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辨75,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

鐧界櫆椋庢棭鏈熷彲浠ユ不鎰堝悧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229/7723195.html

时间:年5月5日18:30—20:30

主讲人:柯召民助教:王军丽、潘洋

参与学习同学:雷丽嫄、杨宪鑫、宣益红、万梅、楼健英、李春艳、王冬美、周锦萍、刘岳松、许秀英、周小萍、李爱莉等49人。

一、授课内容纪要

1.条辨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一条论述重发汗以致心肾阳虚的证候。

“病人叉手自冒心”,以双手护持于心前区。提示有心悸一证。心悸有虚、实之异,实证者必自护而拒按,虚证者则喜按而使悸动减缓。医生让病人咳嗽,若病人毫无反应,说明病人“两耳聋无闻”。因两耳聋无闻发生于重发汗之后,汗出太多。伤及心阳,则心悸而“叉手自冒心”;伤及肾气,肾开窍于耳,则“必两耳聋无闻也”。“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发汗以后,正气尚虚,过多饮水或饮冷则伤肺,所以会喘。“以水灌之”,“灌”当“洗”讲,就是洗澡。包括两层意思:指人的日常活动,人有了病以后,尤其是发了汗以后,觉得浑身黏腻不爽,就以水洗澡。②汉朝有一种水疗法,属于物理疗法。后面条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病在阳就是病在太阳,应当用汗法,“反以冷水潠之”,反而用冷水往身上喷洒,降低体温,就是典型的水疗法。如果以水灌之,就容易伤肺气,“形寒饮冷则伤肺”。

“以水灌之,亦喘”是形寒,形寒就会毛窍不通而肺气不利,肺经不通而肺气不利。肺气不利而生喘。因此,我们就理解为什么发汗后饮水要“少少与饮之”,这是有预防意义的。 

2.条辨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说明发汗以后因损伤胃阳致水药不得入口。

发汗以后,损伤胃阳之气,导致水和药都不得入口,就是水药不得下咽,是治疗之逆了。“若更发汗”,再给他发汗,就会“吐下不止”。脾胃虚寒更重,胃有寒则吐或泻下。

虚烦是证候名,由太阳表邪传变而来的。太阳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表邪没解,反而由表郁于心胸并化热了,就会形成栀子豉汤证。什么叫做“虚烦”?“烦”有两种意义:其一,强调是热邪为患,“烦者热也”;其二,证候以烦为主。“虚”是和“实”做对比的。邪气发烦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表热郁于胸部,如果再和有形之物相凝结,就叫实烦,譬如大结胸证;如果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叫虚烦。“虚”字有鉴别诊断的意义。热郁胸膈证以“虚烦不得眠”为主症,严重的还会出现“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不得眠”和“反复颠倒”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因为“心中懊憹”,程度更重。

“心中懊憹”,直接感观像吃一大把大蒜胸口食道这些地方难受的样子。能睡着表示心肾相交。不能睡表示阴阳不交、心肾不交。〔阴阳不交〕西医讲法,交感神经不能切换到副交感神经。栀子豆豉汤对应的是形而上的心肾不相交。若肾气能上,心气能下,则能睡。若由于上述病因致使肾脏向上的水气,与心脏向下的火气(心→小肠→命门→煮肾水)相撞,会有下列身体感:胸口正中、食道处感觉不舒服。如果夜不能眠,心里烦,觉得胸口有一坨东西一样的怪怪的感觉,很可能是得了栀子豉汤证:心的火气与肾的水气在体内相撞,这是指形而上的身体,因为相撞的点找不到对应的肉体器官。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针对症状清热除烦,用栀子豉汤。方中栀子苦寒,能导心火下行;体轻,又能寓宣于清。栀子既能清内热,还能解火郁。豆豉解表宣热,降利胃气。相比而言,方中栀子主降,豆豉主宣,栀子降中有宣,豆豉宣中有降,得其阴阳寒热升降的作用,才能散郁开结。也有注家认为,栀子色红,豆豉色黑,故栀子导火以下行,豆豉引阴气以上升。同时,栀子体轻,有宣有透,清利湿热的效果是很好的,如茵陈蒿汤中就用栀子利小便。

3.栀子药解

味苦,寒,无毒。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生川谷。一名木丹。处处有之,我国南方及四川尤多产,实又名卮子盖象卮形也。味苦,性寒,无毒。栀子为泻火要药,主五内邪气时热,心烦懊憹,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五种黄病,通小便,解消渴。

栀子苦寒涌泄,其可治非热之邪无邪之热耶,不知五内邪气,而能为面赤酒齇鼻白癞赤癞疮疡,又乌得云无热?胃中热气,乃竟致面赤酒齇鼻白癞赤癞疮疡,又决栀子味苦气寒,禀性严肃,乃偏开花结实于阳气极盛时,有以知其体阴而效用于阳矣。其花白蕊黄仁赤,五色之中,惟具其三,故所主面赤酒齇鼻白癞赤癞。亦惟此三色,其他若青黑痣斑之类,概不能治,是亦与茜草红花苏方木,色赤而治血者无异矣。然世俗捣栀子敷伤,经夕之后,敷处仅变敷青黑,不为黄白与赤,夫栀子非能治伤,特伤之浅,未及筋骨仅在肌肉者,或气阻生火,将变为紫,将变为赤,乃至阂血成脓,故急以解烦愠之物敷之,俾火不生而气行,竟无变赤变紫之咎,则青黑者即胜夫赤紫之色也。连类而推,则仲景以之治黄,均贯于此矣。

夫五气之递连,青而赤,赤而黄,黄而白,白而黑,黑而青。栀子则以白花而结黄实,黄实既成,中有赤心是与四时之序,适相逆也。五色之中,独缺相属之青黑,乃其叶当火土金主令时,则青黑光滑,届冬及春初,则萎黄而仍不凋,是与四时之色,又适相逆也。与四时之序逆,不可附会收清肃之气于土中以除其烦懊乎?与四时之色相逆,不可附会于溽暑郁蒸中偏能鼓荡其畅茂严肃之用乎?不然,何以其木频喜溉沃,酷畏风寒也。仲景用栀子,实具此二义,于热邪烦懊证,取其于土中收清肃之气以胜之。

4.倪师说本草——栀子

栀子花很漂亮,很香。栀子是去热的药,味道很苦,药性是寒凉的,热证会用到它,所以栀子是泻火的要药。它主五内邪热,心烦,三焦火很旺,里面有热证……还有清胃脘的血,治五种黄病,发黄只要是热证都可以用,所以栀子是去黄的专剂。《别录》说疗眼睛红赤、热疮;《甄权》说杀蟅虫的毒,蟅虫是一种中药,后面会介绍到;五种黄病(发黄、小便黄、身体里的黄,黄疸,胆堵塞到或者肝炎都会用到);刘元素说心烦懊不得眠,所以热证产生的失眠会使用栀子;朱丹溪说泻三焦的火,清胃热都可以。唐容川说,栀子味苦,长得像心包,圆圆的,红红的,它能泻心包的火,心包和三焦是表里嘛,它的性是苦寒的,所以我们正治心中烦热,如果你的祖母或者谁晚上睡不着,很烦呢,睡不着,你就想到栀子,栀子可以除烦,吃下去人很开心就睡去了。心是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来节制心火之太过,所以人身上的热我一再告诫诸位,心脏的热,心脏不断搏动产生热,这个热气是往上升的,肺是相傅之官来制节它,所以肺和心两个关系很好的时候,肺就可以把心脏的热往下导,让这个热进入小肠。如果肺的津液不够,心的热往上走的时候,心火太盛,这个时候就会懊啊,产生心烦,这是我们用栀子的时候,用肺金来制心火,张仲景治心中懊用栀子豆豉汤,那过去我们用栀子豆豉汤不单单是心中懊,还有刚生完重病……你在治这个病人,病通通好了,哎,奇怪,这个病人现在失眠,什么都好了,就是睡觉睡不好,栀子豆豉汤,所以一般来说大病初愈之后的失眠我们也会用到栀子豆豉汤。它主治心烦,旁治发黄,药征讲得很简单,越简单的话越是正确的,因为言简刚中,几句话讲完了,所以你只要记得最主要是心烦,旁治身体发黄。徐灵胎讲得很好,专门是清胃热,能够泻肺火,肺火太盛的时候,这个肺火就来自心火,都可以使用栀子。1钱到3钱都没有关系,栀子很苦啊。

5.淡豆豉药解

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色黑味咸,无毒,形如心,色如肾,味咸入肾,故治火中之水,令水火相济。主治心中懊憹也,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而烦也。大豆为物,皮黑肉黄,故其用能致阴气于土,而贯土气于阴。观别录以之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散五脏结积内寒。然水不得土,则漫溢不行,土不得水,则不黏易溃。能使土遂黏而不跺,则本经以之涂痈肿是也;能使水得防而易行,则别录以之逐水气是也。其性本重,入水即沉,浸之水而使为黄卷,则益重而下行,善发极下之闭郁;蒸之火而使为豆豉,则变轻而上行,善发上焦之韫结。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是逆矣。虚劳喘于吸,不喘于呼,此阴之拒阳;两脚俱疼而冷,此阴不舍阳。散其阴之郁遏,使阳得达乎其中,此豆豉之秉土德,宣水化,而轻扬导达之功为不浅矣!

6.倪师说本草——豆豉

豆豉是用黑大豆做出来的,又名香豉。色黑,味咸,无毒。颜色是黑的,所以入肾,味道咸的也是入肾,所以它能治火中的水,令水火相济。中医的观念里面,只要是活的水,水里面就要有阳,如果这个阳不见了,水里面没有这个阳之后,人就会怔忪失眠,我们让水里面的火能够归位,就是豆豉。治心中懊,旁治心中结痛,心中满而烦,都可以用。经方里的栀子豆豉汤一般是用在大虚之后的失眠,病人大病初愈之后有失眠的现象我们用栀子豆豉汤,虚的人才会用这个栀子豆豉汤。

7.栀子豉汤医案一(刘渡舟)

虚烦案

王xx,男,28岁。病证始于外感,数日后,心中烦郁之极,整日坐卧不安,懊难眠,辗转反侧。家人走近与其交谈则挥手斥去,喜独居而寡言,全家人为之惶惶不安。询知大便不秘,但小便色黄,脉数而舌苔薄黄,这种情况张仲景称之为“虚烦”,治当清宣郁火。

生山栀9克淡豆豉9克

服药后不久,心胸烦乱反而更加严重,继而气机涌逆而作呕吐,伴随全身汗出。家人惟恐服药有误,派人前来询问。被告知服药后得吐而汗出,乃是气机调畅,郁热得以宣透的好现象,其病将愈,不用惊慌。果如所言。

8.栀子豉汤医案二

热扰胸膈

宋·前议辛润下气以治肺痹,谓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古称痞闷,都属气分之郁也。两番大便,胸次稍舒而未为全爽。此岂有形之滞?乃气郁必热,陈腐黏凝胶聚,故脘腹热气下注,隐然微痛。法当用仲景栀子豉汤,解其陈腐郁热,暮卧另进白金丸一钱。盖热必生痰,气阻痰滞,一汤一丸,以有形无形之各异也。

黑山栀、香豉、郁金、杏仁、桃仁、栝蒌皮、降香,另付白金丸(五钱)。

本案为肺痹在先,火郁痰滞,因胸中痞闷,下脘不通,治以宣上通下之法。治用宣上通下法后,已经两番大便,胸闷腹痛未瘥,足见本病并非胃腑实热,可以一泻了之,而是火郁胸膈,邪热壅滞。胸为气海,热邪阻遏气机,大气周流不畅,必然胸闷窒塞,脘腹隐痛。本案正和《伤寒论》第77条,为使留扰胸膈之邪热得以伸展宣泄,首推栀子豉汤。

栀子气味清越,清中有宣,香豉轻浮上行,化浊为清,又能和中降胃,宣中有降,二药相伍气升液化,而郁闷得舒矣。案中“暮卧另进白金丸一钱”,是医家恐遗热炼液为痰,给疾病的治疗平添不利,故使患者朝食栀子豉汤以求速消无形之郁热气滞,暮食白金丸以求缓消有形之陈腐黏凝胶聚。白金丸方出自《普济本事方》方用白矾、郁金为末,米糊为丸,去郁痰尤宜。

9.栀子豉汤医案三

懊怫郁

都事靳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不知何证,迎予诊视曰:懊怫郁证也,投以栀子豉汤一剂,十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卧,调理数日而起。

是案未言曾否汗、吐、下,但伤寒十余日仍发热无汗,怫郁不得卧,是因为肺气闭郁,表邪未解,郁久化热入里。太阳受气于胸中,胸表为近邻,故有“邪气传里必先胸”之说。此邪热壅遏在上,客于心胸膈上,是以扰乱不宁,怫郁不得卧。医家据此而施以栀子豉汤,开心胸之火郁,泻热除烦而取效。说明用该方不论是否经过汗、吐、下,只要见热邪烦扰所致懊怫郁,皆可使用。

10.栀子豉汤医案四

热郁欲呕

病已三日,已汗而尚未解,脉寸部独大,舌微黄,心烦欲呕不得,邪在上焦膈中,拟用酸苦涌泄之法。

栀子十五枚捣研香豉六钱右药二味,以水四盃,煮至两盃,先温服一盃,不吐再服。

本案同《伤寒论》76条文貌似神合。伤寒已汗而尚未解,脉寸部独大舌黄,说明心肺为邪热所扰,胸膈为邪热壅滞,故而心烦欲呕不得。据《内经》“其高者,引而越之”的治疗原则,陈氏拟以酸苦涌泄之栀子豉汤,清解胸膈之热,宣泄火郁之烦。此方并非涌吐专剂,但由于邪在高位,服药后火郁得开,升降有序,郁热乘势上涌,故作吐而解。

11.栀子豉汤医案五

热郁心烦

袁某,男,24岁,患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出即痊。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其妻仓惶,恐生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见其神情急躁,面容怫郁,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询其病情,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心神之候,乃书栀子豉汤一剂:

栀子9克,淡豆豉9克,先煎栀子,后纳豆豉。

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

本案为伤寒汗后心烦怫郁。患者身无寒热,外邪已解;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故无有形邪实;唯有寸脉带数,舌尖发红,为邪气入胸膈化热之象。热扰心神,故闷乱不堪,神若无主。伤寒发汗后出现心烦,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邪仍不解,表证仍在,可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法,如《伤寒论》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另一种是汗后邪去,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本案属于后者,故用栀子豉汤。

12.栀子豉汤医案六

干霍乱

腹中阵痛如绞,爪甲色渐变青,两足转筋,肢冷如冰,欲吐不吐,欲泻不泻,此即干霍乱之证。上下势成格拒,热毒内攻,邪势不得外泄,内燔如焚,证候最为险恶,防有神昏内闭之虑,急以涌吐泄毒并芳香宣窍,冀其邪从吐解。俟平再议?

生栀子七枚香豉六钱

上药两味先煎分作两次服,得吐即止,不必尽剂,不吐再服,吐后遂服紫雪丹五分。(《南雅堂医案·温疫门》卷七)

霍乱者,多因风寒暑热,饮食生冷之邪,杂揉交病于中,正不能堪,一任邪之挥霍缭乱,寒热错杂,三焦混淆,清浊相干,升降失司所致后世医家又根据见证不同,分为湿霍乱与干霍乱两大类:上吐下利,吐泻无度者为湿霍乱;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见烦闷不安,腹中绞痛,短气汗出者,为干霍乱。是案陈修园叙述栩栩如生,其病势之急,病态之迫,跃然纸上。病家或由冷气搏结于肠胃,与宿食胶着,肠胃挟实,肠中气血瘀阻故而腹痛如绞;肠中气血逆乱,阴阳相干,故而欲吐不能,欲泻不得;中焦邪实郁久化为热毒,且无宣泄上下之出路,热毒内燔,故生神昏内闭之虞。中焦缭乱,大气不能环流,阴阳气不相顺接,故而爪甲色青,两足转筋,肢冷如水,此真热假寒之状。陈氏急投以栀子豉汤,清热开郁,但求给邪毒以出路,速救内陷神明之急。

因其病在中焦,不能全赖栀子豉汤祛病,故得吐即止,还须服紫雪丹清热解毒,凉血安神,泄热通便,此亦不为治疗之终。是案陈氏用栀子豉汤治疗干霍乱,热毒闭郁之重证,确是一大发明,可见只要病机相同,任何一剂方药的临床应用真是凭君裁夺,变化万千。

13.栀子豉汤医案七

瘥后失眠

王×,男:50岁,工人,年11月初诊。半月前患肺炎,住院治疗身热已除,咳嗽亦愈,经查血常规及胸透已正常。唯自觉胸闷窒塞,郁而不畅,心乱不安,夜卧难寐,反复颠倒,入睡极难,昼日头晕口燥,舌红苔黄,脉弦且数。证属热病瘥后,余热留胸,扰及心神而致。治以清热解郁为宜,疏栀子豉汤加味,方用

炒山栀15克、豆豉10克、金银花15克、百合15克、生地10克,水煎温服。进药三剂,安然入睡,余证亦轻,共服六剂而愈。

14.栀子豉汤医案八

虚烦失眠

王某某,男,28岁。数日来,心中烦郁,懊恼难眠,低头不语,家人靠近则挥手斥去。舌红脉数,然大便不结,辨为虚烦之证,服栀子豉汤。当日晚,我刚睡不久,即闻有人叩门甚急,出去看,原来是病人之弟。言其兄服药不久,突然呕吐,满头大汗,一家人惶惑不解,让我速往诊视。到了他家,病人却已熟睡,次日其病即愈。

栀子豉汤在原煎服法中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说法。其实,栀子豉汤并非涌吐之剂,故多数病人服后并不会致吐;但也有个别服药后作吐的,这是因为胸脘火热蕴郁太甚,得药力与之相搏,郁极乃发而上逆作吐,故这时的呕吐是郁开热解而病愈的一种机转。临床遇此情况,当不必惊慌。

15.栀子豉汤医案九

夜啼

马某,女,6个月,年8月1日初诊。代述:患儿平素夜卧安静,近三四日夜啼,哭闹难止,不知何故?视其小儿发育正常,营养尚佳,进乳正常,二便通畅。舌尖红,苔淡黄,指纹紫。证属心肺蕴热所致,拟清热养神之法。处方:

生山栀6克,豆豉3克,甘草3克,炙内金10克,

三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药后夜卧安然无恙。

16.条辨: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热邪胸中,必然伤气,就会出现“少气”。少气和短气不同,少气是呼吸微弱,自觉气不够用;短气是呼吸促迫,又有所阻隔。因此,少气为虚,短气为实。由于有火郁,故不能用人参、黄芪以补之,只能加甘草以缓之,兼能益气,又不助烦热。余热留扰胸膈虚烦证兼证,火热伤气,而兼见少气,炙甘草补气,这时候就用栀子甘草豉汤,清宣郁热,兼以益气。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导火下行,除热于下,还有通利血脉,止疼痛之效。豆豉气味俱轻,既能透表宣热,辛散在表稽留之邪,又能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治疗虚烦懊憹。郁热宣散则气机畅达,气机畅达则血脉流利,其胸中窒和心中结痛两证自除。兼见少气,加甘草以益气。

17.栀子甘草豉汤医案一

湿温

薛生白治某病:本湿温,元气不能载邪外出,有直犯中焦之势。仿栀子甘草豉汤,以栀子上下分开之,姜芩左右升降之,芳香之草横解之,以冀廓清诸邪。

黑山栀、淡芩、川郁金、生香附、炒香豉、生姜、鲜石菖蒲、生甘草。(《一瓢医案》)

湿温病缠绵难愈,正气已虚无力驱邪外出病邪虽尚留待上焦胸膈,但有直犯中焦之势。薛氏以栀子、姜、芩、甘草,将湿温之邪分割数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又佐以郁金,解郁清肝散结,生香附活血理气,通十二经脉,鲜石菖蒲清热豁痰祛湿,且鲜用力大效专。诸药借栀子豉方清散宣泄之力,补元气虚,无力透邪之弊,即可除湿温病于上焦,又可解其直犯中焦之忧。是案可谓借古方寓新意,别具一格,将药如将兵,堪与诸葛借东风相比。

18.栀子甘草豉汤医案二

钱某,女,37岁,中风表解后由于热邪未清,滞于胸膈,心烦不得眠,口干不欲饮,食少,神倦,舌苔淡黄,脉象虚数。因拟栀子豉汤与之。连服2剂,心烦减,而仍不能眠,自觉气短不足以息,精神困顿,大便微溏。此乃患者平素中气虚弱,经过发汗之后,中气已伤,而再以苦寒之栀子豉汤与之,更伤胃气,所以出现气短,神疲之症。此时本可用补气健脾安神之剂,因邪热未静,温补之药恐增其烦,故以加味栀子甘草豉汤与之,清热益中气。处方:生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粉甘草12克,丹参10克,肥玉竹12克,杭寸冬10克,生山药12克,茯苓10克,琥珀1.5克,

连服4剂,则气短愈,而心烦宁。后以养脾阴清虚热之剂,调理而愈。

19.条辨: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郁热迫胃,胃气上逆,就会作“呕”。《医宗金鉴》说过热能迫胃饮而上逆。由于有火郁,故不能用燥烈之半夏,只能加生姜以降逆止呕,兼散胃中的水饮。生姜与栀子相配,既能散火邪,散水饮,还能和胃健胃。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苦寒,清透郁热,解郁除烦,导火下行,除热于下,通利血脉,止疼痛。豆豉气味俱轻,透表宣热,辛散在表稽留之邪,和降胃气。二药相伍,降中有宣,宣中有降,为清宣胸膈郁热。兼见呕吐,加生姜降逆和胃止呕。

20.栀子生姜豉汤医案一(叶天士)

哽噎

叶天士治张五,切脉小弦,纳谷脘中哽噎。自述因平素抑郁强饮,则知木火犯土,胃气不得下行。议苦辛泻降法:栀子、香淡豆豉、生姜汁,加黄连、郁金、竹茹、半夏、丹皮。

此案为木火犯土所致的噎膈证。脉弦脘满,甚则哽噎。张五平素郁闷不舒,肝失疏泻,七情可化火,强饮更助热,热心炼液为痰为饮,热迫其饮上干哽噎。是案病机:肝郁气结为首,热扰其中,木火犯土为次,饮邪上犯为末。叶氏以辛开苦降法治之,立法与辨证丝丝入扣。

二、课后交流与问答

栀子豉汤的应用经验分享

柯大哥:请翁兄分享一下栀子豉汤的应用经验

翁兄:应用经验谈不上,我用得也不多。我自己有点胃酸,有时候会用一下,好像有点效果。最近好像有点领悟,“东汉末年”群里有个群友说,豆豉可以解表,这个使我感觉一下子有很多东西就通了。他是治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最近一直流鼻血,胃口好像是不太好,脚后跟有点痛。流鼻血加上有点表证,有些人觉得是麻黄汤证,究其病因是因为天气热,孩子偷偷买冷饮吃了,之后就流鼻血。小孩子流鼻血很多都是身体有表证,身体想解表才流鼻血。群里有另外一个声音说:本来肠胃已经被冷到了,再喝这个寒凉的药(栀子豉汤)是不是不对。后来我马上想到郝万山讲的一个宋老(一个老大夫)的案例,那个人参加五一游行,走了很长的路,又热又渴,一下子喝了很多冷水。我想他跟这个小孩吃冷饮不是很类似吗,说明吃冷东西导致的这个问题用栀子豉汤是可以解的,说明这个寒凉的说法站不住脚,这个小孩吃了两副药以后就不流鼻血了,说明这个药是对的。另外,之前看过一些医案,讲大青龙或者麻黄汤发汗以后,有心烦的症状可以用栀子豉汤,为什么用栀子豉汤?我们知道,发汗以后如果恶寒,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如果汗后不怕冷,有谵语的情形有用调胃承气汤,那是因为肠道干了嘛;还有,发汗后没有怕冷,但是还是持续出汗,病不解的,那就用桂枝汤……那么,发汗以后还有一个栀子豉汤这个方,其他的方多少有点解表的作用,如果栀子豉汤没有一点解表的作用,感觉有点说不过去。所以,栀子豉汤是有解表作用的。

柯大哥:是有解表作用,现在中医药大学的教材里豆豉是放在解表药的类别里的。

翁兄:然后,栀子豉汤这些条文里反复提到一个词:身热。我在想这个身热是指什么呢,是指汗出吗,还是身体特别热,还是指什么?在三百八十几条的一个四逆汤的条文里,有一个“里寒外热”,有汗出不止,有手足冷,有尿不停,有下利清谷,结果后面跟了一句“里寒外热”,很奇怪,明显手足冷,为什么叫里寒外热呢,后来一想,哦,他出汗,可能古人认为出汗是一种热的表现,那么这个“身热”可能是出汗。然后,阳明病里面茵陈蒿汤前后有一个条文,具体哪条忘记了,k说如果出汗,身体不会发黄,不出汗的话,身体会发黄,你有印象吗?

柯大哥:小便利也不能发黄,水如果不停滞不缺乏,一般就不会发黄。

翁兄:这里不写出汗,而写身热,我感觉他是往阳明那边靠的,首先他不怕冷,另外可能有表证,可能是出汗可能是身体黄,这是我对“身热”的理解。想到阳明病以后,发汗以后如果肠道里干燥的话用调胃承气汤或者承气类的,承气类的大黄相当于给肠道发汗,用大黄下去,肠道内可能水液会出来,反过来我想,栀子豉汤是不是有可能给胸膈部分的食管那一段发汗,往里发汗?顺着往下想,条讲病在阳,当以汗解之,若以冷水灌之……用冷水浇的话,毛孔会封闭住,所以用麻黄发汗,反过来,为什么喝冷水会用栀子豉汤?是不是冷的东西下去一下就把里面食管那一段封住了,所以就会饥不能食、心中懊,这是我的猜测。

柯大哥:对你的猜测,我是有一点感受的。最近我治一些胃病,比如食道炎或者胃的贲门这个地方,接近食道,患者就是感觉这些地方吞东西不舒服,就像你说的不润滑了。

翁兄:整个阳明可以认为是消化道嘛,消化道得病是不怕冷的,包括小孩发烧,如果不怕冷,一般用三黄泻心汤,对吧?包括承气类的,患者也不会怕冷。所以我感觉整个消化道出问题,就算有些表证,患者也不怕冷。这样就是位置定在这个位置,这样也能解释郝万山讲的那个喘的案例,那个管道跟肺是比较接近的,皮表不通,用麻黄开表解喘;杏仁解喘,可能是肺的下面封住了,肺和大肠相表里;可能食管这边封住了,接近肺嘛,所以也有喘,我觉得这样也能解释。

柯大哥:反正栀子豉汤的病位就在胃和喉咙之间这一条食管这个地方,历代医家对这个是有一些感觉和表述的。所以我们看有的大夫治慢性胃炎用方会包含栀子豉汤这个方。

翁兄:对。我觉得喘的那个医案,要么是表述时遗漏了什么,要是这边有明确的不舒服,肯定早有人想到了嘛,包括那个流鼻血的小孩,这边也没有特别不舒服,或者是忽略了。我感觉栀子豉汤跟承气汤一样,使用的话,患者不能怕冷,可以问问有没有吃过凉的东西,看看有没有一点表证。这是我看了别人的医案有这些感触,或者叫领悟吧。

柯大哥:在应用栀子豉汤治胃病时,里面已经发炎了,就身热嘛,胸膈以上觉得很难受,就是“懊”,治这种胃病我看很多医家都会放栀子这味药进去。

(整理:许秀英/王军丽)

关于《伤寒论》学习小组

《伤寒论》学习小组是一个全国性的公益中医学习小组自组织,由一批亲近传统文化、信仰中医的义工朋友共同发起,旨在带动热爱中医、有心学习并有行动力的朋友从零开始学习中医,共同成长,希望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成长影响和带动更多身边的人亲近和传习中医等本土文化,为中医扫盲贡献微薄之力。目前已有近余名来自北京、安徽、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辽宁、海南、浙江、江苏、湖北、广东、云南、上海、黑龙江、甘肃、江西、青海、香港等省份及美国的师友在学习小组中共同学习。学习小组每周的周日晚上6:30—8:30在钉钉app的群里通过直播和视频会议集体学习,平日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zz/8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