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每日一更221

47.五苓散《伤寒论》

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

白术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水逆),舌苔白,脉浮。

2.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本方原治伤寒太阳病之“蓄水证”,后世用于多种水湿内停证候。所谓“蓄水证”,即太阳表邪不解,循经传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证。表邪未解,故头痛微热,脉浮;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饮水;饮入之水不得输布而上逆,故水入即吐,又称“水逆证”。若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为水肿;下注大肠,则为泄泻;水湿稽留,升降失常,清浊相干,则霍乱吐泻:水停下焦,水气内动,则脐下动悸;水饮上犯,阻遏清阳,则吐涎沫而头眩;水饮凌肺,肺气不利,则短气而咳。诸症之候虽然各异,但皆属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而以湿盛为主。法当利水渗湿,兼以温阳化气。

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佐以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既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可奏输津四布之功。《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之气化有赖于阳气之蒸腾,故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且可辛温发散以祛表邪,一药而表里兼治。诸药相伍,共奏淡渗利湿,健脾助运,温阳化气,解表散邪之功。

由于方中桂枝并非专为解表而设,故“蓄水证”得之,有利水而解表之功;痰饮病得之,有温阳平冲降逆之功;水湿内盛而无表证者得之,则可收化气利水之效。

主入下焦而兼运中州,渗利之中寓化气之法。

本方为利水化气之代表方。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本方后嘱曰“多饮暖水,汗出愈”。多饮暖水,可温助阳气,以发汗解表;再则汗出而肺气开宣,若提壶揭盖,亦有助于利水渗湿。《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云:“盖多服暖水,犹桂枝汤啜热粥之法……溺汗俱出,经腑同解,至妙之法,可不用乎!”

1.四苓散(《丹溪心法》) 

白术 茯苓 猪苓各一两半 泽泻二两半 

四味共为末,每次12g,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水湿内停证。

症见水泻,小便不利。

2.胃苓汤(《世医得效方》) 

五苓散 平胃散

 上二钱合和,紫苏、乌梅煎汤下;未效,加木香、缩砂、白术、丁香煎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如水,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者。

3.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合,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功用: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

四苓散、胃苓汤、茵陈五苓散皆由五苓散加减而成,均可健脾利水渗湿,用于治疗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小便不利之证。四苓散为五苓散去桂枝而成,故无助膀胱气化及解表之能,适用于水湿内停之水泻;胃苓汤系五苓散与平胃散合方,故有燥湿和中、行气利水之效,适用于水湿内盛、气机阻滞之水肿、泄泻、腹胀、舌苔厚腻者;茵陈五苓散为五苓散加倍量茵陈而成,故有利湿清热退黄之功,适宜于湿重热轻之黄疸。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2)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伤寒论》(74)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伤寒论》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48.猪苓汤《伤寒论》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利水渗湿,养阴清热。

水热互结伤阴证。

发热,口渴欲饮,小便不利,或心烦不寐,或咳嗽,或呕恶,或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亦治热淋,血淋等。

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本证由伤寒之邪传里化热,与水相搏所致。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则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阴虚生热,内扰心神,则心烦不寐;水气上逆犯肺则为咳嗽,流于胃脘则为呕恶,注于大肠则为下利;水热结于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则致小便热涩疼痛,热灼膀胱血络则为血淋;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为里热阴虚之征。法当利水清热为主,兼以养阴止血。

方中猪苓归肾与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乃方中诸利水药中“性之最利者”(《绛雪园古方选注》),为君药。泽泻、茯苓助君药利水渗湿,且泽泻兼可泄热,茯苓兼可健脾,同为臣药。滑石清热利水;阿胶滋阴止血,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正如吴昆所言:“四物皆渗利,则又有下多亡阴之惧,故用阿胶佐之,以存津液于决渎尔”(《医方考》),并止淋证出血,俱为佐药。诸药配伍,利水渗湿,兼养阴清热,俾水湿去,邪热清,阴津复,则诸症可痊。

本方以利水渗湿为主,清热养阴为辅,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

本方为治疗水热互结而兼阴虚证候之常用方。

猪苓汤与五苓散均含泽泻、猪苓、茯苓三药,为利水渗湿之常用方剂,皆可用于小便不利、身热口渴之证。

然五苓散证由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盛而致,故配伍桂枝温阳化气兼解太阳未尽之邪,白术健脾燥湿,共成温阳化气利水之剂;

猪苓汤治证乃因邪气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灼伤阴津而成里热阴虚、水湿停蓄之证,故配伍滑石清热利湿,阿胶滋阴润燥,共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49.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防己一两 甘草炒,半两 白术七钱半黄芪去芦,一两一分

黄芪防己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益气健脾,祛风利水。

表虚之风水或风湿。

汗出恶风,身重或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仲景原以本方治疗“风湿”或“风水”。本证缘于肺脾气虚,风湿外袭,或脾虚失运,水湿内停,复感风邪,风湿客于肌腠,流注关节,痹阻筋脉,则身体困重、肢节疼痛,或为水肿;蓄而不行,则小便不利;气虚卫表失固,故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治宜祛风胜湿与益气固表、健脾利水合法。

方中防己祛风行水,黄芪①益气固表②祛风利水,二药相使而用,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共为君药。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力,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煎时加生姜以助防己祛风湿,加大枣以助芪、术补脾气,姜枣为伍,调和营卫,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兼司佐使之职。

祛风除湿与益气固表并用,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

本方为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常用方。原著曾载:“腹痛加芍药。”服本方后,患者可能出现“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之感,此乃卫阳振奋,风湿欲解,湿邪下行之兆。“以被绕腰”,意在保暖以助汗出。

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II)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功用:利水消肿,益气通阳。

主治:卫阳不足之皮水。

症见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防己茯苓汤与防己黄芪汤均含防己、黄芪、甘草,有益气利水消肿之功,为治疗气虚水肿之常用方。防己黄芪汤以防己配黄芪为君,伍以白术益气健脾利水,故益气补虚固表之效佳,适宜于风水表虚、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以防己配茯苓为君,配入桂枝温阳化气,重在健脾利水消肿,适宜于阳气不足、水溢肌肤之皮水,症见水肿较甚、按之没指者。

50.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白术三两 甘草炙,二两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本证系由中阳素虚,饮停心下所致。脾居中州、司运化,若脾阳不足,健运失常,则水湿内停,成痰成饮。又饮动不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饮停心下,气机不畅,则胸胁支满;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痰饮凌心犯肺,心阳被遏,则心中动悸,肺气不利,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亦为痰饮内停之征。诸症皆由痰饮,痰饮又缘阳虚,故临证当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治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方以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消已聚之饮,杜生痰之源。臣以桂枝①温阳化气,②平冲降逆。苓、桂相伍,温阳行水之功著,为阳虚水停之常用配伍。再佐以白术健脾燥湿,苓、术相须,健脾祛湿之力强,是治病求本之意。又辅以炙甘草,①补中益气,其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制水;②配桂枝,辛甘化阳,温补中焦,③并可调和诸药,而兼佐使之用。四药相合,中阳得建,痰饮得化,津液得布,诸症自愈。

淡渗甘温合法,温而不热,利而不峻,为治痰饮之和剂。

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原方用法之后有“小便则利”四字,即服本方后,小便增多,此为饮从小便而去之兆,亦即《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之意。

苓桂术甘汤与五苓散中皆有茯苓、桂枝、白术三药,均有温阳化饮之功,用于治疗痰饮病。五苓散以泽泻为君,配伍茯苓、猪苓直达下焦,以利水渗湿为主,主治饮停下焦之脐下悸、头眩、吐涎沫等症;苓桂术甘汤以茯苓为君,配伍桂枝温阳化饮,四药皆入中焦脾胃,主治饮停中焦之胸胁支满、头眩、心下悸等症。

原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51.真武汤《伤寒论》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眴惕保安康。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温阳利水。

1.阳虚水泛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亦可治疗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脾阳虚则水湿难运,肾阳虚则气化不行,脾肾阳虚则水湿泛溢。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气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内停,溢于肌肤,则四肢沉重疼痛,甚则浮肿;湿浊内生,流走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若太阳病发汗太过,既过伤其阳,阴不敛阳而浮越,则见仍发热;又伤津耗液,津枯液少,阳气大虚,筋脉失养,则身体筋肉眴动、振振欲擗地;阳虚水泛,上凌于心,则心悸不宁;阻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水泛之象。法当温肾助阳,健脾利水。

方中君以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暖脾抑阴以温运水湿。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合附子可温脾阳而助运化,同为臣药。佐以辛温之生姜,配附子温阳散寒,伍苓、术辛散水气,并可和胃而止呕。配伍酸收之白芍,其意有四:

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

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眴动;

四者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亦为佐药。全方泻中有补,标本兼顾,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辛热渗利合法,纳酸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重在温肾。

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附子汤(《伤寒论》)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

附子汤与真武汤药物组成仅一味之差,均可治疗阳虚水湿泛溢之证。但前者重用附、术,并配伍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主治阳虚寒湿内盛所致之痹证;后者附、术量减半,并佐以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主治阳虚水湿泛溢之证。

原文: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8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52.实脾散《严氏济生方》

厚朴去皮,姜制,炒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白术 木瓜去瓤

干姜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

本方所治之水肿,是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故肢体浮肿;水邪下趋,故身半以下肿甚;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水湿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腹胀满;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则大便溏薄;口中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等亦为阳虚水停之征。治宜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法。

方中附子温肾阳、助气化以祛湿;干姜暖脾阳、助运化以制水。二药相合,温肾暖脾,扶阳抑阴,共为君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消肿,同为臣药。君臣相协,补火助阳,崇土实脾,利水渗湿。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行气利水,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木瓜除湿和中;草果温中燥湿,俱为佐药。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温散水气,甘草亦可调和药性,同司佐使之职。诸药合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标本兼顾,实为治疗阴水证之常用方。

辛热与淡渗合法,纳行气于温利之中,脾肾兼顾,主以实脾。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实脾散与真武汤均治阳虚水肿,皆具温补脾肾,利水渗湿之功。真武汤以附子为君,配伍芍药、生姜,偏于温肾,温阳利水之中兼以敛阴柔筋、缓急止痛,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之小便不利、浮肿者;实脾散以附子、干姜为君,温脾助阳之力更胜,且佐入木香、厚朴、草果等行气导滞之品,主治脾肾阳虚水肿兼有胸腹胀满等气滞见症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xz/101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