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碌忙忙,
月饼掰掰当早茶。
蒸蟹煮鱼煨鸭子,
剥菱削藕切西瓜。
芋头豆荚连皮煮,
柿子梨儿带核尝。
乡下送来新米屑,
儿童还要做粑粑。
这首顺口溜囊括了如皋地区中秋节的民俗,简直就是一幅活孑孑的中秋节“吃”的风俗画。如皋把早饭叫“早茶”。“粑粑儿”是小伢儿的叫法,就是用米屑摊的烧饼。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如皋人叫“八月半”,这是一个不比寻常的民间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如皋有吃月饼、杀鸭子、蒸芋头和吃剪角的毛豆角子、吃团圆饭、祭月、摸秋、演木头人儿戏等等风俗。
从前,中秋节的夜饭一吃好,就要在天井里头或者空场上正对东方摆一张方桌,放上香炉、蜡烛台和神马,还有石榴、梨子、苹果、鲜藕、菱角、柿子、鸡头米和煮熟了的芋头、毛豆,再加清茶和素油月饼这些祭品,来供奉月光娘娘。供品总有个吉祥、顺遂的说法:裂口子的熟石榴叫“开口笑”,预示家庭和睦;“柿子”的谐音是“世子”,意味代代有子;苹果、苹果,平安之果;藕就更加好说了,成语有“藕断丝连”,白藕是丝丝相连,象征永不分离;而月饼是又圆又满,象征圆圆满满、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祭祀月神既是祈祷全家美满幸福、平安吉祥,也有感谢神灵的意思。
中秋供月供的是女菩萨,所以供品里是绝对不能搭一点儿荤腥。等月亮东升的时候就要焚香点烛,奉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开始祭月。等拜祭完了,要烧神马,撤供品。
过去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为月亮是太阴神,是女人家的事情,所以只有女人家和伢儿们拜月。
月饼是中秋佳节的时令食品。传说元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老百姓纷纷起义,为了统一号令,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了一个绝主意。他把准备在八月十五夜头起义的秘密传单写在一张小方纸片上,贴在了月饼的背后。这张小纸被月饼里的油浸透了以后,颜色和月饼一模一样,不大容易看得出来。而参加起义的老百姓,只要一咬月饼就能看见这张纸,也就晓得了起义行动的时间。后来起义成功,老百姓不曾忘记它的功劳,所以月饼背后贴张小方纸片的习俗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中秋节杀鸭子的风俗和月饼后头的一张小方纸片有关系,传说从元朝末年一直延续至今。当年,蒙古人看见家家户户在磨刀,就问在做什伲?居民说在“杀鸭子”,其实意思是“杀鞑子”。现在中秋节的时候鸭子正肥,一般的人家总是欢喜买只鸭子家来吃吃。按照本地的风俗,大都欢喜吃红烧鸭子或者是白煨的“八宝鸭子”。所谓“八宝鸭子”,就是鸭子拔毛洗灵泛了以后不剖肚,仅仅在肚子底下横开一个小口,把内脏抠出来;转来用糯米、肉丁儿、竹笋丁儿、香菇丁儿和生姜、葱这些配料塞到鸭子肚子里头去,再用针线把切口缝起来;下锅之后加水用文火煨烂。吃到嘴里是肉酥汤肥。
中秋节,如皋还有把芋头和剪了角的毛豆角子一起煮了吃的习惯,据说当初汉人杀了毛子,要把毛子的头拿来祭月。后来没有毛子可杀了就改用“毛豆”和“毛芋头”来代替。其实,仲秋时节正好是各种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用芋头和毛豆来祭谢土神,也是沿袭的一种叫“秋报”的古礼。另外,中秋时节的东西除掉了毛芋头和毛豆角子之外,像高瓜(茭白)、藕、菱角、荸荠也正好上市。高瓜炒肉片,或者是加点儿虾籽凉拌了吃。
藕的吃法就多了,嫩藕可以加糖做凉拌;老藕煮了吃、蒸了吃都可以;也可以在藕眼儿里头灌劗肉,再切成片子下油锅煠了做藕饼吃。嫩菱角水分多,生吃甜津津的。老菱角一般是煮熟了吃。
在农村,中秋节夜头还有个“摸秋”的习俗。说的是中秋之夜,结了婚还不曾有伢儿养的妇女要在小姑子或者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之下暗底下摸瓜取豆,所以叫摸秋。假如是摸到了南瓜,就容易养男伢儿;假如摸到了扁豆,就容易养女伢儿;如果摸到了白扁豆就更加吉利,除了养女伢儿之外,还是夫妻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这天夜里瓜豆是任人随便采摘的;田园的主人也是不好怪罪的。还有些地方的中秋节夜里,在月亮还不曾出来之前,孩子们会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假如摸到的是葱,父母亲就认为这个伢儿长大之后很聪明;如果摸到了瓜果,父母亲就认为伢儿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因为是约定俗成,所以大家把“摸秋”当作是一种游戏,而绝不作偷盗行为论处,但是过了这一天,家长就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
木头人儿戏是以村庄为单位,大家凑钱请民间艺人来演的。相传如皋杖头木偶来自皇宫,唱做念打均采用戏曲程式,角色行当、文武场人员基本齐备;演现代剧目引进灯光布景等现代表现手段,充分运用木偶表现技巧,乃至人偶同台演出,极大提高了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