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简述:
刺五加(拉丁学名:Eleutherococcussenticosus),别名:刺拐棒、坎拐棒子、一百针、老虎潦、五加参、俄国参、西伯利亚人参。
形态特征:
刺五加灌木;茎通常被密刺并有少数笔直的分枝,有时散生,通常很细,长,常向下,基部狭,一般在叶柄基部刺较密。小叶5,有时3,纸质,有短柄,上面有毛或无毛,幼叶下面沿脉一般有淡褐色毛,椭圆状倒卵形至矩圆形,长7-13厘米,边缘有锐尖重锯齿;叶柄长3-12厘米,小叶柄长0.5-2厘米。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4个聚生,具多花,直径3-4厘米,总花梗长5-7厘米,无毛;花梗长1-2厘米;萼无毛,几无齿至不明显的5齿;花瓣5,卵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果几球形至卵形,长约8毫米,有5稜。
地理分布:
分布于黑龙江(小兴安岭、伊春市带岭)、吉林(吉林市、通化、安图、长白山)、辽宁(沈阳)、河北(雾灵山、承德、百花山、小五台山、内丘)和山西(霍县、中阳、兴县)。生于森林或灌丛中,海拔数百米至米。朝鲜、日本和俄罗斯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微荫蔽。宜选向阳、腐殖质层深厚、土壤微酸性的砂质壤土。种子有胚后熟物性,种胚要经过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熟之后才能萌发。
刺五加的功效与应用:
化学成分:
刺五加含多种醣类、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及胡萝卜素;另含有芝麻脂素、甾醇、香豆精、黄酮、木栓酮、皂苷、真皮素、刺五加苷、非芳香性不饱和有机酸、SOD复合物及多种微量矿物质等。
医书记载:
刺五加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无毒,久服可以轻身、延年益寿。
刺五加自古即被视为具有添精补髓及抗衰老作用的良药。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称刺五加,以五叶交加者良,故名五加,又名五花。五加治风湿,壮筋骨,其功良深,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又“文章作酒,能成其味,以金买草,不言其贵”之说,对五加做了很高的赞誉。
《名医别录》认为五加有「补中,益精,坚筋骨,强意志」等功效。
刺五加于《实用补养中药一书》中记载,属于补气药,具有补虚扶弱的功效,可来预防或治疗体质虚弱之症候,滋补强壮,延年益寿。
药材性状特点描述:
刺五加根茎结节状不规则圆柱形,直径1.4~4.2cm;表面灰褐色,有皱纹;上端有不定芽发育的细枝。根圆柱形,多分枝,常扭曲,长3.5~12cm,直径0.3~1.5cm;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粗糙、皮薄,剥落处呈灰黄色。质硬,断面黄白色,纤维性。有特异香气,味微辛、稍苦、涩。
刺五加籽与刺五加中药材具有相同的药用价值。长期饮用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特别是对高血压、高血脂、脑血栓、肾虚、失眠、便秘等疾病有有预防和辅助治疗的功效。
性味归经:
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脾、肾、心经。
药理作用:
刺五加的作用特点与人参基本相同,具有调节机体紊乱使之趋于正常的功能。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较人参显著,并能明显的提高耐缺氧能力。有补中、益精、强意志、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健胃利尿等功能。久服"轻身耐劳"。阴虚火旺者慎服。
功能:
1、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抗血小板凝聚、维持血压平稳,改善血液流变特性和改善微循环。
2、改善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的血液流变特性。
3、对神经功能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镇静、抑制自发活动、催眠、抗惊厥。
4、临床上具有抗疲劳,促进男性生殖系统健康作用。
5、治疗抑郁症、脑血栓、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益气健脾,补肾安神。
6、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
7、对于各种类型的神经衰弱有显著疗效,能增加睡眠,对心悸、健忘、乏力等症状及性神经衰弱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8、对老年性气管炎有扶正固本作用,不仅能减轻症状,并能使患者增加食欲,增强体力,减少复发次数。
毒副作用:
关于服用刺五加的副作用报道极少。无论如何,副作用通常在较高剂量(每天三次,每次4.56ml)时出现,其中包括失眠,过敏,忧郁和焦虑。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志愿者报道在使用刺五加后会出现心包疼痛,头痛,心悸和血压上升。极少数使用者会出现短暂的轻微腹泻。
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毒理实验已证实刺五加提取物事实上是无毒的。刺五加33%乙醇提取物的LD50(50%致死剂量)为14.5ml/kg或20.0ml/kg。而且在以日常剂量5.0ml/kg服用刺五加33%乙醇提取物的小鼠身上没有发现任何长期毒性。人体研究已证实刺五加提取物(33%乙醇)是非常容易承受而且其副作用非常罕见。
方剂:
1、刺五加酒(《备急千金要方》):用治产后癖瘦,对冠心病、心绞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有益睡眠、抗疲劳。
2、油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血风劳,形容憔悴,肢体困倦,喘满虚烦,呼吸少气,发热汗多,口干舌涩,不思饮食。
3、五加皮汤(《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主治肾劳虚寒,恐虑失志,伤精损髓,嘘吸短气,遗泄白浊,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枯悴。
4、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五加皮丸(《瑞竹堂经验方》),主治男子妇人脚气,骨节皮肤肿湿疼痛。
临床应用: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可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拘挛、腰膝酸痛等症,对肝肾不足有风湿者最为适用,可单用浸酒服,也可与羌活、秦艽、威灵仙等配伍应用。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小儿行迟等症本品又能温补肝肾、强筋健骨,可用治肝肾不足所致腰膝酸疼、下肢痿弱以及小儿行迟等症,在临床应用上常与牛膝、木瓜、续断等药同用。
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刺五加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合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等药同用。
4、黄褐斑:调整脏腑气血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皮肤得到足够的气血运行和正常营养,从而达到润五脏、悦颜色之目的。
5、辅助治疗心律失常:刺五加可“补中、益精,强意志”,调养心脾,对于心气虚乏所致该病有良效。
6、低血压:其疗效明显优于服用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对照组。
7、足跟痛:刺五加能“益气补肾、坚筋骨,强腰膝”,可治“两脚疼痹风弱”。
刺五加的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
(l)当年处理法于9月中、下旬采集刺五加果实,捣烂浆果,漂洗去果肉、杂质、空粒,洗净种子,用2~3倍洁净的细沙扑匀,湿度保持在60%左右,即手握成团,撒开即松散为度。收入透气的编织袋内,放在17℃左右的地方,经常翻动,保持湿度。经过30天后降温到10℃左右,每隔10~15天,在阳光下晒一次,增温、保湿仍然再放置原处。待空气温度降至0℃以下时,可连同口袋一起理入室外沙堆中,第二年4月初取回,放在5℃左右的条件下,低温保存。进入5月,取出种袋,经常日晒。浇水保温,待种子有20%~30%裂口即可播种。按8cm×8cm等距播种,每穴2-3颗种子,覆土2cm左右,盖3-5cm厚树叶或草苫。5月出苗,除去覆盖物,浇水保持湿润,生长2年后移栽。
(2)两年处理法既采用与刺五加天然种子繁殖相似的方法,秋季把收取的种子按与湿沙1:3的比例贮存于0~5℃的窖中或埋藏在室外越冬,第二年春季化冻后埋藏在室外地势高的阴凉处,经一个生长季使种子充分完成形态后熟。在此期间注意每隔半月翻动一次,防止种子腐烂,冬季仍在室外处理使完成生理后熟,第三年的4月中旬可进行播种。
硬枝扦插:
此法利用刺五加1~2年生的成熟枝条作插穗,于春季3月份以前上山采集刺五加1~2年生茎干、枝条捆好后,埋于雪内或苗木窖内,保持湿润,防治鼠害,待4月中旬扦插。
插床准备:可采用沙基或直接插于苗床上,插前插床要灌足底水,然后用地膜覆盖增温保湿,土温高于空气温度2~3℃,是生根的有利条件。在插前2天完成做床并盖膜增温最好。
插穗制备:将窖藏备用的刺五加条取出,用清水洗净,截成10厘米长带3~5个芽的插穗,芽要饱满健壮,按根、梢顺序每50~支捆紧。为促进生根,提高生根率,用ABT生根粉1号毫克/千克浓度溶液蘸根,浸蘸长度2~3厘米,时间4~6小时,取出后即可扦插。扦插株距为5厘米,行距为8厘米,每平方米可插~株,扦插时与苗床面成60度倾斜角,根朝南,扦插深度为9厘米,只留1厘米左右于地面上。芽萌发后要及时遮荫,并每天喷雾2~3次。
插前采用倒插催根,即将成捆的刺五加插穗,倒置于土沟内,根部离地面2~3厘米,培好沙子,上面盖地膜,使插穗根部产生愈伤组织,然后再用于扦插。或采用电温床扦插,都有利于生根。生长1年后移栽,按行株距2m×2m挖穴定植。
嫩枝扦插:
利用刺五加的当年前条作插穗,在6月底、7月初扦插。插穗必须当天早晨采取,当日上午剪段处理后立即扦插,插穗条从母株上采下后立即插入装有清水的桶中,保持水分,不使叶子萎凋。
插床利用洁净清沙,或河沙加泥炭土,并配有全光喷雾设备,在全光下扦插。插穗长度10厘米,并在茎上保留一个掌状复叶,带绿叶扦插,有利于营养补充,生根快,成活率高。扦插前用ABT生根粉2号浓度为0毫克/千克溶液蘸根30秒钟。扦插育苗过程中要叶面喷肥2~3次,用0.3%的尿素+0.2%的磷酸二氢钾,在当天日落后进行。每10天进行一次防病喷雾,用50%多菌灵倍液,或75%百菌清倍液,叶面喷洒,方法同上。约至40天后插穗生根,要及时移植,并遮荫防晒,浇水保温使幼苗逐渐适应环境,加快根系生长。嫩枝扦插苗当年只能生根,第二年植株才能生长。
分株繁殖:
早春将分蘖株剪下,挖穴定植。
田间管理:
苗高6cm时,间除过密的苗,适当松土除草,秋末培土约3cm。
采收和储藏:
人工栽培的分蘖株要生长3-4年后采收,实生苗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采收。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或春季树液流动前采收根、根茎及茎,去掉泥土,切成30-40cm长,晒干后捆成小捆,或切成5cm长小段,晒干后装袋保存。药用叶可在8月采摘,干燥后保存。有的地区夏、秋两季挖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后,放干燥处贮存。
特别提示:长白山本地刺五加常见的有二种,一种是短梗五加,主要用于食用。一种是长梗五加,主要是药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