸出汗即愈。

青橘连翘饮

青皮,栝蒌,橘叶,连翘,桃仁,皂角刺,柴胡,甘草,如破,多加参,水煎入酒服。

经验方

治乳初肿作寒热。用蒲公英三颗,金银花二两,水酒煎热,服取微汗,睡醒即消,其渣敷乳上。

乳硬痛。

没药甘草当归(各三钱)水煎,入酒热服。

锦囊新定消乳痈神效方

金银花(二两)蒲公英(一两)甘草节(三钱)没药(二钱)归尾(六钱)水酒各三碗,煎一碗,食后服渣,再煎,绞汁服。

一山居妇人吹乳,用桑树蛀屑,饭捣成膏,贴之。

栝蒌散

治乳痈奶劳。

栝蒌(一个,去皮焙)生甘草(三钱)乳香(一钱,另研)当归(酒浸,焙,五钱)没药(二钱,另研)用无灰好酒三升,银石器内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作三服饮之。

如乳栗破者,少有生,须用参归芍大补而解毒,外以丁香末敷之。

人有乳上生肿,先痛后肿,寻常发热,变成疡痈。此症男妇皆有,而妇人居多。

盖妇人生子,儿食乳时后偶尔贪睡,儿以口气吹之,使乳内之气闭塞不通,遂至生痛。此时即以解散之药治之,随手而愈。倘因循失治,而乳痈之症成矣。若男子则不然,乃阳明胃火炽盛,不上腾于口舌而中拥于乳房,乃生此病。故乳痈之症,阳病也,不比他痈有阴有阳,所以无容分阴阳为治法,但当别先后为虚实耳。盖乳痈初起多实邪,久经溃烂为正虚也。虽然邪之有余,仍是正之不足,于补中散邪,亦万全之道,正不必分先宜攻而后宜补也。方用和乳汤∶

贝母(三钱)天花粉(三钱)当归(一两)蒲公英(一两)生甘草(二钱)穿山甲(土炒,一片,为末)水煎服。一剂而乳房通,肿亦消矣,不必二剂。

此方用贝母、天花粉者,消胃中之壅痰也。痰壅而乳房之气不通,化其痰则胃火失其势。而后以蒲公英、穿山甲解其热毒,利其关窍,自然不攻而自散矣。又恐前药过于迅逐,加入当归、甘草补正和解,正既无伤而邪又退舍矣,此决不致火毒不行而变为乳岩之病也哉。

人有先生乳痈,虽已收口,后因不慎房事,以致复行溃烂,变成乳岩,现成无数小疮口,如管非管,如漏非漏,竟成蜂窝之状,肉向外生,终年累月而不愈。服败毒之药,身愈野狼狈,而疮口更加腐烂,人以为毒深结于乳房也,谁知气血之大亏乎。凡人乳房内肉外长,而筋束于乳头,故伤乳即伤筋也。此处生痈,原须急散,迟则有筋弛难长之虞。况又加泄精以损伤元气,安得不变非常乎。当时失精之后,即大用补精填髓之药,尚不至于如此之横。今既因虚而成岩,复见岩而败毒,不已虚而益虚乎。毋怪其愈败愈坏也。治法必须大补其气血,以生其精,不必再泄其毒,以其病原无毒之可泄耳。方用化岩汤∶

人参(一两)白术(二两)黄(一两)当归(一两)忍冬藤(一两)茜根(二钱)

白芥子(二钱)茯苓(三钱)水煎服。连服二剂,而生肉红润。再服二剂,脓尽痛止。又二剂,漏管重长。又二剂全愈。再二剂永不再发。

此方全去补气血,不去消毒,实为有见。虽忍冬藤乃消毒之药,其性亦补,况同入于补药中,彼亦纯于补矣。惟是失精变岩,似宜补精,乃不补精,而止补气血何也?盖精不可以速生,补精之功甚缓,不若补其气血,转易生精。且乳房属阳明之经,既生乳痈,未必阳明之经能多气多血矣。补其气血,则阳明之经旺,自然生液生精以灌注于乳房,又何必复补其精,以牵掣参、之功乎,此方中所以不用生精之味耳。

人有左乳内忽大如桃,复又不痛,色亦不赤,身体发热,形渐瘦损,人以为痰气之郁结,孰知肝气之不舒。夫乳属阳明,乳肿宜责之阳明胃经,而谓之肝病者,盖阳明胃土最畏肝木之克,肝气不舒,而胃气亦不舒矣。盖胃见肝木之郁,惟恐肝旺来克,于是胃亦畏首畏尾,伏而不扬。况乳又近于两胁,而两胁正肝之部位也,与肝相远尚退缩而不敢舒,与肝为怜亦何敢恣肆而吐气哉。气不舒而肿满之形成,气不敢舒而畏惧之色现,不痛不赤,正显其畏惧也。治法不必治阳明之胃,但治肝而肿自消矣。方用逍遥散加味治之。

柴胡(二钱)白芍(五钱)当归(二钱)陈皮(五钱)甘草(一钱)白术(三钱)

茯神(三钱)人参(一钱)川芎(一钱)栝蒌(三钱)半夏(三钱)水煎服。十剂而内消矣。

去栝蒌,再服十剂,不再发。

逍遥最解肝气之滞,肝气一解,而胃气自舒。况益之栝蒌、半夏,专能治胸中之积痰,痰去而肿尤易消也。

妇人产后,细小两乳又下垂过小腹,痛甚,以为乳痈,孰知胃血之燥也。夫胃为水谷之海,血之腑也。产后亡血过多,则胃中空虚,而饮食又不能遽进,即进饮食,而各脏腑取给于胃甚急,则胃气困矣。胃气困而胃血益燥矣,胃血益燥,无以解各脏腑之纷争。而子又索母之乳,内外取资,胃无以应。乳房者,胃之外廓也。

乳头者,胃之门户也。胃苦内之纷争,欲避出于外而不可得,而外又不免于儿口之吮咂,细小下垂以至于腹,有逃遁难藏,入地无门之状,此倒悬切肤之痛,至危之病也。治法急救其胃气而益之补血之味,则胃气生而胃不燥,内足以分给于脏腑,又何至外痛而倒悬哉。方用解悬汤治之。

人参(二两)当归(四两)川芎(二两)荆芥(三钱)益母草(三两)麦冬(一两)

炮姜(一钱)水煎服。四剂而乳头收,再四剂全愈。

此方人参生胃气于无何有之乡。用当归、川芎于乘危至急之地。用荆芥、益母草分解各脏腑以归其经络。用麦冬、炮姜者,因阳明胃火之燥,未免火动而炎烧,产后不便大用寒凉,故用麦冬、微凉之品,少解其火势之烈也。

人有乳上生痈,先肿后痛,寒热往来,变成疡痈,此症男女皆有,而妇人居多。盖妇生子,抱儿食乳,偶然困睡,儿以口气吹之,乳内之气塞不通,遂成乳疾。此时若以解散之药治之,可随手而愈。倘因循失治,而乳痈之症成矣。男子则不然,阳明胃火炽盛,不上腾于口舌,而中壅于乳房,乃生此症。乳痈不比他处之痈有阴阳之别,故治法亦无阴阳之判,但别其先后之虚实耳。初起多为邪实,溃烂乃为正虚也。虽然,邪之有余,仍是正之不足,治宜补中散邪,乃万全之道,正不必分先宜攻而后宜补也。方用和乳汤∶当归(一两)蒲公英(一两)贝母(三钱)天花粉(三钱)甘草(二钱)穿山甲(一片)

水煎服,一剂而乳通肿亦消矣,不必二剂也。此方用贝母、花粉者,消胃中之壅痰也,壅散而乳房之气通矣。

佐以公英、山甲解其热毒,利其关窍,自然不攻而毒散矣。惟恐前药过于迅速,加当归、甘草补正和解,则正无伤而邪自退,何虑余毒不行而变乳岩哉?

秘诀∶和乳一两归蒲公,三钱贝母花粉同,山甲一片二钱草,服下一服乳房通

此症用消化无形汤亦效∶金银花(一两)当归(一两)甘草(三钱)天花粉(三钱)通草(一钱)紫背天葵(五钱)

水煎服,一剂即消。

秘诀∶又有消化无形汤,银花一两当归行,甘粉三钱通草一,紫背天葵五钱良。

人有先生乳痈,收口后不慎房事,以致复行溃烂,变成乳岩,现出无数小口,而疮口更加腐烂,似蜂窝之状,肉向外生,终年累月不愈,服败毒之药而愈甚,人以为毒深结于乳房也,谁知是气血大虚乎?夫乳痈成岩,肉向外生,而筋束乳头,则伤乳即伤筋也。此症必须急救,否则有筋弛难长之虞矣。夫筋弛而又泄精,泄精则损伤元气,安得不变出非常乎?当失精之后,即用补精填髓之药,尚不致如此之横,今既因虚而成岩,复见岩而败毒,不已虚而益虚乎?无怪其愈治而愈坏也。治之法,必须大补其气血以生其精,不必再泻其毒,以其病无毒可泻耳。方用化岩汤∶茜草根(二钱)白芥子(二钱)人参(一两)忍冬藤(一两)黄(一两)当归(一两)白术(土炒,二两)茯苓(三钱)

水煎服,连服二剂而生肉红润,再服二剂而脓尽痛止,又二剂漏管重长,又二剂痊愈,再二剂永不复发矣。

此方全在补气补血,而不事消痰化毒之治。忍冬虽为消毒之药,其性亦补,况入于补药之中,亦纯乎补矣。惟是失精变岩,似宜补精,乃不补精而止补气血,何也?盖精不可以速生,补精之功甚缓,不若补其气血,气血旺则精生矣。且乳房属阳明之经,既生乳痈,未能多气多血,补其气血,则阳明之经既旺,自然生液生精以灌注于乳房,又何必复补其精,以牵制参之功乎?此所以不用生精之味耳。

秘诀∶化岩汤中茜草根,二两白芥一两参,忍冬归亦一两,白术二两苓三钱。

方用延仁汤亦效∶人参(一两)当归(一两)白术(一两)熟地(一两)麦冬(一两)山茱萸(五钱)甘草(一钱)陈皮(五分)

水煎服,四剂效。

秘诀∶乳岩宜用延仁汤,参归术地麦两襄,山萸五钱一钱草,陈皮五分四剂良。

人有左乳忽肿如桃,皮色不变,又不痛,身体发热,形容渐瘦,人以为痰气郁结也,谁知是肝气之不舒乎?

夫乳属阳明,而乳痈宜责之阳明胃经,余独言肝者何也?盖阳明胃土,最怕肝木之克,肝气不舒,则胃气亦不舒耳。况乳又近于两胁,正肝之部位也。与肝相远,尚退缩而不敢舒,与肝为邻,亦何敢恣肆而吐气哉?气不舒而肿满之形成,漫肿无头不痛不赤,正显其畏惧也。治之法,不必治阳明之胃,但治肝经之郁,自然毒消肿解矣。方用加味逍遥散∶柴胡(二钱)川芎(一钱)甘草(一钱)人参(一钱)当归(三钱)白术(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陈皮(三钱)栝蒌仁(三钱)白芍(五钱)

水煎服,服十剂而内消,去栝蒌再服十剂不再发矣。

逍遥散善解肝气之郁,肝气郁解而胃气自舒矣。况益之栝蒌、半夏、陈皮,专能治胸中之积痰,痰去则肿亦易消也。

秘诀∶逍遥加味二钱胡,芎草人参一钱煮,归术夏苓陈三钱,蒌仁亦三白芍五。

此症用归芍二通汤亦效∶当归(一两)白芍(五钱)柴胡(三钱)木通(一钱)通草(一钱)枳壳(二钱)穿山甲(一片)山楂(十个)桃仁(十粒)花粉(三钱)

水煎服,二剂效,继续服。

秘诀∶归芍二通治乳岩,当归一两芍五钱,柴粉三钱二通一,枳壳山甲楂桃全。

妇人产后,忽两乳细小,下垂过腹,疼痛难忍,人以为悬痈也,谁知是胃经气血之燥乎?盖胃为水谷之海,而多气多血之腑也。夫产后亡血过多,则胃中空虚,而饮食不能遽进,即进饮食,而各脏腑取给于胃甚急,则胃气困矣。胃气困而胃血则燥矣。胃血燥无以解各脏腑之纷争,且小儿又索母乳,则内外取资于胃,胃无以应。

乳房者,胃之外廓也;乳头者,胃之门户也。胃苦内之纷争,欲避出于外而不可得,况小儿日夜吮咂,则两乳细小下垂,以至于腹,有外遁难藏,入地无门之状,此倒悬切肤之痛,至危之症也。治之法,急救胃气,而益之补血之味,则胃气润而不燥,胃气和平,自然分给于脏腑,又何至外痛而倒悬哉?方用解悬汤∶人参(二两)川芎(二两)当归(四两)荆芥(三钱)炮姜(一钱)麦冬(一两)益母草(三钱)

水煎服,四剂而乳头收,再四剂痊愈矣。此方用人参以生胃气于无何有之乡;用当归、川芎以生新血于危急之地;用荆芥、益母草以解脏腑之纷争,得归于经络;用麦冬、炮姜者,因阳明胃火之燥,未免火动而延烧,产后不宜寒凉之药,故用麦冬微寒之品,少解其火势之烈也。

秘诀∶乳垂疼痛解悬汤,参芎二两四归襄,荆芥三钱益母草,炮姜一钱麦两尝。

此症方用玉浆丹亦效∶人参(二两)玄参(二两)麦冬(二两)当归(一两)生地(一两)麻黄(一钱)五味子(一钱)

水煎服,二剂效。

秘诀∶润胃益气是玉浆,人参玄参麦二两,归地一两麻黄钱,五味同麻二剂康。

庚午余自秋闱归,则亡妹已病,盖自七月乳肿痛不散,八月火针取脓,医以十全大补汤与之,外敷铁箍散不效。反加喘闷,九月产一女,溃势益大,两乳房烂尽,延及胸腋,脓水稠粘,出脓几六七升,略无敛势,十一月始归就医,医改用解毒和中平剂,外掺生肌散、龙骨、寒水石等剂,脓出不止,流溅所及,即肿泡溃脓,两旁紫黑,疮口十数,胸前腋下,皆肿溃不可动侧,其势可畏。余谓产后毒瓦斯乘虚而炽,宜多服黄解毒补血,益气生肌,而医鉴前弊不敢用。

十二月中旬后益甚,疮口二十余,诸药尽试不效。始改用余药,时脓秽粘滞,煎楮叶猪蹄汤沃之顿爽,乃制一方,名黄托里汤,黄甘温,以排脓益气生肌为君。甘草补胃气解毒,当归身和血生血为臣,升麻、葛根、漏芦、为足阳明本经药,及连翘、防风,皆散结疏经,栝蒌仁、黍粘子,解毒去肿。皂角刺引至溃处,白芷入阳明,败脓生肌,又用川芎三分,及肉桂炒柏为引用。每剂入酒一盏,煎送白玉霜丸,疏脓解毒,时脓水稠粘,方盛未已,不可遽用龙骨等药,理宜追之,乃制青霞散外掺。明日脓水顿稀,痛定秽解,始有向安之势。至辛未新正,患处皆生新肉,有紫肿处俱用葱熨法,随手消散。但近腋足少阳分尚未敛,乃加柴胡一钱,青皮三分,及倍用川芎,脓水已尽者,即用戴糁散掺之。至元霄后遂全安。凡治痈疽,须审经络部分,今所患正在足阳明之分,少侵足少阳经分,俗医不更审别,一概用药,药无向导,终归罔功。甚可叹也。近有患之剧甚如亡妹所苦者,一痒友就余求方。余以冗未及应,诸疡医卒拱手以待毙。余甚伤之,议布其方,不忍自秘也。隆庆辛未九月九日记。

古名医见病知源,况必先审经络部分,然后制方,用之咸宜。惟世风不古,庸工借以需索,而病家亦甘受其诈欺,若稍剧之患,每束手无策。金坛心存济世疾苦,特将秘方刊布,以广流传也。

青霞散治痈疽溃烂,脓多不敛,先用楮叶猪蹄汤洗过,以此敷之。

飞青黛二钱,乳香一钱五分,没药一钱五分,韶粉一钱,海螵蛸一钱,枯矾一钱,白蔹一钱,寒水石一钱,冰片三分,红粉霜另研极细和匀,后再研入一钱,杏仁去皮尖二十四个,有死肉加白丁香五分,大痈疽烂甚腐多,加铜绿一钱五分此方专治溃疡。因血热肉腐化而为脓,故用青黛凉血解毒而使肉无腐为君。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而消肿为臣。寒水石之寒,佐青黛以凉血肉使不腐。枯矾之收涩排肿而追毒,韶粉、海螵蛸之收湿止脓汁之多而不燥,霜粉之拔毒,白蔹之敛创,冰片之透肌以为佐使。诸药多燥,又假杏仁之油以润之,此制方之旨也。

乳疽、乳痈

乳疽乳痈乳房生,肝气郁结胃火成。痈形红肿焮热痛,疽形木硬觉微疼,痈发脓成十四日,疽发月余脓始成。

未溃托里排脓治,已溃大补养荣灵。

此证总由肝气郁结,胃热壅滞而成。男子生者稀少,女子生者颇多,俱生于乳房。红肿热痛者为痈,十四日脓成;若坚硬木痛者为疽,月余成脓。初起寒热往来,宜服括蒌牛蒡汤;寒热悉退,肿硬不消,宜用复元通气散

消之。若不应,复时时跳动者,势将溃脓,宜用托里透脓汤;脓胀痛者针之,宜服托裹排脓汤;虚者补之,如人参养荣、十全大补等汤,俱可选用。外敷贴之药,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栝蒌牛蒡汤

组成:栝蒌仁牛蒡子(炒,研)

花粉黄芩生栀子(研)连翘(去心)

皂刺金银花甘草(生)陈皮(各一钱)

青皮柴胡(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入煮酒一杯和匀,食远服。

栝蒌牛蒡胃火郁,憎寒壮热乳痈疽,青柴花粉芩翘刺,银花栀子草陈皮。

夫妇人乳痈者,由乳肿结聚,皮薄以泽,是成痈也。足阳明之经脉则血涩不通,其血又归之,气积不散,故结聚成痈。《千金》云∶年四十以下治之多愈,年五十以上宜速治之即瘥。若不治者,多死中年。又怀胎发乳痈肿及体结痈,此必无害也。盖怀胎之痈,病起于阳明。阳明者,胃之脉也。主肌肉,不伤脏,故无害也。诊其右手关上脉沉,则为阴虚者,则病痈、乳痈,久不瘥则变为。

开庆间,淦川嘉林曾都运恭人吴氏,年已五十而病奶痈,后果不起。以此知圣贤不妄说也。

《产宝》论曰∶产后宜勤去乳汁,不宜蓄积。不出恶汁,内引于热,则结硬坚肿,牵急疼痛或渴思饮,其奶手近不得。若成脓者,名妒乳,乃急于痈,宜服连翘汤。利下热毒,外以赤小豆末,水调涂之便愈。或数捏去乳汁,或以小儿手摩动之,或大人含水嗍之,得汁吐之,其汁状如脓。若产后不曾乳儿,蓄积乳汁,亦结成痈。

连翘汤

疗产后妒乳并痈。连翘汤。

连翘子升麻芒硝(各十分)玄参芍药白蔹防己射干(各半分)大黄(十二分)甘草(六分)杏仁(八十枚,去皮尖)

上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大黄次下,硝分三服。

又方∶蒲黄草上熟捣敷肿上,日三度,易之。并叶煎汁饮之亦佳。妒乳及痈并瘥。

又方∶以地黄汁涂即愈。

又疗诸痈不散,已成脓,惧针,令自决破方。取白鸡内翅第一翎各一茎,烧末服之,即决。

又方∶取白丁香研涂,干即易。

又疗乳痈,初得令消。

赤小豆草上等分为细末,苦酒和,敷之愈。

又疗乳痈初觉有异。

黄芩甘草防风赤芍药黄(各五两)通草(十分)桑寄生麦门冬(各六分)大枣(五枚)

上细切,以水一升,煮取九合,去滓,入乳糖六分,分为四服。

疗乳痈或疮久不瘥,脓汁出,疼痛欲死不可忍。

鹿角(二两)甘草(半两)

上为细末,用鸡子白和于铜器中暖温,敷患处,日五、七易,即愈。

一方只用鹿角石上磨,取浓汁涂之,干即愈。

一方鹿角烧作灰,酒调抹立愈。

治乳痈。鹿角屑(一两)

上为细末,以猪胆汁调下一钱,不过再服,神验。以醋浆水服之亦得。《集验方》以猪颔下清汁。

张氏橘香散

治乳痈未结即散,已结即溃,极痛不可忍者。药下即不疼,神验不可云喻。因小儿吹奶,变成斯疾者,并皆治之。

陈皮浸去白眼,干面炒微黄,为细末,麝香研酒调二钱。初发觉赤肿疼痛,一服见效。每服有效。

疗乳痈,诸般疖、痈、疽。

橘红(半两)阿胶(粉炒)粉草(炙,各一两)

上咀,分为二服,每服用泉水一碗半,煎至盏半,去滓温服。

疗奶痈并无名痈疖。

鼠粪不以多少,烧存性二分,入轻粉二十文,研停,麻油调涂。如有头即溃,无头即消。(又疗火疮)

疗乳头裂破。以丁香为末,水调敷立愈。又以蛤粉、胭脂等分,新水调敷。

一醉膏

陈日华方。一醉膏治奶痈。

石膏不以多少,通赤,取于地上碗覆出火毒,细研,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添酒尽醉。睡觉再进一服。《千金》疗乳无汁,以水煮服。

金黄散

治奶痈。(出《妇人经验方》)

川大黄粉草(各一两)

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未贴时,先用温酒调一大匙,就患处卧,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

疗发背乳痈,四肢虚热,大渴。

生地黄(六两)黄芩芍药人参知母甘草(各二两)升麻黄麦门冬栝蒌(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上以竹叶切三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九升,去竹叶,内药煮取三升,渴则饮之。疗妇人发乳、丈夫发背,烂生脓血后,虚成气疾。

黄麦门冬地黄人参升麻茯苓(各三两)当归芍药远志甘草(各一两)大枣(十个)

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三服。若有是证,局中排脓。内补十宣散亦妙。

《产乳》方

疗妇人乳痈(已穿未穿)出脓,大止痛,敛疮口。

以芙蓉花烂研如痴。若无花,只取根上皮。先用竹刀刮去粗皮,但用内一层嫩白皮,研如痴,却入蜜少许调停。看疮大小,如未穿即留中孔;如已穿即塞其孔,其脓根自然出尽,不倦频频更换。此方大治一切痈疽、发背,立见神效。脓出尽,却用后药敷。

干脓散

又敛疮口。干脓散。

乌贼骨黄丹天竺黄(各二钱)轻粉(二匕)麝香(一字)老降真骨(三钱)

上研为细末,干糁疮口,不数日干。

又方∶降真节(二钱)天竺黄露蜂房(各一钱)麝香轻粉(各少许)

上为末干糁。

又方∶乳香没药黄丹(各一钱)龙骨(二钱)真坯子(三钱)血竭(半钱)麝香(一字)降真节(一钱)

上为细末,干糁。

《产宝》方

疗乳痈方。

黄柏(一分)

上为细末,以鸡子白调停涂之,干则易,立愈。

又方∶苎根捣,敷之愈。

丹参膏

《必效方》疗妇人乳痈。丹参膏丹参白芷芍药(各二两)

上咀,以苦酒淹经宿,以猪脂半斤,微火煎之。白芷黄为度,膏成,去滓敷之。

治奶发痛不可忍。(先人国器经效方)

水杨柳根新采者一握,捶碎,以好酒同甘草、乌梅煎至七分,去滓,时时温服。

神效栝蒌散

治妇人乳疽、奶劳。神效栝蒌散。(李嗣立方)

栝蒌(一个,去皮,焙研为末。如急用,只烂研。子多者有力)生粉草(半两)当归(酒洗,去芦,焙,半两)乳香(一钱)通明没药(一分,二味并别研)

上用无灰酒三升,同于银石器中慢火熬,取一升,清汁分作三服,食后良久服。如有奶劳,便服此药,可杜绝病根。如毒瓦斯已成,能化脓为黄水;毒未成,即于大小便中通利。疾甚,再合服,以退为妙。妇人乳痈方甚多,独此一方神效无比,万不失一。(癸亥年,仆处五羊赵经略听判阃夫人年七十岁,隔二年,左乳房上有一块如鹅卵大,今忽然作楚,召余议药。仆云∶据孙真人云,妇人年五十岁以上,乳房不宜见痈,见则不可疗矣。幸而未破,恐是气瘤,谩以五香连翘汤去大黄煎服,服后稍减则已。过六、七年后,每遇再有肿胀时,再合服,必消减矣)

五香连翘汤方(见二十卷第二论)。

乌喙丸

治肠覃病。因寒气客于肠外,与胃气相搏,正气不荣,系瘕内着,恶气乃起。其生也,始如鸡卵,久久乃成,状如怀胎,按之坚,推即移,月事时下,故曰肠覃。亦治乳余疾,大小便不利;并食有伏虫、胪胀、痈疽、毒肿,久寒邪气。

乌喙(炮去皮尖,二钱)半夏(汤洗七次,四钱)石膏()藜芦(炒)牡蒙苁蓉(酒浸,各一钱)干姜(炮)桂心(各一钱三字)巴豆(六、七个,研膏)

上为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丸,食后酒饮任下。亦治男子疝痛。

木香散

治妇人脾气、血气、血蛊、气蛊、水蛊、石蛊。

木香沉香乳香(研)甘草(炙,各一分)川芎胡椒陈皮人参晋矾(各半两)桂心干姜(炮)缩砂(各一两)茴香(炒,两半)天茄(五两,赤小者,干秤)

上洗、焙为末。空心、日午,温陈米饮调下二钱。忌羊肉。

石茎散

治妇人血结胞门,或为症瘕在腹胁间,心腹胀满,肿急如石水状。俗谓之血蛊。

石茎(一两)当归尾马鞭草红花(炒)乌梅肉(各半两)逢莪术三棱(并炮)苏木节没药琥珀(别研,各一分)甘草(炙,一钱)

上为末,浓煎苏木酒,调下二钱。不饮酒,姜、枣汤调亦得。

大腹皮饮

治妇人血瘿,单单腹肿。

大腹皮防己木通浓朴(姜制)栝蒌黄枳壳(麸炒)桑白皮(炙)大黄(蒸)陈皮青皮五味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秤一两,水一碗,煎至六分盏,去滓,入酒一分温服,不以时候。

大黄甘遂汤

治妇人小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由产后为水与血并,结在血室也。

大黄(四两,蒸)甘遂(炮)阿胶(炒,各二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其血当下。

竹茹汤

治妇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竹茹熟地黄(各三两)人参白芍药桔梗川芎当归甘草(炙)桂心(各一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不以时服。

膏发煎

治妇人谷气实,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阴中出血。

头发灰猪脂上调停,绵裹如枣核大,纳阴中。

瓜子汤

产后肠头如以针刺,连谷道;又如痔痛,小便如淋状,或寒热。此产时用力,气并肠间,亦由阴虚,阳邪乘之,毒气攻冲,恐成肠痈。宜瓜子汤。

薏苡仁(四两)桃仁(去皮尖)牡丹皮栝蒌子(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固真丹

治元脏久虚及小肠肾余,膀胱疝气,五般淋疾,精滑精漏,小便白浊及妇人赤白带下,漏下血崩,子宫血海虚冷等疾,并皆治之。高司法方。(续添)

制苍术法∶洗去土,米泔浸,逐日换新泔。春五日,夏三日,如秋七日,冬十日。切作片子焙干,秤一斤,分四处。

苍术四两(入茴香一两、盐一两同炒,令术黄为度)

苍术四两(入川乌一两炮裂、去皮尖,切作片子,并川楝子一两和,皮核擘开同炒,令术黄为度)

苍术四两(入红椒一两,去目并合口者。破故纸一两,同炒,令术黄为度)

苍术四两(用好醋好酒各半升,一处同煮二、三十沸,取术焙干)

上一处为末,用煮药酒、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男子温酒或盐水下,空心、食前;妇人醋汤下。药性温,无毒,小便频数为效。

大效内补丸

治受气虚弱及五劳七伤。脏腑积冷、癖、症块,虚胀或经脉不调,疳冷,赤白带下,口苦舌干,面色萎黄,黑,心烦惊悸,头目眩晕,不美饮食,痰涕粘涎,手足百节热疼无力,肌肉消瘦,子息断续。服一月,当妊娠,百病皆愈。

萆(四两)牛膝五加皮白术(各二两)川芎(炮)枳实(炒)丹参(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温酒下二十丸。空心,日午、晚食前各进一服。

南岳魏夫人济阴丹

治妇人血气久冷,无子及数经堕胎。皆因冲任之脉虚损,胞内宿挟疾病。经水不时暴下不止,月内再行,或前或后;或崩中漏下,三十六疾,积聚症瘕,脐下冷痛,小便白浊。以上疾证,皆令孕育不成,以致绝嗣。此药治产后百病,百内常服。除宿血,生新血,令人有孕及生子充实。亦治男子亡血诸疾。

桃仁(去皮尖、双仁,麸炒)木香(炮)茯苓京墨(烧,各一两)秦艽甘草人参桔梗(炒)石斛(酒浸炒)蚕布(烧)本(各二两)当归桂心干姜(炮)

细辛牡丹皮(去心)川芎(各半两)川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山药(各三两)泽兰叶熟地黄(洗,酒蒸,焙)香附子(炒,各四两)苍术(米泔浸,去皮)大豆卷(炒,各半升)糯米(炒,一升)

上为细末,炼蜜丸。每两作六丸,每服一丸,细嚼,温酒送下,淡醋汤调亦可。空心,食前服。

治面部生疮,或鼻脸赤、风刺、粉刺,用尽药不效者,惟有此药可治,神妙不可言。每以少许,临卧时洗面令净,如面油,用之,数日间疮肿处自平,赤亦消。如风刺、粉刺,一夕见效。但涂药勿近眼处。

生硫黄香白芷栝蒌子仁腻粉(各半钱重)全蝎(七枚,去翅足)蝉蜕(五枚,洗)芫青(七枚,去翅足)

上为细末,麻油、黄蜡约度,如合面油多少,熬滚取下、离火,入诸药在内,每用少许涂面上。(林提点方)

乌鸡煎

治妇人百病。

吴茱萸良姜白姜当归赤芍药延胡索破故纸川椒生干地黄刘寄奴蓬莪术橘红青皮川芎(各一两)荷叶灰(四两)熟艾(二两)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汤使于后∶月经不通,红花苏木酒下;白带,牡蛎粉调酒下;子宫久冷,白茯苓煎汤下;赤带,建茶清下;血崩,豆淋酒调绵灰下;胎不安,蜜和酒下;肠风,陈米饮调百草霜下;心疼,菖蒲煎酒下;漏胎下血,乌梅温酒下;耳聋,腊点茶下;胎死不动,斑蝥三十个煎酒下;脚、腰痛,当归酒下;胎衣不下,芸苔研水下;头风,薄荷点茶下;血风眼,黑豆甘草汤下;疮生,地黄汤下;身体疼痛,黄末调酒下。四肢浮肿,麝香汤下;咳嗽喘满,杏仁桑白皮汤下;腹痛,芍药调酒下;产前后痢白者,干姜汤下;赤者,甘草汤下;赤白杂者,一宜汤下。常服。温酒、醋汤,任下,并空心、食前服。

《产乳集》将护婴儿方论

凡新生儿,坐婆急以绵缠手指,缴去儿口中恶物令尽,不可迟。若咽入腹中,必生诸疾(《圣惠方》、《宝鉴方》谓之玉衔疾)。先断儿脐带,可只留二寸许。更看带中,如有小虫,急拨去之,留之必生异病。或以线系扎定,然后洗儿,不然则湿气入腹,必作脐风之疾(须是坐婆谙练,收生手段轻疾,方得其宜)。既绷裹了,取生甘草一寸捶锉,用水一合煎浓汁,用绵篆子蘸,令儿咂之,当吐出恶汁尽半合不妨。(今人止以浓煎黄连并甘草汁,以绵篆子蘸,令儿咂。三日以来,以退恶物、大便下,谓之脐屎。此乃忌吐故也)。好辰砂一字,研细以熟蜜调,置儿口中吮之,以去惊邪,然后饲乳。自此饲乳之后,须根据时量多寡与之,勿令太饱,恐成奶,久则吐奶,不可节也。三朝洗儿可用虎头骨、桃枝、猪胆、金银煎汤洗之,则儿少惊。(寻常澡浴,用猪胆汁化入汤,即不生疮疥。)每日频就无风处,看儿上并两颊内,有白泡如膜起者,速以指甲刮破,更生更去之。(《保童必效》谓之鹅口。无,即不须妄动。)更看舌下,恐生重舌。皆由儿在胎中,母吃炙爆、肥腻、饮酒、服热药所致。(《保童必效》方自有药治之。)三日烙脐带或灸之外,不可别加火艾,恐成惊痫。(旧灸儿脐有二、七壮者,今以七壮为中。)又天寒时,儿用父母旧衣作衣服,不可用新绵绢,只用旧者。

若太温暖,则令儿筋骨软弱。若天色和暖无风,可令奶婆抱孩儿频见风日,则血壮气刚,肌体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又择乳母,须精神爽健,情性和悦,肌肉充肥,无诸疾病,知寒温之宜,能调节乳食。奶汁浓白,则可以饲儿。不得与奶母大段酸咸饮食,仍忌才冲寒或冲热来便喂儿奶,如此则必成奶癖,或惊疳、泻痢之疾。切须忌之。夜间不得令儿枕臂,须作一、二豆袋,令儿枕兼左右附之,可近乳母之侧。盖覆衣衾,须露儿头面。一向仰卧恐成惊疾,须时复回动之。夏月须凉蕈,如夜间喂奶,须奶母起身,坐地抱儿喂之。如阴阳交接之际,切不可喂儿奶,此正谓之交奶也,必生癖。或换易衣绷,三月房中不可太暖。奶母不可频吃酒,恐儿作痰嗽、惊热、昏眩之疾,至于变蒸。次第奶乳所伤,夜啼、潮热之类,自有专于小方脉者,此略见之。若能调和奶食,并看承爱护如法,则别无疾病,亦不须令儿常服汤药,此尤宜审之也。(见《杨氏婴儿论》、《巢氏病源》、《婴童宝鉴方》、程甫《备要方》)

初生浴儿良日∶寅卯酉日大吉,壬申、丁巳、癸巳大凶。

木瓜丸疗儿初生下,口中秽恶不尽,入喉中即便吐,自后才啼声,一发则又咽下,因生异疾矣。

木瓜麝香腻粉木香槟榔(末,各一字)

上水、面糊丸如小黄黍米大。每服一、二丸,甘草水下,不拘时候。

疗儿初生,下盘肠,刺痛,面青色,啼哭不止。延胡索散。

延胡索(一钱)乳香木香(各半钱)

上为细末,水一大盏,煎七分,无时与服少许。

论曰∶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壅不色此病乳汁传导治乳痈初有异于常,则先用此药,散化毒瓦斯。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去心炒二两)黄芩(去黑心一两)桑上寄生(锉一两半)甘草(炙令黄锉)木通(锉)防风(去叉)芍药(锉炒)赤茯苓(去黑皮)黄(锉各一两)人参(一两半)

上十味,捣罗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乳糖一分,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早晨午时至晚各一。

治乳痈初觉赤肿,有异于常,服此。黄芩饮方

黄芩(去黑心)甘草(炙令赤黄锉)桑上寄生(炙)防风(去叉)麦门冬(去心焙)赤芍药(锉炒)黄(锉炒各一两)木通(锉一两半)

上八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入乳糖一分,再煎令消,温服日三,早晨午时至夜各一。

治乳痈肿疼痛,排脓。铁粉散方

铁粉肉苁蓉(酒浸去粗皮炙)桂(去粗皮)细辛(去苗叶)芎人参防风(去叉)干姜(炮裂)黄芩(去黑心)芍药(锉炒)当归(焙令香锉)甘草(炙锉各一两)

上十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早晨午时至夜各一,服药十日后,有血出多勿怪,是恶物除也。

治乳痈坚硬如石。当归散方

当归(焙令香锉)芍药(锉炒)黄(锉炒)人参蒺藜子(微炒去角)枳壳(去瓤麸炒)附子(炮裂去皮脐)鸡骨(炙各一两)桂(去粗皮)薏苡仁(微炒半两)

上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以温酒调下,日三,早晨午时至晚各一。

治乳痈大坚硬,赤紫色,衣不得近,痛不可忍。大黄散方

大黄(锉炒)芍药(锉炒)楝实马蹄(炙令黄焦各一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以温酒调下,衣盖出汗,若睡觉后,肿散不痛,经宿乃消,百无一失,次日早晨再服,无不瘥者。

治乳痈坚硬。枳壳散方

枳壳(去瓤麸炒)芍药(锉炒)人参(各一两半)黄(锉炒)鸡骨(炙)木通(锉)当归(焙令香锉)桂(去粗皮各一两)蒺藜子(微炒去角半两)

上九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

治乳痈疼痛。蔓荆实散方

蔓荆实(微炒一两)甘草(一寸半半生半熟)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以温酒调下,日三。

治乳中结塞肿痛。发灰散方

乱发灰蛇蜕皮(灰各半两)蔓荆实(微炒一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日三。

治乳痈,先用诸汤药涂敷拓,后服此。麦门冬丸方

麦门冬(去心焙二两)木通(锉)人参五味子黄(锉)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麻泽兰(

上十七味,捣罗为末,炼蜜为丸,梧子大,每服空心,温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以瘥为度。

治乳痈,排脓。肉苁蓉散方

肉苁蓉(微炙)铁精桂(去粗皮)细辛(去苗叶)黄芩(去黑心)芍药芎人参防风(去叉)干姜(炮裂)甘草(炙令赤锉各半两)当归(切焙三分)

上十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服,日晚再服。

治乳痈。防风散方

防风(去叉一两半)牵牛子(炒令香二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用沸汤调下,取微利为度,再服渐减服之,即瘥治乳痈结硬疼痛,不可忍。鲮鲤甲散方

鲮鲤甲(烧灰一两)栝蒌(一枚烧灰)

上二味,研和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用葱酒调下,至晚再服。

治乳痈,及一切肿毒。车螯散方

车螯壳(烧灰十两)黄连(去须一两)蚬壳(多年白烂者以黄泥裹烧五两)

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用甘草酒调下,日晚再服。

治乳痈初发,肿痛结硬,欲成脓,令一服瘥。牡蛎散方

牡蛎(取脑头浓处生用)

上一味,细研为散,每服二钱匕,研淀花,冷酒调下,如痈盛已溃者,以药末敷之,仍更服药,一日三服。

治乳痈初发,肿痛结硬,欲成脓,令一服瘥。桦皮散方

上以北来真桦皮烧灰,酒服方寸匕,就病乳处卧,及觉已瘥。

治乳肿痛,虑作痈毒,但乳痈痛甚者。甘草饮方

甘草(半炙令赤黄半生半两)栝蒌(一枚去皮取瓤)

上二味,先以酒二盏,煎甘草,至一盏,入瓜蒌瓤,同绞和匀,滤去滓,放温顿服,未瘥更作服之。

治乳痈疼痛。丹参膏方

丹参(去芦头)白芷芍药(炒各二两)

上三味,以苦酒浸,经一宿,又取猪脂半斤,微火上同煎之,令白芷黄,其膏乃成,去滓,以膏涂痈处瘥。

治乳痈。黄明胶散敷方

黄明胶(炙令燥)大黄(锉炒)莽草细辛(去苗叶各半两)

上四味,捣罗为散,以鸡子白调匀,涂纸上,贴肿处,频易即瘥,仍割穿纸,如小钱大,歇肿头。

治乳痈宜用。黄连散敷方

黄连(去须)大黄(锉炒)鼠粪(各一分)

上三味,捣罗为散,以黍米粥清调和,看痈大小,敷乳四边,其痛即止。

治乳痈初得令消。敷方

莽草赤小豆(各一两)

上二味,捣罗为散,以苦酒和,敷于乳上。

治乳痈。黄白芷膏涂方

黄白芷大黄当归续断(各一两)薤白(切二两)松脂(二两)乳香(半两)蜡(一两)猪脂(二斤)生地黄汁(三合)

上十一味,取前五味锉碎,以地黄汁拌匀,先熬脂令沸,下诸药,煎候白芷赤黑色漉出,下治乳痈。生地黄涂敷方

生地黄(五两切研)豉(半升研)芒硝(一两研)

上三味,细研令匀,涂敷肿上,日三五度,即瘥。

治乳痈。乳香涂敷方

乳香(一两为末)丹砂(半两研末)葱白(三两切)

上三味,先研葱令细,入二味末,再研令匀,涂敷乳上,干即易之。

治乳痈肿未穴,痛不可忍。薰陆香涂敷方

薰陆香(一分为末)百合(半分)雄雀屎(二七枚)盐(半两)

上四味,细研令匀,以醋调如糊,涂敷患上,干即再敷,以瘥为度。

治乳痈。地黄汤拓方

生地黄汁(一合)射干升麻黄连(去须)芒硝白蔹栀子仁大黄(各半两)甘草当归(各一分)

上十味,内九味碎锉,以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滓下地黄汁,更煎三五沸,以故帛三片,浸药汁中,更互拓肿上,日一二十度,再暖用即瘥。

治乳痈结硬疼痛方

和泥芥菜(半斤)

上一味锉碎,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倾于瓷瓶内,熏乳肿处,日三五度即瘥。

治乳痈结硬疼痛方

和泥葱(半斤)

上一味细锉,以水四升,煮十数沸,于瓷瓶子内盛,熏乳肿处,冷即再暖,以瘥为度。

治乳痈结硬疼痛。露蜂房熏方

露蜂房(五两)

上一味锉碎,以醋五升,煎至三升,倾于瓷瓶子内,乘热熏乳上,冷即再暖,以瘥为度治乳痈肿疼宜贴方

盐草根生头(各半两)

上二味,捣如泥贴之,立效。

治乳痈。散方

黄连(去须)白蔹鼠粪积雪草大黄(炒锉)甘草(炙锉各半两)

上六味,捣罗为散,用浆水调为膏贴之,干即易。

治痈疽发背,妇人发乳,诸痈疖,已溃者令愈,未溃不消者令溃。木占斯散方

木占斯败酱细辛(去苗叶)干姜(炮)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甘草(炙锉)桔梗(锉炒各一两)栝蒌(去皮)防风(去叉)人参(各一两半)

上十味,捣罗为散,酒调方寸匕,日七八服,夜二三服,如长服去败酱。

治乳结颗块,脓水宿滞,血脉壅闭,恶血疼痛,久不瘥者。无名异散方

无名异牡丹皮虎杖根当归(切焙)白芷白茯苓(去黑皮各三分)没药(研)骐麟竭(研)木香黄芩(去黑心)黄(锉炒)人参桂(去粗皮)熟干地黄(焙各半两)

上十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腹煎枣汤调下,日二服。

治吹乳乳痈。连翘汤方

连翘瞿麦穗(各一两)升麻玄参生干地黄(焙)芍药(各三分)甘草(炙一分)射干(半两)

上八味,细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后。

治乳痈疼痛方

车前子(一两)

上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酒调下。

治乳痈肿疼痛方

上打鸡子一枚,热酒调,为一服。

夫乳病者,乳房阳明胃经所司,乳头厥阴肝经所属,乳子之母,不能调养,以致胃汁浊而壅滞为脓。又有忧郁伤肝,肝气滞而结肿,初起必烦渴呕吐,寒热交作,肿痛疼甚,宜牛蒡子汤主之。浓味饮食,暴怒肝火妄动结肿者,宜橘叶散散之。又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复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若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凡犯此者,百人百必死。如此症知觉若早,只可清肝解郁汤或益气养荣汤,患者再加清心静养、无挂无碍,服药调理只可苟延岁月。……惟初生核时,急用艾灸核顶,待次日起泡挑破,用披针针入四分,用冰蛳散条插入核内,糊纸封盖;至十三日,其核自落,用玉红膏生肌敛口,再当保养不发。又男子乳节与妇人微异,女损肝胃,男损肝肾,盖怒火房欲过度,以此肝虚血燥,肾虚精怯,血脉不得上行,肝经无以荣养,遂结肿痛。治当八珍汤加山栀、牡丹皮,口干作渴者加减八味丸,肾气素虚者肾气丸,已溃作脓者十全大补汤。怀孕之妇乳疾曰内吹。因胎气旺而上冲,致阳明乳房作肿,宜石膏散清之,亦可消散;迟则迁延日久,将产出脓,乳汁亦从乳窍流出,其口难完,有此者,纯用补托生肌,其口亦易完矣。

初起红赤肿痛,身微寒热,无头眩,无口干,微痛者顺。已成肿发热,疼痛有时,一囊结肿,不侵别囊者轻。已溃脓黄而稠,肿消疼痛渐止,四边作痒,生肌者顺。溃后脓水自止,肿痛自消,新肉易生,脓口易合者顺。

初起一乳通肿,木痛不红,寒热心烦,呕吐不食者逆。已成不热不红,坚硬如石,口干不眠,胸痞食少者逆。已溃无脓,正头腐烂,肿势愈高,痛势愈盛,流血者死。溃后肉色紫黑,痛苦连心,气日深,形体日削者死。

初起发热恶寒,头眩体倦,六脉浮数,邪在表,宜散之。发热无寒,恶心呕吐,口干作渴,胸膈不利者,宜清之。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结肿坚硬微痛者,宜疏肝行气。已成肿发热,疼痛有时,已欲作脓者,宜托里消毒。脓已成而胀痛者,宜急开之。又脾胃虚弱,更兼补托。溃而不敛,脓水清稀,肿痛不消,疼痛不止,大补气血。结核不知疼痛,久而渐大,破后惟流污水,养血清肝。

一妇人因怒左乳肿痛,寒热交作。以人参败毒散一剂,表症已退;又以牛蒡子汤,二服肿消,渐渐而安。

一妇人忧思过度,久郁成痨,左乳结核如桃半年。似痛非痛,咳嗽生痰,身发潮热,诊之脉微数而无力,此真气虽弱,而邪火尚未有余,如用药合理,亦堪调治。先用逍遥散加香附、贝母,十余服而咳嗽渐止,寒热间作;又以八珍汤加香附、牡丹皮、柴胡、远志十余服,身热去其八、九;又以益气养荣汤加青皮、木香两月余,其胸膈得利,嗳气得舒,饮食渐进,肌肤渐泽,外肿以阿魏化痞膏贴之,半年余而消。

一妇人右乳疼痛,肿如复碗,诊之脉数有力,此有余症,欲作脓也。以托里消毒散,数服而胀痛,即针之出脓碗许,又以十全大补汤加香附十余服而安。

一妇人暴怒,左乳结肿疼痛,自服仙方活命饮,二服疼痛稍止,结肿不消;仍服清凉败毒之剂,肿痛反作,形体日弱。予诊之脉浮数而无力,此属真气虚而邪气实也,非补不可,以益气养荣汤四、五服,其肿始高,寒热亦退;又十余服而脓溃,兼以十全大补汤,两月而痊。此非纯补之功,其疾岂能得愈。

一男子年过五旬,因妻丧子不成立,忧郁伤肝,左乳结肿,半年痛甚作腐,肝脉弦数。先以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远志、贝母,数服而肝脉稍平;又以八珍汤仍加前药十余服,其肿渐腐为脓;更服益气养荣汤,庶保收敛。彼为内医所惑,谓郁怒伤肝,肝经有火,不必用补,更服降火、流气、宽中等剂,致食少便秘,发热作渴,复请予治。肝脉复弦,口干作渴,邪火内淫;饮食减少,脾土受伤;便秘发热,阴血竭而为燥为热。已上俱内损症也,辞不治。后月余果死。

一妇人左乳结核,三年方生肿痛,诊之脉紧数而有力,此阳有余而阴不足也。况结肿如石,皮肉紫色不泽,此乳岩症也。辞不治。又一妇左乳结肿,或小或大,或软或硬,俱不为痛,已半年余,方发肿如复碗,坚硬木痛,近乳头垒垒遍生疙瘩,时痛时痒,诊之脉弦而数,肿皮惨黑不泽,此气血已死,辞不可治。又一妇已溃肿如泛莲,流血不禁,辞后果俱死。

牛蒡子汤

牛蒡子汤栝蒌仁银花山栀甘草陈

黄芩连翘柴花粉青皮牛子角针平

治乳痈、乳疽、结肿疼痛,毋论新久,但未成脓服。

陈皮牛蒡子山栀金银花甘草栝蒌仁黄芩天花粉连翘角针(各一钱)柴胡青皮(各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入酒一杯和匀,食远服。

橘叶散

橘叶散内有柴陈川芎山栀青皮迎

石膏黄芩连翘行甘草加之效有灵

治妇人有孕胎热为内吹,有儿吃乳名外吹。致乳结成肿痛,寒热交作∶甚者恶心呕吐并服之。

柴胡陈皮川芎山栀青皮石膏黄芩连翘(各一钱)甘草(五分)橘叶(二十个)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渣再煎服。

清肝解郁汤

清肝解郁汤陈芍桔半芎归贝茯神

青皮生附并苏叶通草山栀远志评

治一切忧郁气滞,乳结肿硬,不疼不痒,久渐作疼,或胸膈不利,肢体倦怠,面色痿黄,饮食减少。

陈皮白芍川芎当归生地半夏香附(各八分)青皮远志茯神贝母苏叶桔梗(各六分)甘草山栀木通(各四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服。

鹿角散

鹿角散效独称雄消乳专于建大功

每服三钱酒调下能教肿痛永无踪

治乳痈新起结肿疼痛,憎寒发热,但未成俱效。

鹿角尖三寸,用炭火内稍红存性碾末,每服三钱,食后热酒一茶钟调服,甚者再一服必消。

回乳四物汤

回乳四物汤最灵芎归白芍熟地呈

加上麦芽能散乳最消肿胀得和平

治产妇无儿吃乳,致乳汁肿胀,坚硬疼痛难忍。

川芎当归白芍熟地(各二钱)麦茅(炒为粗末,二两)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用脚布束紧两乳,以手按揉其肿,自然消散,甚者再用一服。

灸乳肿妙方

灸乳肿痛方来异恼怒劳伤气不调

将碗复于患上灸诸般肿疼寂然消

治气恼劳伤,或寒热不调,乳内忽生肿痛。

用碗一只,内用粗灯草四根,十字排匀,碗内灯草头各露寸许,再用平山粗纸裁成一寸五分阔纸条,用水湿纸贴盖碗内灯草上,纸与碗口相齐;将碗复于肿乳上,留灯草头在外,将艾大圆放碗足底内,点火灸之;艾尽再添,灸至碗口流出水气,内痛觉止方住,甚者次日再灸一次必消。

保安万灵丹(见痈疽肿疡门)

治乳痈初起,发热恶寒,头眩,肢体作痛者立效。

益气养荣汤(见瘰门)

治郁怒伤肝,七情内结,以致乳中生核,不疼不痒,日久方痛;甚者胸膈不利,吞酸呕吐,头目昏眩,四肢倦怠;或已破溃,脓水清稀,不能收敛,饮食减少,口淡无味,自汗盗汗,肢体羸瘦者并效。

治乳便用方

治乳蒲公英常说同酒煎来乘热啜

再加葱汤催汗泄消肿犹如汤泼雪

治乳痈初起肿痛未成脓者。

用蒲公英春秋间开黄花似菊,取连根蒂叶二两捣烂,用好酒半斤同煎数沸,存渣敷肿上,用酒热服,盖睡一时许,再用连须葱白汤一茶钟催之,得微汗而散。此方乡村偏僻无药之所用之极妙,亦且简便。

下乳天浆散

下乳天浆散四物茯苓花粉麦门冬

王不留行并山甲漏芦甘草木通逢

治乳母元气虚弱,乳汁微少,或生儿日久乳少。

川芎当归白芍熟地茯苓天花粉甘草王不留行(炒)麦门冬漏芦穿山甲(炒)通草(各一钱)

用健猪前蹄一只,煮蹄烂,取汁两碗,同药煎至碗半,二次顿热,食远服之。以热木梳梳其乳房,其汁如泉涌而来。

木香饼

木香饼同生地黄二物和匀患上装

气滞肿疼并闪肭用之一熨自无殃

治一切气滞结肿成核,或痛或闪肭、风寒所伤并效。

木香(五钱)生地黄(捣膏,一两)

上木香为末,同地黄和匀,量患处大小,作饼置肿上,以热熨斗熨之;坚硬木痛者,间日熨之妙。

艾附暖宫丸《中国药典》: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炭)g香附(醋制)g吴茱萸(制)80g肉桂20g当归g川芎80g白芍(酒炒)80g地黄40g黄芪(蜜炙)80g续断60g

性状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苦、辛。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g粉末加炼蜜~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用于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

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大叶者,去枝、梗)90克香附子(去毛)克(俱要合时采者,用醋1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脑者)白芍药(酒炒)黄耆(取黄色、白色软者)各60克当归(酒洗)90克续断(去芦)45克生地黄30克(酒洗,焙干)官桂1.5克

制法共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经暖官,养血安胎。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月经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醋汤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恼怒、生冷。

摘录《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

《直指附遗》卷二十六: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大叶者,去枝梗)3两,香附(去毛)6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5升,以瓦罐煮1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2两,大川芎(雀胎者)2两,白芍药(用酒炒)2两,黄耆(取黄色、白色软者)2两,川椒(酒洗)3两,续断(去芦)1两5钱,生地黄(生用)1两(酒洗,焙干),官桂5钱。

制法上为细末,上好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暖子宫,调经止痛。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食前淡醋汤送下。

注意戒恼怒、生冷。

摘录《直指附遗》卷二十六

《回春》卷六:艾附暖宫丸

处方南香附米1斤(4两醋浸,4两汤浸,4两童便浸,4两酒浸,各浸1宿,焙干),北艾叶(焙干,捣烂,去灰,醋浸,炒)4两,当归1两,川芎1两,白芍(酒炒)1两,熟地黄(姜汁炒)1两,玄胡索子(炒)2两,甘草(生用)8钱。

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心米汤送下;酒亦可。

摘录《回春》卷六

《女科切要》卷二: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香附(四制)、玄胡、熟地、甘草。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血癖;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80丸,米汤送下。

摘录《女科切要》卷二

《古今医鉴》卷十一:艾附暖宫丸

处方南香附子(去毛净)1斤(分4制:酒浸4两,醋浸4两,盐汤浸4两,童便浸4两,3日焙干,为细末),北艾叶(温水洗净、焙干,研烂,筛去灰,醋浸,炒干)2两,当归(酒洗)2两,川芎2两,白芍(酒洗)2两,熟地2两。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理气补血,调经种子。主妇人百病;妇人经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冷,不能孕育。

用法用量每服80丸,淡醋汤送下。

各家论述1.《医林纂要》:四物以荣肝血,艾、附以暖子宫,醋以敛之,使不妄行。要以温养子珠,而为生物之本。

2.《成方便读》:凡妇人调经一法,首先理气,以气顺则血亦顺也。夫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难于生育,温则易于成孕。故方中以香附理气分,艾叶暖子宫,合四物而用,宜乎可治以上诸证也。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xz/2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