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好吧

种瓜南山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唐·李贤《黄台瓜辞》

今天这篇很久之前就想写了,之前提过几次,但可能不太醒目。今天集中起来讲一下。如果大家觉得写的还对,请务必帮忙转发,让少一些人再受红豆薏米汤,粥,粉,膏……的伤害。

开篇的诗是章怀太子李贤感叹自己的兄弟,被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一个一个逐渐消灭的情形。虽然讲的是人事,但医事上,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情况。

很多女同志看到自己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晨起口苦,有口气,肩背酸软,行步乏力,大便黏腻等症状,就认为自己体内有湿。

一派困重之相,不会有错的。而且,以此类推,周围的大人小孩也都很容易有湿。

但是,慕丹阳斋是个耿直boy。今天一定得把这件事说清楚。

首先,湿邪的症状很难判断,而且还分男女。

简单说,女同志常见的湿邪症状80-90﹪以上,都是血分有热的表现。因为女同志天癸之气在肝,主藏血,血分特别敏感。这也是为什么女同志类似症状比男同志和小孩多的原因。可参考《内经》讲啥了(九)。

啥是血分?嗯……好吧,在女同志可以大致理解为内分泌系统。

啥是天癸之气?嗯……生命的原力。

这样有没有好理解些?

血分有热?那我咋老是怕冷呢?嗯……冷不都是有寒,应该说绝大部分是气机不通畅。这个原理基本适应现在所有的老人小孩和成年人。毕竟营养条件太好的居多。

血分有热,气机就很难顺畅,自然发冷的症状常见。这也是女同志通常比男同志和小孩怕冷的原因。

血分热,怎么处理?应当调理为主。基本原则是,既不能泻,也不能补,只能调。

如果直接祛湿,结果是津液损伤,血分更亏,血热更难去除。这就是为什么女同志在使用红豆薏米之类,利湿渗湿之品后,头几天轻松,后来越来越乏力的原因。

再分析男同志和小孩,都是天癸之气在肾。血分相对平稳,如果出现上述湿邪的症状,大部分都是脾胃功能的问题。应该适当健脾利湿。可以用大米配合单独的(应该可以注意到吧)绿豆,红豆,薏米,煮点粥喝就行。熬大米粥一次只放一种,这样效果就足够了,也不伤脾胃的阳气。

因为体质的原因,男同志和小孩,一是症状不会那么重,那么全面,二是调理起来恢复得也很快。

也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男同志有一部分脑力劳动较多的。因为肝血损伤,也容易有类似血热的症状。一般会伴有失眠多梦。这也是需要调理的情况,而不能一味清利。

下面咱们看看,红豆(赤小豆)薏米(薏苡仁)过去到现在,医生们都是怎么认识的。

1.红豆(赤小豆):不是大红豆,它不太利水,而且也相对少用。过去少用的东西,现在也少用,是遵循生活的智慧。

不是相思豆。那玩意有毒。

不是其他任何红颜色的豆,就是超市和药铺里都能买到的那种,而且两者没有明确差别。(为什么这么絮叨?嗯……你猜)

《神农本草经·下品》“大豆黄卷”条下:“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

《中国药典》(版):赤小豆条:

: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历史上常见的方子:

1、赤小豆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2、赤小豆治食六畜肉中毒: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千金方》)

3、赤小豆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4、赤小豆治风瘙瘾疹:赤小豆、荆芥穗等分,为末,鸡子清调涂之。(《纲目》)

5、赤小豆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6、赤小豆治妇人催奶:赤小豆酒研,温服,以滓敷之。(《妇人良方补遗》)

7、赤小豆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去葫等,细嚼豆,空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本草图经》)

8、赤小豆下乳汁:煮赤小豆取汁饮。(《产书方》)

9、赤小豆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10、赤小豆治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肘后方》)

11、赤小豆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12、赤小豆治小儿重舌:赤小豆末,醋和涂舌上。(《千金方》)

13、赤小豆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14、赤小豆治腮颊热肿:赤小豆末和蜜涂之,或加芙蓉叶末。(《纲目》)

15、赤小豆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16、赤小豆治小儿天火丹,肉中有赤如丹色,大者如手,甚者遍身,或痛或痒或肿:赤小豆二升。末之,鸡子白和如薄泥敷之,干则易。一切丹并用此方。(《千金方》)

17、赤小豆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18、赤小豆治大小肠痈,湿热气滞瘀凝所致:赤小豆、薏苡仁、防己、甘草,煎汤服。(《疡科捷径》赤豆薏苡汤)

19、赤小豆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20、赤豆粥:赤豆30-50克,水煮至半熟,放入粳米克同煮粥,以淡食为宜,加白糖调味食用亦可。有健脾益胃,清热解毒,利水,消肿,通乳作用。适用于水肿病,下肢湿气,小便不利,大便稀薄,身体肥胖,产后乳汁不足等症。

21、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梅师集验方》)

22、治卒大腹水病:白茅根一大把,小豆三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补缺肘后方》)

23、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赤小豆一升,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服小豆,勿杂食。(《独行方》)

24、治脚气:赤小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破碎),商陆根一条(切)。

25、治脚气气急,大小便涩,通身肿,两脚气胀,变成水者:赤小豆半升,桑根白皮(炙,锉)二两,紫苏茎叶一握(锉,焙)。上三味除小豆外,捣罗为末。每服先以豆一合,用水五盏煮熟,去豆,取汁二盏半,入药末四钱匕,生姜一分,拍碎,煎至一盏半,空心温服,然后择取豆任意食,日再。(《圣济总录》赤小豆汤)

26、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赤小豆一升,杏仁四十个(去皮、尖),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27、治急黄身如金色:赤小豆一两,丁香一分,黍米一分,瓜蒂半分,熏陆香一钱,青布五寸(烧灰),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每服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一钱;若用少许吹鼻中,当下黄水。(《圣惠方》赤小豆散)

28、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清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肘后方》)

29、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赤小豆杵末,水调下方寸匕。(《梅师集验方》)

30、治疽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31.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取赤小豆50~70粒研成细粉,和入温水、鸡蛋清或蜜调成稀糊状,摊在布上,敷于患处。一般一次即能消肿。治疗7例,均获效果。

32.治疗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1斤,活鲤鱼1条(重1斤以上),同放锅内,加水~毫升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将赤小豆、鱼和汤分数次服下。每日或隔日1剂。连续服用,以愈为止。治疗2例,服后尿量增加,腹围减小,精神良好,无不良反应。

这一大段啥意思,红豆只能治病,不能保健。

2.薏米(薏苡仁):这俩是一回事。再有说不是一回事的,请直接赞赏,金额越大,说明心越诚。

《神农本草经·上品》“薏苡仁”条: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其根,下三虫,一名解蠡。

《中国药典》(版):薏苡仁条:

甘、淡,凉。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

历史上常见的方子:

1.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治风湿痹气,肢体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当归身、川续断、苍水(米泔水浸炒)各四两。分作十六剂,水煎服。(《广济方》)

3.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治筋脉拘挛: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纲目》薏苡仁粥)

4.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纲目》薏苡仁酒)

5.治水肿喘急:郁李仁二两。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独行方》)

6.治肺痿唾脓血:薏苡仁十两。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许服之。(《梅师集验方》)

7.治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浓,微温顿服之。肺若有血,当吐出愈。(《范汪方》)

8.治肺痈咯血:薏苡仁三台。捣烂,水二大盏,入酒少许,分二服。(《济生方》)

9.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10.治肠痈: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瓣人二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方》)

11.治消渴饮水:薏苡仁煮粥饮,并煮粥食之。(《纲目》)

12.治沙石热淋,痛不可忍:玉秫(子、叶、根皆可用),水煎热饮,夏月冷饮,以通为度。(《杨氏经验方》)

说明,虽然是本经上品(上品当中,以现在眼光看来,有毒或者伤人的药物多达五十多种),可也是祛邪为主。治病为主,偶有保健。注意第3,第11条方子,李时珍大神也是建议和大米一起熬比较好。

原力与大家同在!

慕丹阳斋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西宁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sj/2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