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人群呈现出学历高、收入高、消费高的“新三高”特点,近7成防脱洗发水用户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
作者
鹤翔
出品
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
11月7日,“超七成高收入人群有脱发困扰”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前十,“秃”如其来的烦恼引得不少网友自嘲:十个光头九个富,收入和头发不可兼得。当日,该话题阅读量超5千万,脱发问题成为大众焦点。
就在不久前,网友们晒出的双11购物清单中也不乏“防脱”身影,“谁能想到电商大促买的最多的东西居然和头发有关:防脱洗发水、护发精油……”“愁‘脱发’比愁‘脱单’还令人绝望,双11怒买了好几种防脱玩意儿,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说的不就是我吗?”
图源/微博
从“秃头少女”“第一批‘95后’已经秃了”等热词涌入视线,到“脱单不脱发”成为双11新消费趋势,再到“超七成高收入人群有脱发困扰”引爆脱发话题,一个拯救头顶微瑕的“全民防脱时代”已经到来。
01防脱“防晒化”,“颜即正义”下的美貌溢价头发是生命的象征,不可或缺的颜值加分项。
知乎上,“发型对颜值有决定性影响吗?”成为浏览量超万、围观人数超7万热议话题。其中,一高赞回答这样写道:“发量决定发型,发型决定颜值;擒贼先擒王,变帅先变头!”另以“发量”为关键词在小红书上搜索发现,相关笔记高达w+篇。
“六人行,必有一人脱发”的大趋势下,脱发人群主要呈现出低龄化、扩大化特征。
数据显示,近七成脱发人群不满30岁,且脱发人数由年的1.95亿人快速增长至年的2.67亿人,预计年将达到3.43亿人。
不仅如此,这些脱发人群还呈现出了学历高、收入高、消费高的“新三高”特点,近7成防脱洗发水用户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
图源/Ipsos《防脱洗发水数据报告》
颜值即生意,庞大的脱发群体以及不断溢出的需求,推动了养发、假发、植发市场的繁荣。
「零售商业财经」观察发现,基于防脱与防晒、养发与养肤在“人货场”三要素上的趋同性,防脱“防晒化”的消费心智让这门小众生意逐渐变成千亿蓝海市场。
“人”的维度,防脱与防晒产品均呈现出“年轻化”特征。30岁以下群体消费占比近五成,近三年消费者对防晒品类搜索量提升了7倍,而防脱发洗发水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则超过10%。
脱发初期,不少人将防脱洗发水作为基础性自我防脱的首选项。这类产品胜在购买渠道多且综合性价比最高,而植发和戴假发通常是脱发人群最后的倔强。
“货”的维度,防脱与防晒产品在科学性、安全性上不断提升。防晒是被科学研究证明有效的抗衰手段,而防脱产品则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对脱发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图源/宝妈亲测
不少商家盲目宣传的“生发”概念已逐渐被洗牌出局,依靠专业研发与年轻化发展战略的国产新锐品牌,正在抓住新规出台后的行业发展红利。
“场”的维度,“在家”防脱,“在外”防晒。随着“全年防晒”、“全民防脱”理念逐渐流行,日常洗护与日常通勤成为了防脱、防晒产品的主要使用场景。
尤其对于追求“美貌溢价”的年轻人来说,茂密又富有光泽感的秀发能实打实地增加个人自信心与氛围感,即便“发量王者”遥不可及,不脱发、保持正常发量的底线也绝对不能丢。
02“秃”如其来,“防”不胜防“我以为只有我一人深受脱发困扰,却发现身边的小伙伴也在买防脱产品、擦发际线粉”“我以为这款产品能增发、密发、减少掉发,结果它连防脱资质都没有”“我以为有专家认证的就是放心产品,结果发现只有国家药监局认证的才有效”……
综合部分消费者在主流电商、社交及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防脱洗发水”的探讨与评价,防脱产品的“三宗罪”浮出水面:
第一,“防脱”非“育发”。
市面上不少商家故意混淆防脱、育发概念,仅某电商平台中防脱和育发混用重叠率就高达48%(Ipsos《防脱洗发水数据报告》)。
图源/Ipsos《防脱洗发水数据报告》
事实上,“防脱”非“育发”,防脱洗发水的真正作用是维持发根和头皮健康,而不是育发。自年施行的《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去除育发功效后,误导舆论,使消费者走弯路的“育发”概念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防脱”非“生发”。任何与头发相关的洗护品,只要是化妆品范畴,即使是特殊化妆品,禁止使用“生发”这样的医疗术语,无论是包装盒、广告,还是线下口头宣传。
「零售商业财经」走访上海某超市洗护专区时发现,没有任何一款洗护发产品标注“生发”字样。相反,以“生发洗发水”为关键词在某电商平台上进行搜索,却能发现许多商家仍以“生发”为噱头,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中,一款持有国妆特字证的生姜防脱发洗发水打出了极为吸睛的宣传标语——1次生发,当天止脱。
图源/某电商防脱产品
然而,客服在解释“生发”问题时始终含糊将“生发”与“强韧防断发、去头屑、深层清洁、控油、防脱发”画等号,对于宣传功效也答非所问,并不断引导消费者“亲自体验、无效退款”。
第三,无证经营,以专家、机构背书“替代”国家药监局证书。
《防脱洗发水数据报告》显示,在资质认证方面,近90%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