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方经方方证图解第一辑

白癜风医院为您一查到底 http://m.39.net/pf/bdfyy/

?经方[jīngfāng]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中文名

经方

定义

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

代表

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记载

《汉书·艺文志》含义释义

①汉以前临床医方著作及方剂的泛称。《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

②经典医著中的方剂。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

③专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即张仲景方。《金匮心典·徐序》:“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惟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通常所说经方,多为此指。

两种说法

说法一

一是指《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记载“医经、经方、神仙、房中”的经方十一家,但经方十一家,包括《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跗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疮疭瘛方》三十卷、《妇女婴儿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原书今俱已失传。梁代·陶弘景曾经亲眼见过《汤液经法》,从中摘抄部分方剂,写成《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一卷。据说年,法国人伯希和从敦煌莫高窟盗取古书卷,委由莫高窟道士王圆箓装箱时,王道士受人所托,随意抽出一卷医书暗藏,此卷即《辅行诀藏府用药法要》。年为河北威县张渥南所购,传于嫡孙张大昌,但原书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所幸当时有人已将全书默记,而有传抄件存世。中国中医研究院马继兴根据传抄件整理成书,附于《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公诸于世。

“经方”来自于殷商时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其上而又源于《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据梁·陶弘景说:“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尚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避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

所以“经方”最初的含义是这经方十一家,即十一部古籍中所记载的方剂。

说法二

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其中《伤寒论》载方首,《金匮要略》载方首,除去重复的38方,共计方。《伤寒论》载药90味,《金匮要略》载药味,除去重复的76味,共计味。经方是“医方之祖”,后世中医学家称《伤寒杂病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赞誉张仲景为“医圣”。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所以后世所公认的”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

经方分类

桂枝汤类

麻黄汤类

葛根汤类

柴胡汤类

泻心汤类

白虎汤类

承气汤类

陷胸汤类

抵当汤类

五苓散类

苓桂剂类

四逆汤类

理中汤类

附子汤类.经方—百度百科的释义: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关于经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记载:“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另一种是中医学界最为普遍的说法,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记载之方剂。经方是“医方之祖”,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依辨证论治的原则而化裁出一系列的方剂。经方的特点在于普通、简单、价廉、高效。时方—在百度百科上的释义:方剂的一种,与“经方”相对。指汉代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的方剂,以唐宋时期创制使用的方剂为主。时方在经方基础上有很大发展,补充和完善了前人未备而又有临床疗效的方剂,丰富了方剂学内容。

3.?经方与时方的关系

《我是铁杆中医》的作者彭坚认为:经方与时方,是一种互补、传承的关系,不能够重此轻彼,可以互相结合使用。

经方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后世医家能用之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经方的疗效普遍高于后世方,历代医家也把经方视为方剂学的典范,创制出了大量卓有疗效的时方。

4.?如何传承经方与时方

无论是经方,时方,亦或是经方与时方的结合,方子永远是在变化着的,而唯一不变的是经方思维。经方医学的思维不是以药治病,而是典型的辨证施治思维,整体论治思维。所以使用一味药,首先看的不是它治什么病,而是先把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也就是“八纲”弄清楚,再根据这些来选择哪些药适用。

其实经方与时方的区别,不在于方剂本身,而在于它们各自所临床运用的辩证思维和治病的方法思路不同。经方用的是方证辩证及药证对应;而时方用的是理法辩证及药物性味归经。方证辩证注重宏观的感性认识,及辩识疾病以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为依据,治疗以方证对应,是长期历史验证的结晶,而成为经典名方。其优点是:有其证用其药,所为现在常说的对症下药,直截了当,只求疗效,不刻意探求发病机理和方药理论。岳美中形容经方辩证:“察证侯而不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缺点是:对症下药,少讲病因、机理,让人感觉不到理论的细致化,未深入化,及药物的作用机理化,使人不易浅显易懂,易疏忽细节而误差千里。而时方是吸取经方的基础上,而重病因、病机及药物机理化的性味归经,把病的解析细致化。其优点是丰富了学术,细致和完善了病因、病机及药性、药理的临床指导,使人浅显易懂,知其所以然。学术缺点是:复杂化,甚至过之而玄。理法方药辩证思路,重视理性思辩和理论性认识的微观化,凡病要弄清其发病机理,临床重视探求病因病机,治疗讲求理法方药俱备,追求知其所以然,复杂了治病的过程,有碍于直截了当的治病思路,就如同现西医的中医观必须实验室科学化才正确,西医未等把新冠肺病毒研究出来怎么治,人也死不少了。对于二者孰优孰劣,岳美中有一段话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专学《伤寒论》容易涉及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清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乱之繁,务实则能举沉寒痼疾之重。并进一步指出:治重病大症,要用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

?

总之理越辩越明,中医贵在辩证论治,灵活用药,只有三因制宜,一人一方,一病一病机,切中病机,对症遣方用药方能神效。本人认为:无论经方时方,都是中医的临床证治体系,二者虽辨治思路方法不同,但各有长短。科学理论所为的完善是因为认知的局限性,所以中医更要摒弃门户之见,博学纵长,互相尊重,互相兼容,取长补短才更能提高真正中医人临床视野,是技高一筹的唯一捷径。张仲景经方三味方汇总,共计47方,大家收藏备用

??????

1、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

2、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炙甘草等分。

3、旋覆花汤:旋覆花,葱,新绛少许;

4、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炙甘草,炮附子;

5、麻黄附子汤:麻黄,甘草,炮附子;

6、白通汤:葱白,干姜,生附子;

7、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炮附子;

8、瓜蒂散:瓜蒂(熬黄),赤小豆,香豉;

?

9、调胃承气汤:大黄(酒洗),炙甘草,芒硝;

10、小承气汤:大黄(酒洗),炙厚朴,炙枳实;

11、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枳实;

12、下瘀血汤:大黄,桃仁,?虫(熬);

13、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14、大黄甘遂汤:大黄,甘遂,阿胶;

15、小陷胸汤:黄连,半夏,大瓜蒌实;

16、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17、栀子甘草豉汤:栀子(擘),香豉(绵裹),炙甘草;

18、栀子生姜豉汤:栀子(擘),香豉(绵裹),生姜;

19、枳实栀子豉汤:炙枳实,栀子(擘),香豉(绵裹);

20、栀子厚朴汤:栀子(擘),炙厚朴,炙枳实;

21、栀子柏皮汤:肥栀子(擘),炙甘草,黄柏;

22、千金三物黄芩汤:黄芩,苦参,干地黄;

23、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附子,败酱;

24、(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擘),滑石(绵裹),代赭石弹丸大(绵裹);

25、滑石白鱼散:滑石,乱发(烧),白鱼(白鱼是书纸中、衣帛中的蠹虫);

26、茯苓戎盐汤:茯苓,白术,戎盐;

27、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贝母、苦参;

28、四逆汤:炙甘草,干姜,生附子;

29、通脉四逆汤:炙甘草,大生附子,干姜;

30、桃花汤:赤石脂(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粳米(煮汤和方寸匕赤石脂末,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31、大黄附子汤:大黄,炮附子,细辛;

32、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蜜丸如豆大);

33、桔梗白散:桔梗、贝母,巴豆(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得吐利止);

34、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

35、大半夏汤:半夏,人参,白蜜;

36、干姜半夏人参丸:干姜,人参,半夏,(生姜汁糊为丸,梧子大);

37、橘皮枳实生姜汤:橘皮,枳实,生姜;

38、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39、芍药甘草附子汤:芍药、炙甘草、炮附子;

40、甘草小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

41、甘草粉蜜汤:甘草、(铅)粉,蜜;

42、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实,薤白,白酒;

43、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

44、猪苓散:猪苓、茯苓、白术各等份(饮服方寸匕);

45、蜀漆散: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份;

46、柏叶汤:柏叶、干姜、艾叶;

47、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擘),大黄。经方方证图解(第一辑)

什么是经方?

说起经方,似乎有点陈旧的味道,但入了中医这个门,就时常可以听到这个古今相传的名词。经方,原来是古人对药物处方的称呼。比如,汉代对书目进行分类时,就将研究医学理论特别是养生的道理和方法的医著归入“医经”,把古代相传的经验药方,则归入“经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当时有经方11家,卷。但是,很可惜,那么多记载经方的书籍,由于战乱等原因,今天已经无法看到了。不过,在一部书里保存了许多具有极高临床实用价值的古代经验方。这就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

经方不流行的原因

目前经方还不很流行,使用经方的医生也不很多,千古良方不得广用,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有三种可能:

一曰不敢用。经方是双刃剑,对证则效如桴鼓,误用非但无效,还能伤人。与其担风险,不如不用。

二曰不想用。经方味少药贱,对医者而言,不仅回扣少,往往病人也因药贱而怀疑轻视,因此,不如开大方,既取悦于病家,又增加经济效益,何乐不为!

三曰不会用。用经方须熟悉药证方证,最好应有专门传授,并加上细心体会,其经验性及实践性极强,若仅懂一些所谓功效方义,往往貌和神离,难以有确切疗效。

我认为,第一二种人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第三种人。让大家了解经方,运用经方,是振兴中医的当务之急!

注:本文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zz/10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