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的故事:
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姜。
药用部位: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根茎。
产地:各地均产。
采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根须,切片生用。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茎肥厚,断面黄白色,有浓厚的辛辣气味。叶互生,排成2列,无柄,几抱茎;叶舌长2-4mm;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30cm,宽1.5-2.2cm,先端渐尖,基部狭,叶革鞘状抱茎,无毛。花葶自根茎中抽出,长15-25cm;穗状花序椭圆形,长4-5cm;苞片卵形,长约2.5cm,淡绿色,边缘淡黄色,先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cm,具3短尖齿;花冠黄绿色,管长2-2.5cm,裂片3,披针形,长不及2cm,唇瓣的中间裂片长圆状倒卵开,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条纹和淡黄色斑点,两侧裂片卵形,黄绿色,具紫色边缘;雄蕊1,暗紫色,花药长约9m,药隔附属体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无毛,花柱1,柱头近球形。蒴果。种子多数,黑色。花期8月。
性状:根茎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脆,晚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加红糖,或配葱白煎服,或加入其他辛温解表剂中,作辅药使用,以增发汗解表之力,如桂枝汤等方剂中均有本品。
2用于胃寒呕吐。本品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止呕功良,故有“呕家圣药”之称,胃寒呕吐者,配半夏,即小建中汤;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等同用。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
3用于风寒咳嗽。辛温发散,温肺散寒,化痰止咳,故可用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杏仁、紫苏、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杏苏二陈汤。
此外,生姜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
用量用法:煎服,3~10g。
使用注意:生姜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炮制:
生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主要化学成分:生姜含挥发性成分:α-姜烯,β-檀香萜醇,β-水芹烯,β-甜没药烯,α-姜黄烯等数十种;辛辣成分:6-姜辣醇,3-姜辣醇,4-姜辣醇,5-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等。还含呋喃大牻牛儿酮,2-哌啶酸及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1抗氧化作用。2抗炎作用。3抑菌作用。4止吐作用。5抗肿瘤。6降糖。7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8生姜外用治疗感冒哮喘等作用。
附药:
1)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喂服或鼻饲给药,治疗中风痰热神昏者。用量3~10滴,冲服。
2)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3~10g,煎服。
3)煨姜:将原只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放在清水中浸湿,直接放在火中煨,待草纸焦黑,姜熟为度;或直接放火中烤熟。性味辛温,具有和中止呕的功用。适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症。一般用量为二、三片,煎服。
参考文献:
[1]摘录《中华本草》。
[2]摘录《中国药典》。
[3]王姝,梁翠茵.生姜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卫生职业教育,,32(22):-.
王风伟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