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
《神农本草经》:干姜,味辛、温。生山谷。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名医别录》:干姜,大热,无毒。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
(最简方——甘草干姜汤、栀子干姜汤、干姜附子汤,半夏干姜散,最大量方——大建中汤、甘姜苓术汤。伤寒方入24次,金匮方入32次)
?
?
a胸满咳逆上气
?
小青龙汤(三两)
四十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是方主之
四十一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主咳逆倚息不得卧,
《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
?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桂苓五味甘草汤,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二两)
?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甘草干姜汤,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二两)
?
b逐风湿痹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甘姜苓术汤,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是方主之(四两)
《金匮·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风引汤,除热瘫痫。(四两)
?
c寒冷腹痛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大建中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是方主之。(四两)
?
d主呕吐、下利
通脉四逆汤(三两)
三一七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是方主之。
三七零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是方主之。
三九零条,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方加猪胆汁主之。
?
一六三条,桂枝人参汤,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是方主之。(三两)
?
二十九条,甘草干姜汤,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此方与之,以复其阳(二两)
?
四逆汤(一两半)
九十一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是方主之。
九十二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是方主之。
三二四条,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是方。
三五三条,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是方主之。
三五四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是方主之
?
三一四条,白通汤,少阴病,下利,是方主之(一两)
?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半夏干姜散,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等分,煎服方寸匕)
?
e胀满结气
一四九条,半夏泻心汤,伤寒五六日,......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是方主之(三两)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是方主之(三两)
一五八条,甘草泻心汤,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是方主之(三两)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三两)
?
f温中、止血
桃花汤(一两)
三零六条,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主之
三零七条,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是方主之
其他温中
六十一条,干姜附子汤,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一两)
八十条,栀子干姜汤,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是方主之(二两)
?
加减法
小柴胡汤,咳者去生姜人参大枣,加干姜二两,五味子半升。
真武汤方,咳者加干姜一两,细辛一两,五味子半升。下利者,去芍加干姜二两。
理中汤方,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四逆散方,咳者加干姜五分,五味子五分。
?
现代药理:镇静、镇痛、抗炎、抗凝、强心、肠道收缩(低浓度收缩、高浓度弛缓)
?
后世简方:
《肘后方》治卒心痛,干姜末,温酒服方寸ヒ,须臾,六七服,瘥。
《政和本草》引孙真人方,治水泻无度干姜末,粥饮调一钱服,立效。
《古今录验》干姜散,治肠澼,溏便脓血干姜、黄连、桂心各一分。上为末。服方寸ヒ,着糜中食,日三。多脓加桂。忌猪肉,冷水,生葱。
《赤水玄珠》干姜散,治吐血不止,姜炭为末。童便调服。
《效验方》干姜散,治鼻中不利,干姜二分,桂心ー分,上药治下筛。取如大豆许,以绵裹,寒鼻中。觉鼻中热便去之。
?
小张碎语:
诸多功用,首重温中。
仲景方中最重是四两,先说甘姜苓术,身重不渴为脾虚,饮食如常为胃无病,腰下冷痛为寒湿伤肾,小便自利为失约。干姜四两,温脾则寒湿可去。
大建中汤,干姜四两,配伍蜀椒、人参、胶饴,大散寒邪而补中虚。不可触未必是实,实者多不移,此则冲窜。笔者一己之见,认为此段对应如今之“高位肠梗阻”。拘急者宜温补。
?
风引汤,(徐忠可论云,风邪内并其热内生,五脏亢甚并归入心。桂甘龙牡,通阳以安心肾,风木侮土,脾气不行则聚液成痰,流四末而瘫,以大黄涤荡风火湿热,干姜守而不走,反佐温脾之阳气,石膏滑石以清,赤白石脂以厚,寒水石助肾阴,紫石英助阳安神。此风引之解。)笔者参《素问·太阴阳明论》,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肢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脉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干姜温脾胃。
?
三两者,通脉四逆,理中汤,小青龙。脉何以能通?营行脉中,卫气束之。营虚则脉中无物,卫虚何以鼓之?吐利甚则阴液竭,干姜温中以止之,非如附子之通利,君不见仲景言“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此中焦化生之理。肺胃相连,干姜温胃且温肺,小青龙用干姜散寒饮。虚寒肺痿,甘草干姜汤温之。仲景治“大下”之后,必有干姜。
?
至于止血,《仁斋》评甘草干姜汤,以之治男女诸处出血,胃寒,不能引气归元,无以收约其血。《朱氏集验方》云,治吐血极妙,治男女吐红之疾。岳美中曾治一鼻衄患者,衄血势如涌泉,历五个多小时不止,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若有若无,神志已失,与甘草干姜汤,甘草九克、干姜九克煎服。两小时后手足转温,神志渐清,脉渐起,能出语,衄亦遂止。赵守真治王某,素有吐血痼疾,服清凉涩止药辄愈,至夏复发,进前药不应,后杂进温补及消瘀药亦不应,忆及陈修园三字经吐血章“温摄法,草姜调”之言,予炙甘草、干姜(炮炭),水煎温服。四剂吐血减少,再三剂血全止,后用饮食调养,未另服药。
(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