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Wutou
川乌——毛茛科Ranunculaceae
经文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生山谷。
乌头,有川乌头和草乌头之分,即川乌和草乌。川乌头即现今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x.的母根,即川乌,多为栽培品。草乌头系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块根,即现今草乌,多为野生品种,《本经》所言乌头,应指现今草乌和川乌野生品。同属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Levl)Raip.的块根,为古代文献所载“白附子”。
本经要义
乌头:李时珍《本草纲目》附子项载:“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诸家不分乌头有川、草两种,皆混杂注解,今悉正之。”说明明代以前,川乌头和草乌头统称为乌头。
李时珍又言:“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陶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而且说明,在陶氏时代,已将川乌头和草乌头用于毒箭的制作。
味辛温:与现今教材和《药典》记识不一致。现代认识:乌头(川乌),性热,味辛、苦;有大毒。
中风:有两义。一指杂病中风,又称谓“卒中”。《千金要方》卷八称谓“卒中风”。为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等病证。《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邪在络,肌肤不仁;邪在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认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二指太阳表证中风,为外感风邪之病证。《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神农本草经》言:“中风”药物尚有石膏、牡丹皮、川芎等。
恶风:一是,病证名。“恶”读wu,音“误”。恶风,即怕风。多因外邪伤卫所致。二是,病邪名。“恶”读e,音“厄”。指风邪之人中凶恶者。
洗洗:同“洒洒”。寒凉貌,指寒凉阵阵发作的样子。曹元宇《本草经》当归条:“温疟热洗洗在皮肤中。”《本经》阿胶条:“劳极洒洒如疟疾。”《素问》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王冰注:“洒然,寒貌。”《素问》卷二十三·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王冰注:“洒洒,寒貌。”恶风洗洗,即指患者一阵阵怕风怕冷。
出汗:指以上病证经乌头治疗能够发汗。
除寒湿痹:寒湿痹指寒痹、湿痹的合称。
寒痹,痹症的一种,指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经络,其中又以寒邪为甚的痹症。又名痛痹,症见四肢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遇寒更甚,得热减轻,可兼手足拘挛。《灵枢》卷二·寿夭刚柔第六:“黄帝曰: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湿痹,痹症之一种。指风寒湿邪侵袭肢节、经络,其中又以湿邪为甚的痹症;又名著痹、着痹。症见肢体重着,肌肤顽麻,或肢节疼痛,痛处固定,阴雨则发。《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咳逆上气:参阅当归条:咳逆上气解。
破积聚:参阅水蛭:积聚解。
寒热:参阅当归:寒热解。
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射罔,古人用乌头类药物煎熬的浓汁。用乌头浓煎的药膏,射杀野兽猎物。射罔膏,即乌头碱的粗提物。这是人类最早提取生物碱的记录。
《日华子诸家本草》:“土附子(草乌),味咸、辛。热,有毒。生去皮,捣滤汁,澄清,旋液,晒干,取膏名为射罔,猎人将作毒箭使用。”
恶风之古医籍解
1.指代恶风 《素问》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2.病邪名,指风邪之人中凶恶者 《素问》卷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川乌Chuanwu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iDebx.的干燥母根。
性热,味辛、苦。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1.本品一般炮制后方能使用,生品内服要慎用。
2.孕妇禁用。
3.不宜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白蔹、白及等同用。
拓展知识——鉴别要点1.药材鉴别药材为附子的母根,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形似乌鸦头,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突起(习称“钉角”)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2.饮片鉴别
(1)取净生川乌,大小分开,用清水浸泡至无干心,取出,另加水煮沸4~6小时(或蒸6~8小时)至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晾至6成干,切厚片,晒干。
(2)取净生川乌,加入捣生姜、皂角、甘草同泡,注意水要淹过药面,至透心,连同辅料和浸液共煮至浸液吸干,内无白心,微带麻味时取出,除去辅料,切厚片,晒干。
辅料比例:生川乌kg,生姜6.5kg,皂角6.5kg,甘草6.5kg。
制后饮片为不规则或长三角形厚片,表面黑褐色至黄褐色,可见灰棕色形成层环,体轻,质脆,折断面具光泽。无实,微有麻舌感。
拓展阅读——中药材经验鉴别专用术语乌鸦头指根及根茎类药材的主根,乌头的母根为“川乌”,子根为“附子”。
乌鸦头特指川乌,草乌的根形似乌鸦的头部。
钉角特指川乌、草乌、附子药材周围瘤状突起的支根。
拓展阅读——乌头之毒性解读附子、川乌、草乌、白附子均为有毒之物,当慎用,清·徐大椿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子项载:“凡有毒之物,性寒者少,性热者多。寒性和缓,热性峻速,入于血气之中,暴烈性发,体力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但热之有毒者,速而易见;而寒之有毒者,缓而难察,尤所当慎也。”
医籍论选乌头,气味辛温,有毒。主治诸风,风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冷,温养脏腑,去心下坚痞,感寒酸痛。
乌头乃初种而未旁生附子者。乌头如芋头,附子如芋子,本一物也,其形如乌之头,因以为名。各处皆有,以川中出者入药,故医家谓之川乌。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乌头,味辛、苦、温。入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开关节而去湿寒,通经络而逐冷痹,消腿膝肿疼,除心腹痞痛。治寒疝最良,疗脚气绝佳。
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制同附子,蜜煎,取汁用。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草乌Caowu药物解读
草乌——毛茛科Ranunculaceae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草乌,系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干燥块根。
性热,味辛、苦。有大毒。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1.炮制后使用;生品内服要慎重。
2.孕妇禁用。
3.不宜与半夏、白及、白蔹、瓜蒌、天花粉、各种贝母同用。
拓展阅读----鉴别要点药材鉴别药材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状如乌鸦头。长2~7cm,直径0.5~1.8cm,表面暗棕色至灰褐色,皱缩不平,呈纵向沟纹,可见短而尖的支根,习称“丁”。顶端可见去掉茎后的痕迹或顶芽。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灰白色至暗灰色,显粉性,可见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及静脉小点(维管束)。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饮片鉴别饮片多经炮制,呈不规则或近三角形的薄片,黑褐色,切面可见弯曲的或多角形环纹,及点状维管束,有空隙,周边皱缩或弯曲,辛辣,微麻。
目前市售草乌与常见品种(非正品品种)1.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干燥根,即川乌。
2.同属植物黄草乌AconitumvilmorinianumKon.的干燥块根。根呈长圆锥形,状如胡萝卜,长5~15cm,直径1~2.5cm,表面黑褐色,有多数纵皱纹,顶端可见茎基残痕,末端细尖而稍弯曲。气微,味苦,麻。
3.同属植物滇南草乌AconitumaustroyunnanenseW.T.Wang.的干燥块根。块根形似黄花乌头,形体较之小,有时近细柱形,长5~7cm,直径0.7~1.5cm。
4.同属植物爪叶乌头AconitumhemsleyanumPritz.的干燥块根,四川西部又名飞燕草、藤草乌。块根呈圆锥形,长约5cm,直径约1cm,表面深棕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味辛、苦而麻舌。
拓展阅读——川乌和草乌之主要区别点品名
川乌
草乌
表面颜色
棕褐色至灰褐色
灰褐色至黑棕褐色
表面特征
有小的瘤状侧根及子根脱落后的痕迹
点状须根痕和瘤状侧根
质地与断面
坚实;断面类白色至浅黄色
质硬,断面灰白色至暗灰色,有裂隙,髓部较大,有的中空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1.中毒原因
服用生品或用生品泡酒服:生草乌(包括生川乌等乌头类药物),其所含剧毒成分油脂型生物碱易溶于乙醇,毒性增强,且吸收较快,服用较小量酒剂亦中毒。
超剂量用药:一次服用生草乌、生川乌9g即可引起中毒,应严格按《药典》用量。
不遵医嘱:煎煮时间过短或失误等均可导致中毒。
2.中毒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唇、四肢发麻、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头晕、视物模糊、呼吸困难、心悸汗出、面色苍白、语言障碍、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四肢厥冷、心律失常,进而昏迷,最终导致呼吸麻痹和心室纤颤而死亡。
3.中毒救治
洗胃:1:高锰酸钾液,2%食盐或浓茶反复洗胃,继之以阿托品、利多卡因、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药物救治。
汤剂口服:急用生姜汁、甘草汁口服(洗胃后),也可冲服真蜂蜜,煎服绿豆、黄连、甘草、生姜汤,犀角磨汁或犀角粉冲服等解毒救治。
★川乌、草乌、白附子,均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的块根,均为有毒药物,尤以草乌的毒性最大。三种药物的功效相类似,在中药饮片流通中,除川乌易鉴别外,其他做草药的品种很复杂,一定要注意鉴别。
★三种药物均应炮制后使用,如果用生品,内服时一定慎重,把握用量及服用方法。
医籍论选乌喙,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中风,恶风洗洗汗出,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按:实为《本经》乌头之内容意义。很明显说明:《本经》言之乌头,系指现今之草乌。)
《本经》名乌头,《别录》名乌喙,今时名草乌,乃乌头之野生者,处处有之。其根外黑内白,皱而枯燥。其性大毒,较之川乌更烈,与前条洁古所言者,不可一例用也。
草乌头,今杭人多植于庭院,九月开花淡紫娇艳,与菊同时,谓之鹦鸽菊,又谓之双鸾菊,鸳鸯菊,僧鞋菊,皆以花之形状名之。根有大毒,与川中所出之乌头大别。古时或名乌头,或名乌喙,随时所称,未有分别。后人以形正者,有似乌鸟之头;其两歧相合而生者,有似乌鸟之喙,以此别之。然形状虽殊,主治则一,亦可不必分别。
隐庵以乌头判属川乌,以乌喙判属草乌,盖恐后人以混称误用,或致伤人故耳。虽属强分,其用心大有益于天下后世。
乌喙虽亦名乌头,实乃土附子也。性劣有毒,但能搜风胜湿,开顽痰,破坚积,治顽疮,以毒攻毒,不能如附子益太阳之标阳,助少阳之火热,而使神机之环转,用者辨之。
草乌之毒甚于川乌,盖川乌由人力种莳,当时则采。草乌乃野生地上,多历岁月,故其气力尤为勇悍。犹之芋子,人植者无毒可啖,野生者有毒不可啖,其理一也。又,川乌先经盐腌杀其烈性,寄至远方,为日稍久,故其毒少减。草乌未经腌制,或系现取,其毒较甚。
卢不远曰:人病有四痹风痿厥。草乌力唯宣痹风。阳行有四,曰升降出入。草乌力唯从升出,但阳喜独行而专操杀业。如刚愎人所当避忌。
采乌头捣汁煎之,名曰射罔。猎人以付箭镞射鸟兽,中者立死,中人亦立死。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人中射罔毒,以甘草、蓝汁、小豆叶、浮萍、冷水、荠苊,皆可一味御之。
——《日华子诸家本草》
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白附子Baifuzi白附子之名《本经》未载,但所载“乌头”,已包含有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即现今“白附子”。
药物解读
白附子(禹白附)——天南星科Araceae.
白附子(关白附)——毛茛科Ranunculaceae.
禹白附:天南星科犁头尖属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块茎。
关白附:毛茛科Ranunculaceae乌头属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Levl.)Raipaics的块根。
禹白附,鸡心白附,牛奶白附,麻芋子,独角莲;关白附,竹节白附,黄花乌头等。
性温,味辛。有毒。归肝、胃、脾经。
祛风痰,止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语言謇涩,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毒蛇咬伤。鲜品捣烂外敷瘰疬神效。
关白附:祛寒湿止痛。用于腰膝关节冷痛,头痛,口眼㖞斜,冻疮等。
关白附毒性较强;禹白附毒性较弱。
拓展阅读----鉴别要点1.禹白附本品在历史上,以河南禹州为集散地而故名,又形如鸡心,故又名曰“鸡心白附”(经验鉴别要点)。
饮片鉴别要点:一般已刮去粗皮,饮片皮部黄白色,表面白色,富粉性,无嗅,味淡,麻辣刺舌。
2.关白附本品《药典》年版收载为“非正品品种”,因主产于山海关外东三省而故名。
饮片鉴别要点:一般带皮,饮片皮部棕色或褐色,可见细纵皱纹及小点状根痕。有的可见瘤状突起的侧芽痕。饮片白色,有粉性,可见多数暗色点,成环状排列或散在,无臭,味辛辣、麻舌。
主含化学成分禹白附:主含琥珀酸、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甘油酯、胆酸、尿嘧啶、缬氨酸、络氨酸、谷氨酸、β-谷甾醇、胡萝卜苷、肌醇、糖蛋白凝集素、天师酸、桂皮酸等。
关白附:主含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关附甲素、关附乙素、关附丙素、关附丁素、关附戊素。
拓展阅读——白附子古今应用演变目前国内以“白附子”之名入药有两种,即天南星科植物禹白附和毛茛科植物关白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coreanum(Levl.)Raipaics的干燥母根,即子根;禹白附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giganteumEngl.的干燥块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至年版一部删除了关白附,只收载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为法定药用品种白附子。
白附子之名入药,首载于《名医别录》:“白附子,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生蜀郡(今四川省雅安市以西)。三月采。”李时珍指出“白附子,根正如草乌头之小者,长寸许,干者皱纹有节”。又云:“白附子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类也。”
很显然,明以前古代医药文献所言白附子,应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无疑。
《本草乘雅半偈》中云:“白附子,本出高丽,及东海、新罗国,今出凉州,及辽东。生砂碛下湿地,独茎,类鼠尾草,细叶周匝,生于穗间。形似天雄,根如草乌头小者,长寸许,干皱有节。”
《中药材手册》在白附子项下分别收载:“禹白附:祛风疾,镇痉,止痛。治中风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破伤风,淋巴结核,痈肿。关白附:祛寒湿,止痛。治疗腰膝关节冷痛,头痛,口眼㖞斜,冻疮。”
以“独角莲”之名入药,实为“禹白附”,则首载于《中国药用植物志》。历史上“独角莲”当白附子入药则在明·陈嘉谟《本草蒙筌》:“白附子,巴郡凉州俱多,砂碛卑湿才有。”所述产地与生境与独角莲相似。明·李中立《本草原始》和倪朱谟《本草汇言》所载白附子及附图为禹白附,说明明代两种“白附子”都在临床上使用。
可以看出:在古代医方以“白附子”为名入药中,明代以前医方中白附子为毛茛科植物“关白附”,明清以后医方中白附子应是天南星科植物“禹白附”为主。现在中医药界普遍认为,两种白附子均能祛风痰解痉,禹白附毒性较小,又能解毒散结,现已作为白附子正品广泛应用;关白附毒性大,功效偏于散寒湿、止痛,现已作为地方习用品种。
拓展阅读——临床上如何判定和选用白附子两种白附子均能祛风痰解痉,但禹白附毒性相对较小,功效偏重于解毒散结,现已作为白附子正品广泛应用;而关白附毒性较大,功效偏于散寒止痛,已较少应用,但临床中,药房常两药相混用,应引起注意。
临床选用具体要看白附子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而定较为客观,举例来说,若方剂中的白附子是用来祛痰定惊搐,则用禹白附为宜;若方剂中的白附子是用来祛寒湿,定痛则选用关白附为宜。如明代牵正散、玉真散等方剂中的白附子,则宜选用禹白附。
历史文献记载禹白附治疗淋巴结核有良效的问题有文献记载用禹白附鲜品捣烂外敷治疗淋巴结核有良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临床重复应用的疗效得到肯定,具有很强的重现性。但如用干品捣烂外用则无此功效。由此,从另一方面佐证——中药鲜品临床应用的奥妙和科学性。
临床药师、临床医师注意事项1.临床药学人员学习和掌握“白附子”的药用历史,品种与临床性效的变异情况。
2.了解禹白附与关白附的药用历史与临床性效异同点。
3.临床医生掌握临证选用禹白附或关白附的判断方法。
白附子、天南星同为天南星科植物,均能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为治风痰要药,常相须为用。然白附子主升上行,重在去头面风疾;痰阻经络,重在化痰通络。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力较白附子为强,以豁经络风痰为主,且应用范围较广。
禹白附、关白附,两者科属各异,所含成分不同,长期混用。禹白附祛风痰、解痉力强,且毒性较弱,常用于头面风疾顽疾之症及痉厥诸症;关白附,毒性大,性强烈,以逐寒、止痛为主,常用于风湿痹痛或头痛诸证。
为防范用药失误,调配差错,建议两药更名为“独角莲”“黄花乌头”为宜。
医籍论选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药势。
——梁·陶弘景《名医别录》
主中风失音,一切冷风气。
——五代吴越·日华子《日华子诸家本草》
主小儿惊风,面皯瘢疵。
——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
白附子乃阳明经药,因与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实非附子。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主治中风痰饮头痛,行着痹,痿厥疠风,颤振眩晕,痫证悸疝诸证。
——清·刘若金《本草述》
白附子,味辛、甘,性温,入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祛风泻湿,逐痹行痰。温燥发泻,表散风湿,治中风失音,鼻口偏斜,耳聋喉痹,疥癣疝瘕,面上ZaoziZaozi,阴下湿痒,行痰涎,止唾。
——清·黄元御《玉楸药解》
禹白附:祛风痰,镇痉,止痛。治中风口眼㖞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破伤风、淋巴结结核、痈肿;关白附:祛寒湿、止痛。治腰膝关节冷痛、头痛、口眼㖞斜、冻疮。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材手册》(年)
临床应用1.治疗中风痰壅、口眼㖞斜、破伤风
白附子温燥辛散,通经透络,祛风豁痰,逐寒湿,涤痰,定惊搐,为治疗风痰诸疾要药。
用于中风痰壅、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等,常与天南星、半夏、川乌等同用。如“青州白丸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生半夏(汤洗)七两,生川乌(去皮脐)半两,生天南星三两,生白附子二两。
治疗风痰阻滞经络,口眼㖞斜,常与全蝎、僵蚕同用,如“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卷一方):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共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
治疗破伤风,口撮唇紫,身体强直,常与天麻、防风、天南星等配伍应用,如玉真散(《外科正宗》卷四方):白附子、天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服,并敷伤处。
2.治疗风痰眩晕,偏正头痛
白附子辛温升散,燥湿痰,散风寒,尤善上行头面,用于风痰上犯、眩晕头痛等,常与天麻、天南星、僵蚕、麻黄、川乌、全蝎等配伍应用,如“白附子丸”(《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二方)):炮白附子、炮天南星、半夏、旋覆花、菊花、天麻、川芎、橘红、炒僵蚕、干姜各一两,炒全蝎半两。共为细末,生姜半斤取汁,打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荆芥煎汤送下。“白附子散”(《普济本事方》卷二方):炮白附子一两,麻黄、炮川乌、炮天南星各半两,全蝎五个,炮姜、朱砂、麝香各一分。共为细末,每服一字,酒调下。
3.治疗痈疽肿毒、瘰疬、毒蛇咬伤
白附子具有解毒散结之功,尤以生鲜品为甚。用以治疗瘰疬、痈肿疮毒或跌打损伤等。本品生用鲜品,捣烂外敷,治疗瘰疬、痈疽肿毒,独具疗效。
拓展阅读——识药认药Hello,伙伴们长按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暑假治疗白癜风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