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牛的户外装备知识大全二

户外装备顾名思义是针对户外活动所设计、生产的装备。不同户外活动方式有不同的针对性设计,清楚的了解你所进行的户外项目的特点和需要,是每个选择户外装备的朋友必须事前就要了解清楚的。户外装备是经过特殊设计与生产工艺制作的。它以应对恶劣的户外环境所生产的。户外装备的特殊之处就是它独特制作工艺和设计,很多看似平凡的东西,其实初衷都是由众多使用者在无数次应用中得出的宝贵经验而来的。这其中所包含的故事不一定是我们这些经常使用它们的人所能体会了解的。作为户外装备,我们在户外活动中常用的背包算是我们接触最多的户外产品了。它们在具体的使用功能、制造工艺和材料上与我们平常生活中使用的运动背包有很大的不同。随着设计理念和工艺水平的不断发展,当年清一色笨重的帆布军用背包早已变为各色背负、多种面料的专项用途产品。在当前的户外市场上,背包是产品种类最多、针对性和功能性最全的产品。在特点上它们有强调轻量化的、有强调结实耐用的;容积上的有小容量和大容量之分;功能上的有登山的、徒步的、攀冰的、探洞的,还有骑车用的等等。现在的户外背包已经不简简单单是我们背负装备的工具,在特殊情况下它甚至可以变身为保暖的睡袋或是救死扶伤的担架。户外产品的精髓就是满足人在户外活动中的需要。而这种把需要转化为设计的工作正是生产厂商门孜孜不倦去追求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材料和制造工艺的日新月异,背包在细节的设计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厂家在有限的空间里,尽量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背包的细节进行了众多的处理。使背包功能更加多用途化,让使用者的操作更加方便化。我所跟大家谈的户外背包。主要是针对大家经常使用的大容量背包为主。从整体上看,这类背包可分为头包,背负,包体三部分。那么我就根据自己接触过的背包产品,来按这三部分顺序来聊聊。一、百变头包头包可以说是背包细节应用的最平常的地方了。差不多各个厂商都会在它上面做些文章。根据我接触过的背包产品来看,顶包的细节设计基本表现在包内零件和顶包整体利用上。对于前者来说,工艺相对简单,多是在包配置有绳带和锁扣。方便使用者存放证件,钥匙或是眼镜盒类的小件物品,既方便又安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GraniteGear(花岗岩)的设计,它在采用3DTEPEX背负技术的产品顶包里配置了一个尼龙小袋,内有背包的插扣和背负零件,为使用者提供了背包易损件的备份。这在远离后勤补给性质的户外登山里是非常有用的。对于包的整体利用来说,我个人认为又分为头包内部功能和整体功能利用。包内功能是指厂商把头包仓内设定赋予专项功能,如OSPREY的AETHER75的顶包,其被设计为可容纳3升水袋的隔仓,并专门设置了水袋水管出口。十分方便使用者补给需要。从整体上看,不少品牌的背包把顶包设计成腰包款式,以用来拓展背包的使用功能。这类设计主要是以腰包的腰带设计划分;一种是将顶包直接做成腰包式样,包括腰带在内的所有配件都做齐,使用者直接将顶包从背包主体上拆下,即可当腰包使用。这类设计多出现在老款背包上,如我用过的一款BLACKYAK的TORNADO70背包,其顶包设计就是典型的代表,这种顶包方式由于背包本身增加了额外的扣带,在打包时会造成一定的不便,背包的整体的重量也有一定的增加(这类设计在现在轻量化背包潮流的产品中已很少见)。另外一种设计是组合式,即顶包通过与背包其他部件的组合(多为背包腰带)来合并成腰包。如DANADESIGNEBOMB和OSPREYAETHER75的顶包,就是这种设计的典型代表,使用者只需分别将背包顶包与腰带拆下后,将腰带插入顶包内部的固定带中即可组装成一款重装腰包。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减轻背包的整体重量,更可以充分利用背包的其他部件(携带时舒适、牢固),在背包设计模块化盛行的今天,其目的很容易实现。二、包体上的十八般兵器背包在整体上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包体了,它也是体现细节功能的最主要舞台。下面就简单谈谈我们比较常见的三个设计。1、从包体的上部来看,目前比较普及的就是头窝设计了。这种设计一般出现在大容量的背包上,它的原理就是在人体头部相对于背包的位置上,利用材料的立体结构形成一个凹陷的空间,以便在使用时头部活动更加方便自如。我自己用过的背包中头窝一般来说分为两种,A依靠对包内收缩带的调节形成头窝结构(如OSPREY)。B利用特殊的材料来制作成凹陷结构(如CERROTOREE)。头窝的作用体现在:登山时,由于地形坡度的原因,背包会经常处于前倾状态。尤其是大角度向上攀登时,大容量背包由于体积和长度的问题,很容易对使用者的头部活动造成障碍。因此,头窝的设计就显得非常实用了。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方便的头窝在很大程度上与使用者在打包时对相应位置的处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关键是尽量在此位置放置柔软的东西以方便头窝的形成。合理安排包顶的装备,好好解放你头部的空间。2、相信不少朋友当初刚参加户外活动时最头疼的就是打包了。看着一包的装备怎么收拾也不是,包装的歪七扭八,不是上面鼓个大包,就是下面空个大坑。早期的我接触的大多数背包都是采用上下纵向收缩的方式。在装载不规则外型或装少物品时,打包时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而目前背包产品中广泛采用的束衣结构收缩方式很好的解决了这类问题。这种设计主要是在打包前充分放松包体,在填充满物品后全方位收紧拉带,对包内物品施以压力,以达对物品固定紧缩的效果。这种设计在背包装载物品多或少的情况下都可以让你把包整理的整齐划一。不仅外观漂亮整洁,而且活动中也不会产生包内物品晃动的现象。3、在使用背包时另外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就是去放置物品了。当你在野外活动中想找件物品时,要么你有好的耐心,打开背包一样样的翻找;要么你有好的记性,对包中的物品位置了如指掌。不过遗憾的是,这两种办法最终还是需要花点时间打开背包来寻找。但是,也许就是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已经把你浇成了落汤鸡;也许一股突降的寒流已经让你喷嚏留涕了。。。。。。随着户外产品的人性设计,即时取放设计已经让我们对这些问题迎刃而解。我们就以即时取放系统(INSTANTACCESSSYSTEM)的典型代表花岗岩背包来给大家说明。花岗岩大多数款背包包体上都具有一个很典型的外观,即双向双拉链的前脸,它的内部是由两个侧翼和几根固定带所组成。当使用者取放物品时,只需将前脸打开,松开包内的固定带。就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物品。而不必把其他物品也折腾出来。这样一来,使用者在装包时对物品的处理就会简单许多。只用将物品分类整理好就可以,而不用事先就要考虑自己好装备使用顺序,发愁什么该放上面,什么该放下面。让你轻松自如的来处理各类繁杂的装备用品。4、背包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各种装备的移动载体。因此,对于一些外型特殊的物品就要有针对性的运输方法。而背包宽阔的包体就为这类特殊物品的携行提供了方便的平台,我们通常在包体上看到的各类扣袋和兜网就是这种携行设计的典型代表。根据位置的不同,这些携行设计大致可分为:包顶,包身,和睡袋仓等几个位置。其中如包身和睡袋仓外部可以捆扎各类大型装备(防潮垫、帐篷等)和技术器材(冰镐、绳子等)。对于那些技术型背包来说,有的还特别安排有携带冰抓和头盔的附件设计(如DANADESIGNE的BOMB和CERROTOREE的PORTERICE35)。而包体两侧兜网的功能相对来说就比较多用化了。一般说来,兜网可以用来装载诸如水瓶或一些杂物。这里跟大家谈两个比较有趣的细节:一是双开口兜网,既是在兜网正上方和靠近使用者一侧各有1个开口(如OSPREYAETHER),这样不仅增加物品储存数量,而且使用者在运动时不用卸包就可以十分方便的回手来取放兜网中的物品。二是采用的弹性兜布材料,这种材料避免了以往背包满载状态时,减少兜网储存空间的尴尬。即便在背包容量满载时,依旧让你方便地携带如保温壶类的大型物品。比如像GraniteGearTALUS两侧兜布就使用的是弹性材料,它采用了DURASTRECH/VAPEXLAMINATE材料,具有柔软、弹力、不起球,抗磨损和抗划伤的特性。三、见缝插针在背负背负系统就面积来说是背包整体中可以发挥其他附属功能最小的地方。由于背负系统在背包整体中与使用者应用的重要地位,所以基本上不会在它上面安排大型装备的携行功能。一般只在背负系统中的腰带和肩带位置上面安排各扣带零件来扩展其他用途。如腰带上最常见的几项扩展用途:1、背包腰带上可储存手机和相机类小型物品的口袋;2、背包腰带上用于携带技术器材的绳带(一般外覆耐磨材料);如肩带上最常见的几项扩展用途:1、可以当做口哨使用的双重用途胸口2、肩带上用来固定水袋水管的卡口;个人感觉这是考察一个背包细节细致的最好体现。由于水管在户外活动中会随肩带不停运动,如果卡扣是固定式的,很容易造成水管脱出。因此细心的厂家会将这点做成活扣(在成本及做工上与固定式有相当的差别),以便在不影响水管使用的前提下,始终保持其固定位置。3、长距离徒步中,肩带上用以减缓疲劳的碗带4、两条肩带上用来挂带各类物品的环扣以上就是我简单整理的一些关于背包在使用时的功能设计。其实,背包上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了解开发的功能。上面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对于装备来说,想要更好的使用它们,就需要我们在更多的环境、更多的活动中去了解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它们的用途。根据几年来的观察和对身边山友的了解。在普通形式的户外活动中,没有烂装备,只有懒的使用者。要想发挥好手中的装备功能,那你就去好好的用它,去了解它。这样,才能让你的装备体现他们应有的价值。

(十九)户外登山鞋的分类户外鞋是以其不同适应性来分类的,不同系列适合不同的运动和地形,比较常见的户外鞋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系列:A。登山系列:登山系列又可分为高山靴和低山靴。高山靴亦可称重型登山靴,这款靴子为登雪山而设计,靴底通常采用超强耐磨的Vibram橡胶做大底,内衬碳素板,具有很强地抗冲击力,可装冰爪,靴帮设计很高,一般在20cm以上,靴面采用硬塑树脂或加厚牛皮、羊皮缝制,内衬保暖鞋套,适应复杂恶劣的积雪、坚冰、岩石混合地形,可以有效保护你的双脚。低山靴亦可称重型攀登鞋,这类鞋使用目标是海拔米以下的山峰,特别适合攀爬冰壁或冰雪混合的岩壁,大底用耐磨Vibram橡胶,中大底间衬有玻璃钢纤维板,鞋底很硬,抗冲击力很强,攀登时有足够的支撑力,鞋面用加厚的(3。0mm以上)整张牛皮或羊皮缝制,为了增强防水透湿效果,常用GoreTex或SympaTex作衬里,中间夹保温层。鞋帮高通常15cm―20cm,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可有效地保护双脚减少伤害,部分款式设有冰爪结构,没有固定结构的可用**式冰爪。比重型登山靴轻,卸下冰爪行走比重型登山靴要舒适。B。穿越系列:穿越系列亦可称为远足系列,设计目标为低山、峡谷、荒漠、戈壁等较为复杂的地形,适应中长距离负重行走。这类鞋结构特点也属于高帮鞋,鞋帮高度通常在15cm以上,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踝骨减少伤害。大底选用Vibram耐磨橡胶,专业品牌在大底和中底间还设计尼龙板支撑,以增强鞋底的硬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鞋底变形,并增强抗冲击力。鞋面常选用中等厚度的头层牛皮、羊皮或皮革混合鞋面,革面部分选用杜帮超强耐磨Cordura面料,相比登山系列要轻的多,柔韧性较好。为了解决防水问题,大部分款式选用GoreTex材料作衬里,也有的用油皮防水,这类鞋可以在踝骨以下水面或雨中行走。C。徒步系列:徒步系列亦可称轻型登山鞋,是户外运动中比较常用的品种。设计目标为中短距离负重较轻的徒步,适用于较为平缓的山地、丛林和一般郊游或野营活动。这类鞋的设计特点鞋帮13cm以下,有保护脚踝的结构。大底采用耐磨橡胶,中底用微孔发泡及双层加密橡胶,高档品牌的鞋底设计有塑板夹层,有较好的抗冲击力和减震作用,鞋帮有全皮、革面或皮革混合材料。部分款式有GoreTex衬里,也有的款式不作防水处理。中帮鞋的优势在于质轻、柔软、舒适、透气性好。在地形不复杂的环境里行走,中帮鞋应优于高帮鞋。

D。运动系列:

户外鞋的运动系列通常又被称为矮帮鞋,其设计目标为日常穿着和不负重的运动。耐磨橡胶大底使你永远不用担心鞋底的磨损会影响使用,富有弹性的中底既可减轻地面对脚的冲击,又可缓解体重对脚的压力,高档的矮帮鞋通常也会有龙骨设计,不仅可有效地防止鞋底变形,亦可增强鞋支撑力。紧缩的鞋面设计使你感觉鞋就象长在脚上一样。这类鞋常用配皮鞋面或尼龙网面,因而质地更轻,一双鞋常不足g,且有很好的柔韧性,目前在一些欧美国家,这个系列是最常用、最畅销的一个品种。

E。溯溪系列:

溯溪系列亦可称为户外凉鞋,常采用网面或带编结构设计鞋帮,大底采用耐磨橡胶,有柔软的塑胶内底,鞋底鞋帮都选用不吸水材料。适应于炎热季节溯溪和多水的环境,由于选用不吸水材料,离开多水环境很快可以干燥,从而保持行走中的舒适。野外各种严酷的环境对爬山鞋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使爬山鞋更加细化,出现了更多的种类。防水性是现代爬山鞋的首要功能。很多专业背包族选择购买爬山鞋也正是看中了爬山鞋的这一功能h(十九)户外登山鞋的分类户外鞋是以其不同适应性来分类的,不同系列适合不同的运动和地形,比较常见的户外鞋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系列:

A。登山系列:

登山系列又可分为高山靴和低山靴。高山靴亦可称重型登山靴,这款靴子为登雪山而设计,靴底通常采用超强耐磨的Vibram橡胶做大底,内衬碳素板,具有很强地抗冲击力,可装冰爪,靴帮设计很高,一般在20cm以上,靴面采用硬塑树脂或加厚牛皮、羊皮缝制,内衬保暖鞋套,适应复杂恶劣的积雪、坚冰、岩石混合地形,可以有效保护你的双脚。低山靴亦可称重型攀登鞋,这类鞋使用目标是海拔米以下的山峰,特别适合攀爬冰壁或冰雪混合的岩壁,大底用耐磨Vibram橡胶,中大底间衬有玻璃钢纤维板,鞋底很硬,抗冲击力很强,攀登时有足够的支撑力,鞋面用加厚的(3。0mm以上)整张牛皮或羊皮缝制,为了增强防水透湿效果,常用GoreTex或SympaTex作衬里,中间夹保温层。鞋帮高通常15cm―20cm,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可有效地保护双脚减少伤害,部分款式设有冰爪结构,没有固定结构的可用**式冰爪。比重型登山靴轻,卸下冰爪行走比重型登山靴要舒适。

B。穿越系列:

穿越系列亦可称为远足系列,设计目标为低山、峡谷、荒漠、戈壁等较为复杂的地形,适应中长距离负重行走。这类鞋结构特点也属于高帮鞋,鞋帮高度通常在15cm以上,具有较强的支撑力,可以有效地保护踝骨减少伤害。大底选用Vibram耐磨橡胶,专业品牌在大底和中底间还设计尼龙板支撑,以增强鞋底的硬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鞋底变形,并增强抗冲击力。鞋面常选用中等厚度的头层牛皮、羊皮或皮革混合鞋面,革面部分选用杜帮超强耐磨Cordura面料,相比登山系列要轻的多,柔韧性较好。为了解决防水问题,大部分款式选用GoreTex材料作衬里,也有的用油皮防水,这类鞋可以在踝骨以下水面或雨中行走。

C。徒步系列:

徒步系列亦可称轻型登山鞋,是户外运动中比较常用的品种。设计目标为中短距离负重较轻的徒步,适用于较为平缓的山地、丛林和一般郊游或野营活动。这类鞋的设计特点鞋帮13cm以下,有保护脚踝的结构。大底采用耐磨橡胶,中底用微孔发泡及双层加密橡胶,高档品牌的鞋底设计有塑板夹层,有较好的抗冲击力和减震作用,鞋帮有全皮、革面或皮革混合材料。部分款式有GoreTex衬里,也有的款式不作防水处理。中帮鞋的优势在于质轻、柔软、舒适、透气性好。在地形不复杂的环境里行走,中帮鞋应优于高帮鞋。

D。运动系列:

户外鞋的运动系列通常又被称为矮帮鞋,其设计目标为日常穿着和不负重的运动。耐磨橡胶大底使你永远不用担心鞋底的磨损会影响使用,富有弹性的中底既可减轻地面对脚的冲击,又可缓解体重对脚的压力,高档的矮帮鞋通常也会有龙骨设计,不仅可有效地防止鞋底变形,亦可增强鞋支撑力。紧缩的鞋面设计使你感觉鞋就象长在脚上一样。这类鞋常用配皮鞋面或尼龙网面,因而质地更轻,一双鞋常不足g,且有很好的柔韧性,目前在一些欧美国家,这个系列是最常用、最畅销的一个品种。

E。溯溪系列:

溯溪系列亦可称为户外凉鞋,常采用网面或带编结构设计鞋帮,大底采用耐磨橡胶,有柔软的塑胶内底,鞋底鞋帮都选用不吸水材料。适应于炎热季节溯溪和多水的环境,由于选用不吸水材料,离开多水环境很快可以干燥,从而保持行走中的舒适。野外各种严酷的环境对爬山鞋提出了许多特殊的要求,不同的运动项目也使爬山鞋更加细化,出现了更多的种类。防水性是现代爬山鞋的首要功能。很多专业背包族选择购买爬山鞋也正是看中了爬山鞋的这一功能。

(二十)野外露营

帐篷露营是野外旅行、登山探险等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也是值得积极提倡的宿营方式。它的特点:首先是最贴近自然,没有什么方式比睡帐篷更加贴近大自然了,想想你身下就是大地而不是什么席梦思、钢丝床及水泥地,打开帐门就是自然界的一切,没有任何混凝土建筑遮挡你的视线,这才是真正的回归自然;其二、它是随遇而安的家,只要脚下有三平方米的平地,就可以扎下一顶足够二人而居的“家”,而一顶最轻的帐篷仅1公斤左右,只要有它在身旁,就有了遮阳、避风避雨的屋了,还可以帮躲避风雪、寒流等,它是我们野外旅行的亲密伴侣,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安心的旅行;其三是经济的宿营方式,在外旅行,最节省住宿费用的就是住宿帐篷,可以算一下:一顶好的帐篷应当在元左右一顶(可住3人),爱惜的使用至少可用50次(晚)以上,那么一次的人均成本仅为3元左右,3元一晚的房费了不是很便宜吗,因而住宿帐篷既划算又卫生。

  露营营地的选择

  宿营营地的选择及其建设是关系到全部人员休息的大问题,在营地的选择很讲究,以下是注意事项:   近水:露营休息离不开水,近是选择营地的第一要素。因此,在选择营地时应选择靠近溪流、湖潭、河流边,以便取水。但也不能将营地扎在河滩上,有些河流上游有发电厂,在蓄水期间河滩宽、水流小,一旦放水时将涨满河滩,包括一些溪流,平时小,一旦下暴雨,都有可能发大水或山洪暴发,一定要注意防范这种问题,尤其在雨季及山洪多发区。   背风:在野外扎营,不能不考虑背风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山谷、河滩上,应要选择一处背风的地方扎营。还有注意帐篷门的朝向不要迎着风。背风同时也是考虑用火安全与方便。   远崖:扎营时不能将营地扎在悬崖下面,这样很危险,一旦山上刮大风时,有可能将石头等物刮下,造成伤亡事故。   近村:营地靠近村庄有什么急事可以向村民求救,在没有柴禾、蔬菜、粮食等情况时就更为重要。近村的同时也是近路,即接近道路,方便队伍的行动和转移。   背阴:如果是一个需要居住两天以上的营地,在好天气情况下应当选择一处背阴的地方扎营,如在大树下面及山的北面,最好是朝照太阳,而不是夕照太阳。这样,如果在白天休息,帐篷里就不会太闷热。   防雷:在雨季或多雷电区,营地绝不能扎在高地上、高树下或比较孤立的平地上。那样很容易招至雷击。

  建设营地

  营地选择好后即要建设营地。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野外露营地,整个营地的建设就尤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骤:

  平整场地:将已经选择好的帐篷区打扫干净,清除石块,矮灌木等各种不平整、带刺、带尖物的任何东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如果是一块坡地,只有坡度不要大于10度一般都是可以作为露营地。

  场地分区:一个齐备的营地应分帐篷宿营区,用火区,就餐区,娱乐区,用水区(盥洗),卫生区等区域。第一个先落实宿营地。用火区应在下风处,距离帐篷区应在10~15米以上,以防火星烧破帐篷。就餐区应就近用火区,以便烧饭做菜及就餐。活动及娱乐区应就餐区的下风处,以防活动的灰尘污染餐具等物,并距离帐篷区应在15~20米,以减少对早睡同伴的影响。卫生区应在宿营区的下风处,与就餐区、活动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用水区应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别上下两段,上段为食用饮水区,下段为生活用水区。

  建设帐篷露营区:如有数顶帐篷组成的帐篷营地区,在布置帐篷时,应注意:第一,所有帐篷应是一个朝向,即帐篷门都向一个方向开、并排布置。二,帐篷之间应保持不少于1米的间距,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不系帐篷的抗风绳,以免绊倒人。三,必要时应设警戒线(沟),在山野露宿有可能会遇到威胁性的动物或者坏人的攻击,当然,这种可能性很小。可以在帐篷区外用石灰、焦油等刺激性物质围帐篷区画一道圈,这样可以防蛇等爬行动物的侵入。或者用电子报警系统等办法。

建设用火就餐区: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块儿或是相近的地方,这个区域要与帐篷区有一定的距离,以防火星烧着帐篷。烧饭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拾来的柴禾应当堆放在区外或上风处。就餐区最好有一块大家围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块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餐椅”同样用石块最好,或者席地而坐,由于地气对人体有害,故可以用各自的睡垫或气枕头代用一下,不要怕麻烦,至少要用雨衣或塑料布。多数就餐时间已经是天黑的时候了,应当考虑照明的位置,不论是用汽灯还是其他方式照明,灯具应当放在可以照射较大范围的位置,如将灯具吊在树上、放在石台上或者做一个灯架将其吊起来。   建设取水用水区: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处,盥洗用水与食用水应分开,如是流水,食用水应在上游处,盥洗生活用水在下游处。如是湖水即同样要分开地方,两种用水处应当距离10米以上。这种划分是出于卫生的需要。另外,取水要经过的河滩地带乱石灌木等物较多,没有小路可寻,故应当在白天的时候注意清理一下,不然晚上取水时就不方便了。   建设卫生区:卫生区即是队员们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专门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处即可。如果队员人数多或者住宿天数在两天以上,即应当挖建茅坑,临时厕所应建在树木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围帘了。更要注意不能建在行人常经过的地方。如果附近的溪流多,可以将厕所建在溪流上,在小溪上塔两根大木头,要建平稳并有安全感,大家即可在上面大小便,并将大小便直接排入溪流中,不用耽心会污染河流,小量的粪便会被河流中的生物分解或被自然净化。如果已建了卫生区,大家的大小便就应该在修建的卫生区里进行,而不应满山排泄,而大煞风景。

  建设娱乐区:娱乐区可以在就餐区,待就餐以后打扫出来即可,如果场地大,也可以单独划出一块地,只要场地平整即可,同时场地里绊脚、碰头(矮树)的东西要少,因而要进行一般性的清理,在玩一些游戏时应在一个划定的圈子里拉上保护绳,以免不注意发生意外事故。

野外气象小知识:

在户外旅行应当知道些气象的基本知识,其实以前也讲过些有关内容。一旦到了户外,就只有听天由命,我们只能认识自然,而不能左右自然。旅行中除了遇到雷雨、大风雪等情况应当停止、休息外,其他情况均可以继续行动。而在野外露营就需用多考虑一些气象问题:   防雨:防雨是露营气象考虑的重要问题,如果判断当晚有可能下雨,应当对营地及帐篷进行必要的防雨处理,除选择好营地外,需要挖泄洪沟,加固帐篷并增强防雨性能,如可以在帐篷外加盖防雨塑料布、雨衣等,将各种旅行用品放置在帐篷中等。防雨应在扎营前观察天气变化情况,经常外出旅行多观察多积累经验就会掌握是个大慨。 

 防风:风向对应扎营比较重要,关系到帐篷门、炉灶口开向及营地各区域的整体布置问题。这须要了解一些地形气候知识,在大湖泊边扎营,其风向是早晚相反变化,白天,地面温度上升快,风向是向陆地刮;夜晚,地面温度下降快,风向向湖区刮。故应当将帐篷门背风开,而炉灶口应向风开。在炎热干燥的山区同样有相似的情况,白天,由于山谷(谷地)气温上升慢于山坡(山顶),呈上升气流,即谷地向上刮风,而夜晚则呈下降气流,风向谷地刮。故在山谷中扎营时应当事前考虑这种情况。研究风向及风力,对应户外运动比较重要,有条件的可以带上一个风向风力表,或根据下表查知风力,在记日记时不妨记录一天最大的风速。 

气温:气温对应户外旅行同样重要,我们应当学会气温管理,即掌握在什么季节、什么地区的气温变化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的装备、服装配置。学会对气温及变化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直觉判断,这就要经常携带一个气温表,经常性的对照观察、体验。一日之中,一般在下午2点为当日最高气温,为其峰值;而夜里2点~3点是最低点。这一日之间的温差叫日较差,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地形、季节、天气状况等因素相关,一般说来,低纬度比高纬度地区、内陆比沿海地区、晴天比阴天、盆地比平原、荒漠比林地的日较差大。在森林中,由于森林的储存功能,日较差小,林中要比无林地气温低0。7~2。3℃,夏季低8~10℃,冬季低4~5℃,同时森林中的湿度也较大,故在森林中露营应当注意这一问题。 

 住宿溶洞

  在南方大部分地区的野外,常可见到各种形式的山洞,旱洞、水洞、穿山洞、复合洞等,住宿溶洞是野外旅行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我们的祖先就是从住宿溶洞开始了新的地面生活。可见住宿溶洞是安全、方便、温暖、避风避雨的好地方。住宿溶洞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通风:首先要察明该洞是否是通风的溶洞,而不是一个死洞。保持空气的流通很重要的,可以点一支香烟察该洞是否通风,只要烟向洞中或洞外单向的飘动即说明此洞是通风的。   浅住:洞多是比较深的,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最好将营地安排在距离洞口较近的地方,以方便撤营及转移。

  水情:在确定一个溶洞可否住宿时,应先弄清此洞的水情,多数的溶洞都有流动的地下水在活动,有个别的地下水水情复杂,尤其在雨季就更应当注意,选择的住宿地应当干燥,上无滴水。

  其他在溶洞住宿应当注意:不少的溶洞多有蝙蝠、燕子等动物栖息,因而入洞住宿最好少惊动它们,或者换一个洞。如果对洞穴探险没有经验应当在洞中少活动,单人活动应当禁止;在洞中住宿可以不用支搭帐篷,只需铺上各种睡具即可,如果有蚊虫可以烧烟驱赶。   

露天宿营:

露宿是对我们野外生活的一种锻炼和考验,同时也是一种难得地生活体验。在没有雨水、大风、风雪及霜的天气,完全可以试试在露天下露宿的方式,不用支搭帐篷等任何遮挡物。露宿可以选择一块大树下,铺上塑料布、防潮垫,再放上睡袋,睡袋上可以再罩上一块塑料布,或者在睡具的上方简单的挂一张防雨布,露宿主要的问题就是防露水及蚊虫的侵袭,可以在睡袋的头套处罩一层纱网,以防蚊虫,或连夜的烧烟火,燃烟可以防止霜降,减少露水,在一些农村可以看到农民这样做为减少霜降。当然,雨季、冬天就不要露宿。另外,注意不要在水边、草木密集的地方露宿,那些地方蚊虫多,也不安全,同时,在露天露宿一般气温比帐篷里低5度左右,故要多加衣物,以防着凉。

  另一种露宿的方式就是用吊床,吊床的优点是不会被地上的动物袭扰(如蛇等爬行动物),并在一些潮湿的地带很适合,用吊床要在睡袋下垫防潮垫,并在吊床上方挂一张防雨布。有一种吊床式帐篷即有防雨蓬,同时还有防蚊虫的纱帐,很适合丛林宿营。

  雪屋:在大雪纷飞的雪天,如果雪地的雪比较厚实,就可以用雪做一个简单的雪屋,这在东北地区的农村,猎人们就熟悉这种办法。建盖雪屋必须要有比较压实的雪,再用铁铲等物切割建盖,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过多的研究特殊条件下的露营方法。 

 野外作息:合理的户外作息安排是保障身体良好状态的重要途径,常常会由于激动、兴奋等原因,大家在篝火旁一聊就没完,或者进行一些娱乐活动,从而影响正常的休息。这要特别注意,因为大家活动了一天,身心都比较疲劳。这时队长应当规定统一的作息时间,如不超过夜间12点休息,早上不超过7~8点起床,尤其要强调要统一,不能因个别人而影响整体

(二十一)户外出行经验1,出行必带拖鞋,提着登山鞋上车。充分的放松双脚,恢复脚力。注意的是别忘洗脚。2,水袋的水比水壶的水更耐喝。驴行徐徐一小口,既润喉又不会脱水口渴,也不误行走。3,永远多备一双干袜子,潮湿的袜子很容易把脚磨出水泡。4,装备重量不超体重的三分之一。5,饭前20分钟是身体补水最佳时间。6,你在家中不爱吃的食物在山中一样不爱吃。只带喜欢吃的。7,靠着背包45度休息比解下背包休息更省力,后者要再费一次腰肌力。8,人的热量从食品中来,肉品比面品有更多的热量和能量。冬天吃好再睡。9,驴行中隙决不用凉水冲头。(危险!)10,备块大蒜作用多。11,行进中不拼力上窜和下跳。调好呼吸,匀速行进。12,汗湿背时别解包站风口,背部着凉最易感冒。13,温开水和睡眠是治感冒的最佳良方。14,凉水冲脚也比汗脚睡觉更暖和。15,包侧装水比胸前挂水更省力。16,除了主副餐行动餐,永远备有应急干粮。不到断粮力尽绝不动用。17,真诚友善对待你的队友也是对自己安全的负责。18,领队不是万能的,但尊重领队有时也是对其他队友的尊重。领队队友和你一样,仅是一个户外爱好者,他们不欠你什么。19,个人情绪和过多的抱怨很多时候得到的是鄙视。20,你崩溃的时候只用对自己说-----山不会长,而我脚步是无限的。21,MM只要不吝啬自己的笑容和赞美话,你的求助都会得到热情回应。22,面对危险时首先是冷静,惊慌和恐惧对你毫无用处。

(二十二)优秀驴子所具备的十大素质团队你不是来旅游的,你和你的同伴是一个团队。你需要他们的协作与帮助,而你也付出你的。平等

AA不仅仅是费用均摊,一切工作,烦琐的事情和体力劳动,风险。都是均摊的。你没可能袖手旁观。环保

保护一切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带走你的垃圾,也请尽可能带走别人留下的垃圾。请不要在户外使用任何化学清洁用品。信赖与服从

你必须信赖你的同伴和你的领队。团队的秩序依靠所有人来维系,这一切活动安全的基本准则。如果你质疑你的团队或者领队,请选择离开体谅

体谅你的同伴,在你快乐的同时,不要影响他人的生活。在寂静的夜里喧闹的人群,请远离在帐篷中休息的同伴。忠诚

永远保持对你同伴的忠诚,无论饥恶,疾病,痛苦,寒冷。不要轻易放弃你的同伴。   进取

知识和技能是你生存的依靠,永远不断的学习。进取。   宽容

宽容是与博爱为维系团队间纽带的润滑剂热心

他要关心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他们的职业,地位,关心他们的生存,用自己的技能去帮助他们 适度户外是一种生活,也同样是一种爱好。但不要忘记你的家庭和朋友。一切要适度

(二十三)户外驴圈中的三不借

一、“水不借”

户外活动水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何种地步,电影里小说里常常有所阐述:那口渴的表情,那干裂的嘴唇,那传递着谁也舍不得喝的一水壶,那危急时刻像甘露般珍贵的一口水……因为重要,因此一般情况下,每一位老驴都会根据路程来控制自己水壶的水量,永远不让自己的水壶断水。而菜驴就缺少经验了,有的竟然敢不带水壶就上路,有的上路没喘气多久就猛灌水,有的干脆自己的喝完了就向别人讨水喝:“大哥~水借我喝一口……”驴圈里“水不借”的规矩你懂吗?不卫生是一方面,你的口水我可不想品尝;自救更是重要的一方面,深山老林里买矿泉水还?到哪买去!你一借就难还了知道吗!带矿泉水的水壶上路不行:一是太薄了,乱枝碎石很容易就划破了它;二是经不起开水烫,到营地时要补给开水就不行了,一烫就瘪。所以,每一位驴友出行时,务必要带上自己的专业水壶(硬塑料水壶、铝制水壶),还要非常注意自控好水壶内的水量,绝对不能缺水哦!二、“光不借”

户外活动的光源包括这样几种:手电、头灯、蜡烛、火柴、化学热力带和罐装点热器等,这些都是消耗品,可想而知一般情况下是不借的,公用装备除外。而菜驴就缺少经验了,白天觉得手电多余,夜晚一来事就向别人借:“大哥,我急死了急死了,手电快借我用一下……”

驴圈里“光不借”的规矩你懂吗?这种借能还吗?我电池只带那么一节,耗完了电怎么办?野外黑灯瞎火的,到哪买电?“买不到电就充电嘛。”去你的大头鬼吧,插到你的鼻孔里去充电哦!

所以,每一位驴友出行时,务必要带上自己的专业光源(手电、头灯、电池),而且开关要牢靠,以防放在包中被无意打开。所有的光源,都要注意防潮,放在防水袋中是非常明智的!三、“睡袋不借”

过去开玩笑不是说嘛:除了老婆不外借其它随便,现在我郑重加一条:睡袋不外借。大家可以想想,暴走一天了,常常没有水擦一擦身子、洗一洗脚,就得钻进睡袋里挺尸了,自己的汗臭体臭脚臭就算了,别人的那还了得?而菜驴就缺少经验了,觉得买个睡袋划不来,就向别人借:“大哥,我是**,明天我去野营,睡袋借我用一下……”

驴圈里“睡袋不借”的规矩你懂吗?这种借能还我本来面目吗?还给我时多了臭气不好,熏得我老做恶梦!多了香气也不好呀,熏得我老做邪梦!再说了,谁知道你那臭体香体的有什么传染病、皮肤病、艾艾病,那的确是非常不卫生的。

所以,每一位驴友出行时,务必要带上自己的睡袋,哪怕带上最薄的最便宜的那种双面绒睡袋也行,这样把别人的被褥、大衣压在上面,别人也就不生闷气了。大家都知道“三不借”就好办了各个圈子都有各个圈子的规矩,驴圈里的“三不借”规矩你知道了吗?这三不借就是:水不借、光不借、睡袋不借。有老驴脸皮薄,当朋友开口向他借水、借光、借睡袋时,总不好意思推脱,特别是漂亮MM开口时更难以拒绝了,其实心里十二分不愿意呢。有菜驴经验浅,当开口向朋友借水、借光、借睡袋时嘻皮笑脸的,就像向人借一张纸似的轻飘飘样。现在好了,你也知道了,他也明白了,大家都晓得“三不借”就好办了:各个圈子都有各个圈子的规矩,驴圈里的“三不借”是规矩哦!知道了规矩就要守规矩了,不要犯规哦!当然,紧急情况下例外。

(二十四)户外自助50技之一技巧1: 如何挑选   把你所有计划要带的东西收集起来,把它们放在一个房间里,然后想象它们都装在你的包里。哇,这时可以执行第一条:凡是不知道该不该带的东西都别带。这样你的包会变得更紧凑。技巧2: 如何装包   轻的装备放在下面,重的放在上面。因为任何人在走路时都会向前微倾,这样就把重量集中在你的臀部而不是你的肩膀上。在底部可以放你的睡袋(睡袋有睡袋套,也可以用塑料把它包起来,这样万一你掉在水里或你的独木舟进水就可以防止被浸湿)。然后是当天你不用的衣服:内衣和袜子,鸭绒衣等。接着是你的睡垫,应该放在里面而不是绑在外面。然后是你的帐篷和防雨布。然后是野炊用品:炉子,油,壶子,杯子和匙子,滤水器和急救包。然后――在靠近顶端的地方――你的食品。恶劣天气的衣服放在最上面。最后拉紧口袋绳子。技巧3: 让包又薄又高   而不是又矮又厚。这就是那些背包带的用处――扎紧它们,用膝盖来压紧它们(当然不要弄坏了里面的东西)装包技巧4: 避免悬摆的物件   当你走路,这些东西的摆动会耗费你的体力。那哪些附在你腰带和肩带上的可爱的小包呢?其实它们是沉重的累赘。当你需要防晒霜和胶卷时,花不了你多少时间把它们从你的背包上层口袋中取出来。唯一的例外是辣椒水喷洒剂。它应该在你触手可得的地方。技巧5: 把你所有的食品都放在防水包里   当你在晚上把你的补剂藏在远离动物的地方时,你用不着到处乱找这些零碎的东西。至于午饭和小吃,分别用塑料包好放在食品袋里,这样在休息时可以轻易拿出来。技巧6: 把你的水壶放在包里   不要吊在屁股上,会被太阳晒热的。技巧7: 防虫剂   喷洒一些在你的劲后和你身上一些暴露的地方。在蚊虫肆虐的季节,还可以喷一些在你的袜子上和裤子的根部上,因为这些小虫虫会从一些长得比较矮的植物上而不是从树上爬到你身上来。喷洒一些到你的手背上而不是手掌上,然后擦在脸上。听上去蛮怪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害虫远离你的眼睛。还要在你的帽檐的下边喷洒一些。技巧8: 放松点从但是要有节奏   开始时慢点,让自己的身体慢慢热起来,然后找出你自己的行走速度。技巧9: 早点抵达   不管你去哪,应该在中午时到,并在其它人陆续抵达前及时地找到露营地点。你有足够的时间来支撑帐篷,并在入睡前晒干睡袋。你可以小憩一会儿,随便走走,四处探探,或者手拿一杯茶,好好欣赏一下眼前宜人的风光。技巧10: 让大家在一起技巧11: 当你感到疲惫时,你同时也又饿又渴   所以在你休息时,你也要补充食品和水分(当然要开开心心)。不要在你的身体出现不适反应时才这样做。技巧12: 晚上不要喝茶   不管是不是含咖啡因,大多数茶会让你晚上爬起来撒尿。技巧14: 用有拉链的袋子装使用过的纸张   人有三急,最好把你的排泄物用旧纸张包起来,并装在有拉链的袋子里,然后在下一个垃圾处理地点(生火点或者简易茅坑)把它们倒出来,而不是就地掩埋。动物喜欢挖人类的粪便(啊,嗯,唔)并把纸张弄得到处都是。技巧15: 是不是真的要篝火   在野外最好不要生篝火。因为如果我们不生火,这些木材足够供养一些有机生物,而它们又是在生物链中一些更高级别生物的食品。点一堆火你得收集木材,生火,把自己熏得眼泪水直流,最后浑身一股烟味去睡觉。但是如果你又冷又湿,这就有必要生一堆火了。或者当有重要的事情要当晚讨论时,大家可以围火而坐。技巧16: 有GPS?你在哪?走了多远?你走了多快?路过了什么地方?何时天黑?类似的问题GPS比指南针有用。技巧17: 哪里买地图?   大的书店和专业的书店,还有可以在网上查找技巧18: 很多地图没有详细的细节。这时就要靠GPS了来确定你精确的位置了。而且以后还可以借给朋友用。技巧19: 检查数据   当你的GPS接受了一份地图,别忘记设置这份地图。技巧20: 隐性眼镜   旅行时戴眼镜得忍受眼镜框摩擦和雾气,所以最好戴隐性眼镜。技巧21: 你不需要的   牙膏(但是你需要牙刷和丝线。)   一块肥皂(一点洗洁精也可以)   一块毛巾(风干的就可以了)   折叠饭盒和镜子技巧22: 小吃和午饭   高能麦棒,牛肉干,奶酪,饼干,干果,乳酪,馒头,果酱,花生油,糖果条。不要沙丁鱼和罐头。他们容易把东西弄脏。蜂蜜也不用带。技巧23: 正餐   速泡汤和面条,还有一些干化的食品。都是一些袋装的和不用再烹饪的食品。倒水时注意,要倒比说明上的水多,因为这些东西很耗水。这些食品的成分中都有蔬菜,而且容易带,还可以长时间不会变坏。记住:双份装的干化食品只能解决一个人的饥饿问题。技巧24: 早饭吃豆类食品和米饭   把速溶黑豆片或黑斑豆片放入杯中,混上同等量的速溶米饭,用一个小的塑料瓶装一些沙拉和几块奶酪。最上面再放一些玉米片。这样就有一份非常可口的早饭了。它能提供你接下来几个小时里足够的热量。技巧25: 壶里只放水   我的壶只用来煮水,然后再倒到速溶汤,豆类品和米饭,热巧克力等里:这样可以减少油的消耗,而且喝完了也不用特别清洗。技巧26: 你所要用的餐具是杯子和匙子。   除非你象我一样喝些糊状的东西,否则你需要刀和叉、特弗笼的平底锅等很多东西。技巧27: 使用煤气炉技巧28: 回到老路上   如果你发现了一条你喜欢的小路,要不时回到老路上,否则很容易迷失。技巧29: 找一个好地方   因为在野外或者在海拔高的地方,你很难入睡,一个方法是多服一点安眠药片。技巧30: 戴御寒帽   即使不是秃子也戴。还有戴一双薄手套也有用。技巧31: 戴耳塞   野外的各种声音可难会令你难以入睡,可能还有别人的呼噜声,所以不妨戴耳塞。技巧32: 最佳的安营地点       a。平而干       b。离小溪或湖泊比较近。这样就比较容易取水。       c。必须大大高于水位线,以防水位半夜里上涨。d。在树林里。这样不但可以挡风,还有地方绑防雨罩,但不要选枯死了在树旁,以防倒下来砸到。       e。帐篷与帐篷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以防被别人的酣声吵到       f。附近有厕所的地方,既方便又卫生       g。远离灯光和噪音       h。和你喜欢的人在你喜欢的地方 :技巧33: 4人一组在七日中所需要的东西   1个炉子,6个炉架,2个壶,1块防雨布,1个滤水品,1个水袋,1份地质地形图,1把多用途工具,1个急救包,1本自然历史书,1本户外书,1个GPS,1个指南针,2要吊食品的绳子,1个挖简易茅坑的铲子。技巧34: 个人必备14样东西   1个口哨,1把瑞士军刀,打火机,头灯,食品,水,有边帽,防晒霜,太阳镜,小型急救包,手帕(用来擦拭物品和当包扎布用),恶劣天气的衣服,药品(千万别依赖别人),卫生纸。技巧35: 指南针如何?愿意的话带一个,但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技巧36: 雨伞   在细雨蒙蒙的时候,这个英国人的习惯还在有用的。你可以买那种小的,插在包上,这样可以让你的包避免打湿,而且还可以空出手来。(个人建议带雨衣而不是雨伞,本人使用的是一个加大的自行车雨披,带后摆的那种,雨天时可以遮住背包,非常使用)技巧37: 花尽可能多的钱在你的帐篷上   你付出多少,你就得到多少。记住一句著名的探险家讲的话:在山区里,最好的也不过刚刚好。 技巧38: 晚上把帐篷的门打开来   关上帐篷的门不但容易在帐篷里面结水,水珠还会结在睡袋上。所以在夏天带上可以挡住0度的睡袋。然后保持空气流通,当然要拉上纹帐。(尤其是在山区里)技巧39: 带上防雨布   我总是带一个7X9英寸大小的防雨布。每个索扣上绑上一根12英寸长的绳子{共四根},并用一根30英寸长的绳子绑在树当中当帐脊。技巧40: 如何穿着   明智的穿着1.柔软的尼龙T恤,感觉象棉的但更舒服;2.不会发出臭味的POLYPRO内衣3.中部有拉链的裤子4.底部有拉链,可以罩着你的鞋子的防水裤5.女士运动上装(女士所用)6.抓绒衣7.有绳子的帽子8.防水鞋技巧41: 笨拙的穿着1.牛仔服(湿了时很可怕)2.发出臭味的POLYPRO内衣3.任何紧身服4.袖口很紧的裤子――适合攀岩,但不适合徒步技巧42: 雨具   穿上一层厚厚的抓绒衣很有用。下雨时,我总是穿上丝绒杰克,如果是滂沱大雨,我就会穿上粗呢大衣,当然我会出汗,但是丝绒衣会吸干它们,我可以保持温暖。技巧43: Gore-Tex袜子   在你一般的袜子外面套上一双Gore-Tex的袜子,可以保证的你的脚步不进水技巧44: 处理,煮或者过滤   当你煮水时很多有害的生物都会被杀掉。所以在用前不用特别过滤,也不用让水开上五分钟。我个人使用过滤水而不是经过化学处理过的水,虽然化学处理过的水更好而且可以减掉过滤器的重量。技巧45: 用水袋去小溪里打水而不是用壶直接去打水。一个好的水袋很轻,可以装10-20升的水。技巧46: 如果你在野外不得不用水来清洗,请把水带到营地而不是把东西拿到水里去洗。同样你洗脸涮牙洗澡应该这样{这想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避免了污染整个水源。如果我们在岸上用,水再渗到地里去,经过自然过滤,再汇合到水里时就过滤得干净多了}当你找到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地点技巧47: 把它作为营地早上起来时把昨天的衣服和睡袋都摊开来,然后再出去,等你回来时就可以好好的睡一觉了,{当然要注意天气不会变坏}技巧48: 带小孩子这可是个大问题,除非你是一家人出行,否则没有任何人愿意帮你照顾小孩,而且危险性也太大了技巧49: 好好把一切都想一下想一下你花了多少时间在室内,在一个没有季节的办公室里,在电话旁,在电脑前。然后想一下你离开它们多久了。因此每天花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去享受一下你所努力获得的。舒服地呆在在一个风光无限的地方,然后按照一个著名的加拿大自然学家所讲的:静静地坐在自然世界里,忘了你在那里,你会看见,听到和感觉到一些让你惊奇和快乐的东西。这时你就知道你到家了。怎么感觉只有49个

(二十七)户外活动的生姜妙用治牙痛:当发生牙痛时,可取生姜一片,咬在痛处,能迅速缓解疼痛。如有必要,隔段时间换一块,效果会更好。防冻疮:容易发生冻疮的皮肤,可用生姜汁反复涂擦,增加抗寒能力,避免引发冻疮。治关节疼痛:口服适量生姜,或用生姜汁涂擦患处,均能改善关节活动能力,明显缓解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且无任何副作用。防晕车、船、飞机等:为避免乘车、乘船、乘飞机时,发生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在出发前口嚼生姜服下,再含一块水果糖。治伤风感冒:将生姜切丝,加入红糖煎汤、趁热服用后,盖上被子发汗,一般都能很快痊愈。治外伤出血:将生姜烧焦研末,对伤口消毒后,撒于患处,可迅速止血,减少疼痛。治胃寒痛:将生姜洗净切片,以醋浸泡一昼夜,用时取适量加红糖开水冲泡,当茶饮用。治烫伤:将生姜捣烂取汁,用药棉蘸取涂擦患处,有消炎除泡、促进结痂的用处。治中风休克:取生姜汁一杯,白矾5克,用时先开水冲化白矾,再兑入姜汁,然后灌服。

(二十八)旅行途中奶、盐、姜的作用

人们在外出旅行时,往往觉得身在外地,没必要讲究很多,其实不然,有时候往往一些不注意的细节就能影响整个旅程。适当的注意还是有必要的,根据经验写点小常识。收拾行囊的时候,不妨顺手将几盒牛奶、一小包盐、几块姜装进背包,这些不占地方的小物品,在旅途中可能会帮上大忙到了一个新环境,因为舟车劳累,人不免有些疲惫,胃口也很差,面对当地的美食,可能也无心享用,最好喝一杯牛奶,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能够迅速的被人体吸收,补充身体的能量,恢复体力,有充足的精力爬山涉水。另外牛奶可以稳胃、养胃,在品尝麻辣佳肴之前喝点牛奶,可以避免受到麻辣的刺激而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外出旅行,当地的水果是一定品尝的,因为没有洗涤剂,洗水果时不免有些不放心,这时,盐将派上用场了,清洗水果时如果加点盐,消毒的同时还能充分溶解水果表面的农药。如果在天热的时候,多数人喜欢光着脚穿凉鞋,走了一天的路,脚上自然是沾上了不少灰尘细菌,晚上用盐水泡泡脚,解乏杀菌一举两得。此外,盐水还能败火,如果因为上火牙龈出血,咽喉肿痛,用盐水漱漱口,也会让火气降下来很多人在旅途中知道用生姜开防止晕车,其实,生姜还是治疗烫伤的良药。如果不小心被烫伤,无论是热水还是火造成的,不管是水疱是否溃破,都可以将生姜汁敷在水疱上,几次就可以让水疱愈合。到了异地,感到水土不服时可以口含生姜,恶心反胃等不适也会很快缓解

(二十九)野外生存知识之一人体与水:人体的75%左右是由水组成的,身体缺水会直接影响到人体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肌肉系统的功能。而间接的影响更是涉及到人体功能的各个环节,通俗的讲,水的代谢可以调节体温、消除体内杂质与毒素,体内所含水分过低,肾功能会被破坏。

正常人每天的水分消耗为2-3升,呼吸蒸发的水分有1升,1-2升的水分会随尿液排泄而流失,而天气干燥炎热则会由于流汗增加1-2升的水分消耗。水分补充不足时人首先会感到疲倦,脉搏变快,反应迟钝,进而脱水症状出现,如口渴、呼吸急促、脸色苍白、虚弱无力、痉挛等。

在高原进行户外运动时,水分的摄入以每15分钟补充毫升为宜,流汗过多还应注意补充盐类和糖分以维持体液平衡,要记住体液减少并不会影响到流汗量,所以及时地补充水份是最好的选择。你可以控制运动量或选择阴凉的地方减少流汗,但不要限制饮水。野外水源的寻找和获得

野外活动中,水的需要必须首先考虑,行进中不要等水用光了再去找水。掌握这方面的常识加上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在野外就不会为水的问题所困扰。

水是往低外流,所以在山谷低地,一般较易找到水源。在干枯的河床而有绿色职务旺盛生长的地方挖掘,应该可以发现水源。在高山上寻找水源则应该沿着岩石裂缝去找。动物能为你寻找水源提供一些有用的制导。草食性的哺乳类动物像羚羊、鹿、牦牛等和谷食性的鸟类如雀、鸽类不会远离水源而生存,它们早晚都要饮水,应留意它们的踪迹。鸟类急于解渴时会径自低飞,饮足水后则会停在附近跳来跳去。水鸟不喝水也能保持长时间远距离飞行,所以看到水鸟并不意味着周围就有水。昆虫也是提示水源的好向导,有资料表明,蜜蜂不会把它们的家建在距离水源超过米的地方,而大多数昆虫会在离水源90米的范围内活动。

除了利用地表水源外,雨露收集也是获取水源的便捷方式。雨水收集很容易,可直接用容器接,如想短时间内多收集的话,就要尽量增大接收面积,铺开一块塑料布或帆布就行,注意将四角吊起或先挖一浅坑再铺,这样接收的雨水就不会随处流淌了。在丛林中时,可采用下面的方法手机沿树干流淌的雨水:在树干上挖一小孔,斜插入一小竹筒,在表面张力作用下,流经竹筒附近的雨水就会向竹筒汇聚并沿竹筒留下,在竹筒另一端下置一容器接着就行了。或者用绳索或长布条绕树干缠数周,留一小截堕下置于容器中,雨水就会沿绳索或布条流入容器。露水的收集在日夜温差大的地区通常都很有效。利用露天放置的金属体能很方便的凝聚露水,或利用表面光洁的石头×卵石最好),在地面挖一浅坑,铺上帆布或塑料布等不渗水的物质(宽大的植物叶子,尼龙衣料也可)再在上面排一层卵石,露水就会在石头上凝结,然后沿石而下聚集在石头上。

还有一个获得水资源的有效途经就是绿色植物。有些植物自身的结构就适合储存水份,像竹类中空的节间或香蕉树家族植物叶茎的基部都可能存有水。植物的蒸腾作用也能为你提供水分。用一个透明塑料袋套在枝叶浓密、生长旺盛的嫩枝条上,袋口朝上扎紧,则树木根须从地下若干米处吸取的水分就能源源不断地通过表面蒸发并冷凝在你的袋中供你享用。有些植物及其果实富含水分并可食用,如果你有一定的植物学知识并能辨别的话,也可通过他们来补充水分。

记住在野外获取的水,为保证清洁和卫生应进行沉淀和消毒,常用消毒方法一是煮沸,二是用药片消毒,一般携带的急救药中应备有此类药品。长时间缺水,一旦找到水源,千万不要豪饮。宿营地的选择

宿营地的选择有几个最重要的原则,一是安全、二是方便、三才是考虑舒适性。理想的宿营地应背风、向阳,而且附近有可利用的充足水源。不要选择山顶的开阔地,这里风很大,山谷低会聚集下沉的冷空气,潮气很重。山腰的平地是接纳雨水的好地方,但和潮湿,不宜选做营地。在山崖下宿营要防备落石和雪崩,如果不能保证安全,最好另择其地。营地安扎在距水源太近的地方,易受蚊虫和前来饮水的野兽骚扰。在河流或小溪边扎营,尽管选择高一点的地势,流水声或许对你的睡眠没什么影响,但会掩盖周围环境里的异常响动,而且突降的大雨顷刻间会让溪流或河水暴涨,对安全造成极大威胁。河流的上游如有水库电站,同样需要防备。因为上游水库开闸放水引起的河水上涨更是毫无征兆的。最后,察看一下周围有没有蜂窝,如果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宿营,还要注意营地不要选择在野生动物饮水的必经之路上。安营扎寨

选好了营地就可以安营扎寨了,扎营时厕所应安排在整个营地的下风处,向上依次是厨房、仓库、宿营帐篷,要学会统筹的安排时间,如厨房建好后,先支起炉灶,这样在大建其他帐篷的同时,就可以烧开水。当整个营地建好时,水已烧开,可以饮用并开始做饭了。宿营帐篷的搭建要注意,帐篷的入口要背风向阳,所有帐篷的朝向应一致。帐篷的周边或四角用地钉固定好,如有可能的话再用大石块压住。为防止下雨时帐篷泡在水里,聚在帐篷的四周挖一道排水沟。中暑的防治

高原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如在阳光下剧烈运动或在温热无风的山林中活动量较大,身体内产生的热量无法靠流汗散发出去的话,人就会中暑。中暑的症状为:头痛、脉搏快而有力,脸色燥红,体温升高,过后或许会很快失去意识甚至导致意外。

发现有人中暑,应尽快抬至阴凉通风处,抬高头肩部半躺下,脱掉外衣用水漫湿患者内衣,不停扇风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身体,患者清醒时应给他喝一些凉开水,体温正常后,将湿衣服换下。水疱的防治

长时间的徒步行走或登山很容易在脚上磨出水疱,所以出门时最好穿与脚磨合管;惯了的登山鞋。在水泡出现后可用消过毒的针穿上一根头发,针刺破水疱后用手轻按患处,使液体随着头发流出,用创可贴或干净的纱布包好。

(三十)野外生存知识之二

雪盲

冰雪地或水面会反射很强的太阳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将双眼直接暴露在这种环境里数小时,即可造成雪盲。雪盲会造成视力的短暂消失,其症状为:对光线敏感不停眨眼,眼中似有砂子,疼痛、眼睛发红、流泪。若发生雪盲,应以眼药水洗清眼睛,到黑暗处或以眼罩蒙住眼睛用冷毛巾冷镇,减少用眼,尽量休息。

记住不要热敷,高温会加剧疼痛。良好的环境能及时缓解雪盲的症状,但完全恢复通常需5-7天。冻伤处理

寒冷天气里,身体的组织的末梢(手、脚、耳、鼻等处)由于散热较快而血液循环又不畅,容易出现冻伤。

冻伤按其严重程度分为四度:

一度冻伤及皮肤表层,患处刺痛并渐感麻木,皮肤僵硬苍白或出现蓝色斑点,恢复温度后会有充血和水肿现象。二度冻伤达真皮层,患处红、肿、痛,数小时后会起水泡。三度冻伤深达皮下组织,患处皮肤呈青紫、紫红或蓝色,皮肤会逐步变黑、坏死。四度冻伤是最严重的冻伤,肌肤甚至骨都受到损害,皮肤呈紫黑或青灰色,随即组织坏死,可能导致截肢。

冻伤可伴随着失温现象,急救时应先处理后者。单纯的冻伤可按下述方法救治。可用体温温暖,但对三度以上的冻伤者施温者要注意时间不能长。一般为30-40度的温水漫泡患处或以温毛巾热敷,水温不能高,也不可用火烤使患处温暖,伤处受热过快会产生剧痛。当患处恢复血色和知觉后停止复,在伤处涂上冻伤药膏,然后用纱布或质地柔软的衣物轻裹患处。特别注意不可摩擦或按揉患处,也不要挑破水疱。有很多人以为用雪擦拭患处可以快速升温,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冻伤部位处理后不宜暴露于寒冷中,要注意保暖,更不要以解冻的脚走路。冻伤的预防

风雪天外出戴上手套、防寒帽,防寒帽最好是能护住耳朵的,否则应戴上耳朵罩;保持脚部的温暖干燥,袜子湿了及时更换;风大时停止活动,找个避风的地方休息;经常按摩揉搓易冻伤不为以促进血液循环;在高海拔地区,由于空气稀薄,组织缺氧和血液循环不畅更易导致冻伤,此时能吸氧补充则为最佳。失温是指人体内部产生的热量不足以弥补身体散失的热量,而导致的体温下降。在恶劣的天寒或风雨条件下历时太久,特别是当人筋疲力尽或衣服湿透的情况下易发生失温。一般当体温降至35`C以下时,则进入了失温状态。失温的症状表现为:烦躁、感觉寒冷、反映迟钝,剧烈而无法控制的颤栗、行动不能协调、走路跌撞欲倒、脉搏减缓、头痛、视觉模糊、心跳慢,呼吸细弱。失温救治的原则是防止患者继续丧失体温,协助患者获得正常体温。对失温患者首先将其移至温暖处,脱掉潮湿的衣服(不能全脱光,边脱边换,换以温暖干燥的衣物,用睡袋裹住身体。患者清醒时可让其饮用热饮,食用含糖高热量的食物。若患者失去知觉,可用热水袋放在患者腰背部,胃、腋窝、后颈、腕部、裆部,这些部位血液接近体表,可以将热量带入体内。切记不能给患者喝酒,酒精会使体表血管张开加快体内热量散失。山地行走

徒步穿越山岭,可以河流为参照物,但有其他选择的话就最好不要沿着河边走,水能穿过的地区部一定你能轻松穿越,有时甚至是几乎不可能的。如果不是高山,沿着山脊潜行,开阔的视野有利于你把握方、选择路线和宿营地,但要时刻注意所携带的水的消耗,以便及时安排下山补充水,毕竟在山脊上发现水源的可能性要小得多。不要等水用光了再去找,这会让人的旅行变得十分被动。当注意到河流变宽,河谷的地势趋于平缓时再回到河流边来。丛林跋涉

在人不常至的丛林中跋涉,有时很难找到一条现成的道路。有的只是丛生的灌木和四处蔓延的藤类植物,你只能靠你手中的砍刀(这在登山等野外活动中是必备工具)辟出一条路来。开路的人要特别留意不要触动灌木丛中的蜂窝,对有巢的灌木丛绕道而行。砍掉的枝藤弃于两旁,确定不会反弹回来,砍后的断口折向外,以免伤着后面的同伴。行进中两人间保持一定距离,2-3米为佳,这样相互之间既有照应又不至因短暂驻足影响别人。在丛林中行走,膝盖以下是最容易收到伤害的地方,所以最好将裤脚扎起,以免被刺丛挂伤和被蛇虫叮咬。

如果没有向导和其他确定方向的参照物,行走一段时间后应取出指南针确定一下方向。如何对付蚂蝗:

蚂蝗分为旱地蚂蝗和水蚂蝗,蚂蝗吸血的同时分泌一种抗凝素,使伤口血流不止,其实蚂蝗并不可怕,发现有蚂蝗叮上时,可用手沾上唾液把它拍下来或用烟头烫,切记不可手扯,然后伤口用创可贴贴上即可,行至蚂蝗出没的地带,应将裤脚扎紧,有脚上、手上涂一些有刺激气味的药品,也可以有效的防止蚂蝗叮咬。

(三十一)高山病及其防治之一

一般人员对高山适应能力:人们生活在海平面上的标准大气压力mm汞高也就是一个ATA,空气是由氧气氮气等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其中氧气的含量是20。95%,随着地势的增高,其气压也逐渐降低,肺泡内的气体,动脉血液和组织内氧气的分压也相应降低。   当人们从平原进入高原地区时一般人需要2-3个月的时间,慢慢适应当地的低氧环境,使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并能进行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脑力及体力活动,但一应的临界限度。如果人不能适应高山低氧环境则要发生高山病,如高原性心脏病,高原性细胞增多症,高原性高血压,高原性低血压。   高山病高山病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高度愈高,空气愈稀薄,气压就愈低,因此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但是人体所需要的氧气含量仍然不变,为使血液中维持人体所需之含氧量,故必须增加红血球的含量,但人体自动增加红血球之含量需要几天的时间,因此在刚进入山区时,会因为高度突然增高,人体来不及适应,而产生体内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形,高度愈高,过渡时间愈短,产生的反应就愈剧烈,这种生理反应一般称为[高山病]。

  ▲高山病的症状有: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朦胧,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意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预防的方法有:登山上升的速度不宜太快,最好步调平稳,并配合呼吸,同时要视坡度的急缓而调整,使运动量和呼吸成正比,尤其避免急促的呼吸。上升的高度应逐渐增加,每天攀爬的高度应控制,以适应高山气压低,空气稀薄的环境。行程不宜太紧迫,睡眠、饮食要充足正常,经常性地作短时间的休息,休息时以柔软操及深呼吸来加强循环功能及高度适应,平常应多作体能训练以加摄氧功能。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zz/14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