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发热常见皮疹

婴幼儿发热常见皮疹

医案:

七个月的宝宝,没有任何征兆地突然发起高烧来,体温直接超过39度,口服退热药后四小时又直飚40度,无任何外感症状,精神欠佳,大小便正常。

面诊后处方升降散加味,一日三次。服药过夜后热退身凉,又过一天,妈妈惊慌的发现宝宝全身红色疹子,电话来问,告诉妈妈不必担心,这是热退疹出,是出疹的顺证,一天后疹子会退去,皮肤不会留痕迹,通过顺利出疹,宝宝身体会更加健康,这种疹型西医叫婴幼儿急疹。

得了婴幼儿急疹,必须要经过几天高烧、热退疹出的阶段。在没有出疹子单纯高热阶段,带着医院,不仅于事无补,反而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使病情复杂化。乱给孩子服药,不但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还加重病情。

小儿发热相关的皮疹种类很多,大部分是需要紧急诊治,这些皮疹类疾病常属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多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应及早诊治,适当隔离。

本文就常见发热型皮疹得中医病因、病机、治疗做些总结,让做人父母的心中有数,碰到孩子有此类疾患时能从容面对,不至于恐慌万分而采取了不当治疗。

发热相关的皮疹,通常最简单的鉴别方法,就是以发热后出疹先后的顺序为主来判断皮疹的种类,当然,时间顺序不是绝对的,最准确的还是要看皮疹的类型进行辩证确认。

一、发热第一天出疹

发热第一天在孩子的皮肤上发现皮疹的通常是水痘和和风疹。

1.水痘

水痘通常在幼儿园、小学会有这种病的小范围流行。通常发热第一天即可在孩子的皮肤上发现皮疹,开始为红色斑丘疹(略高出皮肤表面的红色点状疹子)或丘疹(不高出皮肤表面),数小时后变成椭圆形水滴样小水泡,周围红晕。

所以孩子如果有发痒皮疹,同时有水泡形成,应考虑为水痘。水痘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在儿童群体中传播。

水痘的特点是新出的小红斑、水泡及结痂这三期皮疹同时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皮肤损害可同时存在,这是水痘皮疹的特点之一。当所有水泡都结痂后,疾病就不会传染给他人了。

水痘不能挠,挠破留疤痕,要让孩子日后当靓仔美女的父母要特别的注意护理。

2.风疹

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都无疹。皮疹初起呈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直径2~3mm。面部、四肢远端皮疹较稀疏,部分融合类似麻疹。躯干尤其背部皮疹密集,融合成片,又类似猩红热。躯干皮疹一般持续3天(1~4天)消退,亦有称“三日麻疹”。

面部有疹为风疹之特征,个别患者出疹呈出血性,伴全身出血,主要由于血小板减少和毛细血管增高所致。出疹期常有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脾大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为典型的临床特征。肿大淋巴结有轻度压痛,不融合,不化脓。有时风疹患者脾脏及淋巴结肿大可在出疹前4~10天已发生肿大,消退较慢,常持续3~4周。疹退不留色素,无脱屑。仅少数重症患者可有细小糠麸样脱屑,大块脱皮则极少见。疹退时体温下降,上呼吸道症状消退,肿大的淋巴结也逐渐恢复,但完全恢复正常需数周后。

风疹一般表现为淡红色斑点的皮疹。在孩子耳后、枕后及颈部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很可能是得了风疹。严重者会并发风疹脑炎,预后凶险。

二、发热第二天出疹

通常发烧第二三天出疹子多见猩红热,当然还要看疹子的形状来辩证确认。

猩红热

该病多见于小儿,尤以5~15岁居多。首先表现为发热、咽颊和扁桃体发炎:咽红肿,扁桃体上可见点状或片状分泌物。软腭充血水肿,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即黏膜内疹。病初起时,舌被白苔,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乳头仍突起,称“杨莓舌”。

皮疹为猩红热最重要的症候之一,多数自起病第1~2天出现,偶有迟至第5天出疹。从耳后,颈底及上胸部开始,1日内即蔓延及胸、背、上肢,最后及于下肢。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均匀的小米粒样的成片皮疹。用指甲轻轻划试皮肤,可见明显红肿划痕,医生称为皮肤划痕阳性。偶呈“鸡皮样”丘疹,中毒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部可见皮疹密集呈线状,称为“帕氏线”。面部充血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称“口周苍白圈”。

中医根据其症状形象得称为“烂喉痧”。喉咙溃烂,全身出痧。

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1%~2%患儿在1~3周后可发生急性肾炎,0%~3%可发生风湿热。

此病特点:细菌感染,高热,中毒症状重,喉咙烂,全身痧。

三、发热第四天出疹子的麻疹

通常发热三四天之后才出疹的常见的是麻疹、婴幼儿急疹。

1.麻疹

麻疹在前期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水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淤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黏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麻疹常并发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可使结核病恶化,造成营养不良和维生素A缺乏症,甚至角膜穿孔、失明。

虽然小儿常规预防接种中有预防麻疹的疫苗,但接种后若干年仍有再患麻疹的可能。接种过麻疹疫苗的小儿在出麻疹时,其皮疹很可能不具备上述的特点,医学称之为不典型皮疹。

2.婴幼儿急疹

婴幼儿急疹是婴幼儿期常见的发疹性疾病,一般2岁以内的孩子比较容易感染发病,尤其以1岁以内的宝宝最多见。其临床表现是起病急,高烧达39-40℃,它的特点是烧退疹出或疹出热退。皮疹多不规则,为小型玫瑰斑点,也可融合一片,压之消退,因此也叫烧疹或婴儿玫瑰疹,中医也叫奶麻。

老人家叫“烧疹子”,因该病起病很“凶猛”,小儿突然高烧,可达39~40℃。个别患儿病初有因高热发生抽风的,一般仅抽一次,时间很短,抽风后仍然一切如常。查白细胞也不高,嗓子有点红,常在耳朵后面或枕骨后两侧可摸到黄豆大的淋巴结,孩子发烧一直不退,吃药、打针都无效,等烧到3~4天突然退烧,全身出粉红色的斑丘疹,面前和四肢疹子较少或无疹,本来伴随发烧出现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也随着烧退疹出逐渐消失,1~2天疹退后不留痕迹、不脱皮,这就是幼儿急疹的特点。

这个病最大的特点——热退疹出。烧退了,疹子就出来了。高热时可惊厥。

四、其他类型的常见疱疹

其他类型的常见疱疹指疱疹跟发热的时间关系不密切,甚至有可能没有发热症状,如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个近年很常见的有发热的出疹性疾病了。发病年龄常在5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也就是说在没有症状前一后左右已经染此病了。

症状表现口痛、口腔小疱疹或小溃疡,手、足、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甚至导致死亡。

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手足口病容易与疱疹性咽颊炎、风疹等混淆,主要从以下点鉴别:

1)单纯疱疹性口炎:

四季均可发病,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一般无皮疹,偶尔在下腹部可出现疱疹,没有手、足部疱疹。

2)疱疹性咽颊炎: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患儿发热、咽痛,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色,疱疹破溃形成溃疡。病变在口腔后部;如扁桃体前部、软腭、悬雍垂,很少累及颊黏膜、舌、龈。不典型的患儿须做病原学及血清检查。

本病的特点:病毒种类:多样化,无对症药物。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光病毒种类就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所以打算抗病毒治疗很渺茫,

注意,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此病,轻者轻矣,重者还是要命的。

2.疱疹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偶尔也有其他肠道病毒所引起,其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常见于婴幼儿。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容易引起呕吐和惊厥。

起病2日内口腔粘膜出现少数(很少多于12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小时内水泡破溃变为浅溃疡,直径一般在5mm以下,1~5日内愈合,并发症少见,症状一般7日内消失。

这种病起病急,得病后体温迅速升高,容易导致高热抽搐。

除了这些常见的皮疹外,因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服用过诸如抗生素、退热剂等化学药物,也会引起的过敏样反应的皮疹。

发热性皮疹林林总总,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对治的药物,作为爸爸妈妈,别忘了还有中医可以寻求的,中医治疗这些疾病几千年,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曾经流传个周总理和外宾的一个笑话,外宾难为周总理,你们中国有多少厕所,周总理说有两个,男厕和女厕。

其实各种病毒病菌,只要分类按特点去处理就好了,现代医学总是针对每个病毒病菌研究对应的药物,可是病毒病菌总是在变异,这永远是在追赶病毒的步伐,这也是中医和现代医学的区别所在。

中医不去数病毒、细菌有多少种,中医只要分清楚是阳性疹子还是阴性疹子,对症用药则可。

阳性疹子,疹出热毒透发,热退神清,疾病向愈的气象。

阴性疹子,热毒内陷,热重神昏,危险的重症。

斑疹最主要的是判断发疹的预后

斑疹之后,首先要根据斑疹的特点预判严重性,如果属于后果严重的斑疹,则马上求医不得耽误!

《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内陷为患,或胃津内涸之故。

何廉臣也曾说:红斑九生一死,紫斑五死五生,黑斑九死一生,若杂蓝斑黑烂者必死。

泽是说润泽的程度,它能表示津液存亡的情况:凡光滑润泽者,为津液尚存,气血尚能通畅;干滞晦暗者,为津液已枯,气血不能通畅,病情严重。

色和泽两方面,尤其泽的方面,对诊断上的意义更为重要。色的意义如下:

红色:红活荣润,分布均匀者为顺,晦暗干燥者为逆;

紫色:鲜明朗润者,虽属热毒炽盛,而气血尚能托邪外达,晦暗不齐者,为毒火内郁,气血不能外达;

黑色:黑色为热毒亢极,营血郁滞之象,若黑而光亮润泽者,营阴未败,若晦暗干枯者,气阴皆伤多凶;

蓝色:蓝色即青色,其辨证与黑色同,惟较黑色更重,多属气血败坏,火毒郁滞不透之证。

斑疹出后,其形宜松浮洒于皮面,肌肉松弛,津津有汗者,是邪热外透之象,若根脚牢固,深结于里,肌肉紧敛,无汗者,是邪郁不达之象。

所以余师愚(余霖)曾说:予断生死,则又不在斑之大、小、紫、黑,总以其形之松浮紧束为凭耳,如斑一出,松活浮于皮面,红如朱点纸,黑如墨涂肤,此毒之松活外现者,虽紫黑成片可生,一出虽小如粟,紧束有根,如履底透针,如矢贯的,此毒之有根锢结者,纵不紫黑亦死。

斑疹的病因

清代吴谦的《痘疹心法要诀》中有详细记述:上古之人无出痘者,天性淳朴也;中古之人有出痘者,情欲渐炽也,古人谓痘禀胎毒此定论也。婴儿之胚也,必资胎养以长其形焉。母失节慎,纵欲恣餐,感其秽毒之气,藏之脏腑,近自孩提,远至童稚,值寒暄不常之候,疮疹由是而发,所以禀于胎元以发,故一出不再出也。

所谓痘疹的形成,完全是因为人体欲望的增多。胎儿的形成,需要父精母血,胎儿的长大,需要母血滋养,母亲孕期没有节制,情绪失控,珍品燕虫,鱼蟹禽兽,必然给胎儿带来很多秽浊之毒气,“杂性不同类,安肯同体居。”异类蛋白,尽管有高质量的营养,要想转化成身体有用的能量,是需要高额的代价,否则吃到身体里面,等于养虎为患,给身体埋了个定时炸弹,待时而发。毒有浅深,故出有轻重也,所以婴儿出生后,身体的强弱,胎毒的多少,随着气候的寒热的异常而发。

发病机理

斑疹的发病机理,古人早有论述,《医宗金鉴》之《痘原》则综合前人理论总结为:其毒伏于形中而塞化不出者,以其气多寒凉,鲜邪阳火旺之气以触发其毒,故伏藏于内而不出也,中土之人必出者,以其气多温热,一触邪阳火旺之气,毒随内发而即出也。

小儿斑疹,源于胎毒,母亲孕期心情不好,或者乱吃营养补品,造成胎毒潜伏在小儿体内,这就是中医所讲伏邪。天气寒冷之时,毒气伏于内而不发,天气温热,阳热之气,同气相求,引动体内毒气而发,故北方斑疹少,而南方斑疹温病常见。

发病种类

痘证初起,见证大扺与伤寒相似,其候身体发热,不时惊悸,口鼻气粗,两眼发?,惟中指独冷,耳尻不热,耳后有红筋,皆为出痘之形证也。

痘疮之毒伏于五藏,故内出何藏,外即应之,如呵欠顿闷,此痘出肝经证也,欬嗽有痰,喷嚏泣涕,此痘出肺经证也,惊悸烦燥,面色红赤,此痘出心经证也,喜睡自利,四肢发热,此痘出脾经证也,惟肾经但见耳尻发凉者,是火不能胜水也,肝痘之形为水泡,其包青而小,肺痘之形为脓泡,其色白而大,心痘之形色赤而小,脾痘之形其色黄浅而大,至于肾经不宜有证,若水不胜火,痘色黑者,非吉兆也。

辨痘疹之顺逆:

气血充足,气血胜疹毒,则是顺证,反之,气虚血弱,痘疹胜气血,则是逆证,气血足,则痘疹色泽红润、颗粒饱满、反之气血弱的逆证,痘疹色泽晦暗、枯干塌陷、底盘散漫。

临证治则

明清江南瘟疫多次肆虐,温病医家应时而生,温病学术百花齐放,温病的治疗也从伤寒中分离出来,独成体系。尽管温病学发展一直有其局限性,但在温病的治疗上仍不可磨灭其功。

斑疹是温热疫病的一部分症状,不是一种病名,它可以在很多病种中出现,如春温、风温、暑温、冬温、瘟疫等。就如现代医学分别命名为麻疹、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婴幼儿急疹等。

清代医家杨栗山的观点有代表性,曰:伤寒以发表为先,温病以清里为主,此一着最为紧要关隘。因此他的升降散最为治疗斑疹的代表方。

温病初起,表证未解,何以遽用大黄,不虑其引邪入里乎?答曰:温病初起之表证,实乃里之郁热使然,与伤寒邪客肌表不同,虽有表证,实无表邪,只有里热清,表证始解。大黄非专为燥屎而设,有以泄热而用者,有以解毒而用者,有以祛瘀逐痰而用者,有以疏泄结气而用者。

当代温病大家赵绍琴治疗温病的经验也值得效法。

经验如下:凡斑疹出,贵透彻,宜先用发表,使毒尽达于肌表。

治疗温病的四个原则:谨防湿阻、凉遏、寒凝、冰伏。

临床用方上,银翘散、藿朴夏苓汤值得效仿。

治疗上宜透发伏邪为主。症状上皆肺卫郁闭之象,热势不著,故当辛散开其郁闭,清凉辅之即可,此夹风加入薄荷、牛蒡之流,辛凉宣散已足,示人不必发汗;夹湿加入滑石、芦根之类,渗湿于热下,须防过用淡渗伤阴。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白芷、苏叶、藿梗、防风、草豆蔻等。如此则凉遏除,湿郁开,方可再议清热。

赵老认为,叶氏所谓“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是也。辛以宣肺疏卫,凉以轻清解热。辛散非发汗,而是开其郁,凉清非直折,而是泄其热,此热重必以清为主,然亦必佐以辛散开郁,热邪始能外泄。

因为温病初起证属郁热,不可言表。这是温病和伤寒最为显著的区别之一。

赵绍琴医书中回忆本世纪20年代,猩红热肆虐北京,中医称为烂喉丹痧,是温疫之一种。起初医者不识此病,有用表散治者,死亡甚众。后经当时的国医公会向卫生行政部门建议,明文规定,各药店售药时必须严格审查处方,凡方中有用表散之品者,无论辛温辛凉,用量多寡,一律拒绝配药。这一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温病证属热郁,不可表散,切莫等闲视之。

此时若早用或过用寒凉,就会冰伏其邪,所谓“寒则涩而不流”,寒则凝,气机涩滞,三焦不通,腠理闭塞,邪无由出。在温热病导致变生火郁,在湿热病,导致冰伏,徒以增加治疗的困难。

斑疹的治疗,以透邪为主,慎不可发汗,误汗则津伤亡阴,轻则高热惊厥,重则热毒内陷,近期并发危证,远期邪毒深藏骨髓,为日后成年后大病买下根源。

根据上述结论可以看出,斑疹是不可以发汗的。汗出而解和发汗法是截然不同的感念,不可混为一谈。由此,小儿高热属于温病者,尤其是各种出疹者,不可单单用退热药退热。

外治法

凡斑欲出未透,用干葛、蝉蜕、苏叶煎汤揩之,或葱白擦,或姜汁喷,使斑势掀发为度。

又法:痧疹发不出,气急鼻煽者,用芫荽捣烂,同酒浆研匀,热揩头面胸背,盖暖自愈;内服西河柳(阴干),大剂与之,名曰独胜散。

外感斑势未透,升麻玄参汤发之;已透,人参化斑汤清之。内伤发斑,调中益气汤敛之;风热发疹,消风百解散散之;疹毒未解,鼠粘子汤清之;脾家风湿发疹,用黄瓜水调伏龙肝散服。

斑疹选方:(用药如用兵,请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人参化斑汤:

治外感阳实发斑,势如锦纹。

处方:人参(一钱)知母(二钱)石膏(五钱)甘草(一钱)粳米(一撮),水煎。

升麻玄参汤:

治外感热甚发斑,隐隐未透。

处方:升麻玄参干葛甘草(等分)水煎。

调中益气汤:治内伤胃气虚而邪火为斑。

处方:大黄人参甘草当归白术(各五分)白芍柴胡升麻(各三分)橘皮五味(三粒)水煎服。

调中汤:治阴斑。

处方:苍术陈皮砂仁藿香甘草芍药桔梗半夏(各八分)白芷羌活川芎麻黄桂枝枳壳(各七分)水姜煎。

大建中汤:治阴虚阳气衰而浮越为斑。

黄芪当归桂心芍药(各二钱)人参甘草(各一钱)半夏附子(各五分)生姜枣子水煎。

消风百解散:治风热不散,郁于皮肤而为斑。

处方:荆芥防风白芷羌活陈皮川芎蝉蜕苍术柴胡甘草(各等分)生姜、葱白、水煎。

鼠粘子汤:治疹发不彻,无里症者。

处方:鼠粘子(上)荆芥穗(中)甘草(下)防风(下)水煎。

防风通圣散:治瘾疹热甚,状如斑形,稠密不消,用此清表彻里。

处方: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薄荷叶半两,麻黄半两,连翘半两,芒消半两,石膏1两,黄芩1两,桔梗1两,滑石3两,甘草2两,荆芥1分,白术1分,栀子1分。每服2钱,水1大盏,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

妊妇发斑,先用透解,次用清热,不可泥胎孕,执用养血。盖血药凝滞,斑毒不能外透,每致缠绵变症。若已透而内热未消,恐热侵胎元,宜护胎涂脐法。(汇补)

妊妇发疹,宜清肺透表,亦不可用血药以治疹邪,亦不可用燥药以助疹热。(汇补)

涂脐护胎法,治妊妇外感发斑已透,热未止,恐热入子宫,用此涂之。以井底泥涂脐以下二寸余,以绵护之,良久。

·END·

药香小屋

探寻经典中医本源

追求健康人生品质

谢谢!我会更加努力的!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疗效好
小孩为什么会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zz/12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