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道“峰味”:撑得了场面镇得住吃货!
——对于峰峰人来说,这里有他们难以割舍的味道,有难以忘却的回忆,十二道“峰味”,小编带您重温那“舌尖上的味道”……
磁州焖子
——主要流传地之一是彭城街市,而尤以彭城老街最佳。彭城古时遍地窑场,工匠们在干活间歇吃饭往往很匆忙,想改善一下也有诸多不便,就叫家人把肉剁成馅,配上佐料、粉芡或白面用碗合装了,再上笼蒸熟,制好后送到窑场来。这种“焖”在碗里的食物或放在窑场的火墙上或放在烧窑的火门前,既不怕食物变凉又不怕被灰尘弄脏。吃时把碗掀开,用小刀在肉坨上切出,饿了随吃随切。日子久了,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小吃“焖子”。因彭城曾是磁县的首镇,这“焖子”就演变成“磁州焖子”,成了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小吃。
大社卤菜
——大社镇大社村距离武安县淑村镇和伯延村不远,古代有不少村民到那两地当厨师。淑村、伯延有很多经商致富的大户人家,他们很讲究饮食风味,所以出事就得有一招“拿手活儿”。卤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卤菜分为肉卤和素卤两种。肉卤以肉丝为主,素卤以粉皮为主。不论肉卤素卤,都先“烹汤”。把豆腐配葱姜蒜末儿放热油中烹炒,加适量开水然后放肉或粉皮,做成的卤菜咸淡适中,香味四溢。或卤菜配馍、烧饼,或卤菜浇面吃都十分爽口。做法看似简单,做好却不易,尤其“烹汤”一招,手头没有功夫,绝对出不来独特风味。
薛村豆沫
——大社镇薛村在清末民初时期,有不少官办和私办的煤窑在周边兴起,南来北往的窑场工人数以千计。此景象牵动薛村的“勤行”(饮食业)盛起。仅豆沫一行就有数家经营,其中以张兰柱豆沫最为出色。此豆沫面用小米微炒加花椒、大料等香料磨成,入锅熬制时加盐、豆腐块、黄豆、海带丝,出锅时放芝麻末少许。大致做法与一般无异,主要炒米火候和自制香料独特。熬出的豆沫粘稠度适中,久停不谢,味道清香诱人。“兰柱豆沫儿,再来一碗”,虽然张兰柱已经去世,但他的豆沫手艺还在继续延传。
柿糠
——又名炒面,是用小米糠和柿子碾碎后和成面,捏成锅饼状,放在土炕上烘干后放置储存,其口感甜绵,可当馒头吃。
馇
——人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的早晨都要吃,俗语有“正月十五不喝馇,犁地打了铧”之说。寓意一是告诫人们勤俭,二是意为粮多。馇的主要原料有炒米面、面条、粉条、海带丝、五香粉、黄豆、花生、青菜等,工艺十分讲究,把米面炒成金黄色,熬出的馇才有香味,泡入麻糖或火烧食用,更是别有一种滋味。
和村皮渣
——历史悠久、香味独特,食用广泛,久富盛名。
将葱姜蒜切碎,香菜、五香粉、盐适量,然后和湿粉条搅拌均匀,盛入容器内,上笼蒸熟倒出即可。有肉皮渣、素皮渣,花样有条子皮渣、方块皮渣、三角形皮渣。其特点是物美价廉、营养丰富、松软可口、香味四溢、老少皆宜,是逢年过节,红、白事必备。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食之回味无穷,赞不绝口。
和村羊汤
——多年来一直颇有名气,在邯郸地区享有盛誉,首先要经过严格三关:进料关、制作关、出售关,然后配羊骨头及佐料熬制,放有羊血、羊肚、羊脸、羊心、羊肝,直至汤熬制为白色,才能使羊汤的味道独有特色、无膻味、口感好,同时同时要保证原锅、原汤、原味,喝的时候在配有专门制成的固体辣椒油及其他佐料,味道鲜美、回味无穷。
彭城三下锅
——早在彭城具有“瓷都”美誉的时候就有了“三下锅”。这是在彭城独一无二的。类同于“大烩菜”,其做法简单,味道适中。原料有皮渣、酥肉、炸丸子三种为主再配有少许炸豆腐、土豆、海带丝等,具有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特点。
和村三饭
——
——和村三饭是明朝皇宫御宴真传。至今,三饭仍在和村一带流行,一般都是人们娶媳妇,做满月等大小喜事用来招待亲戚朋友而设的宴席,它讲究营养、味道和色泽,将山珍海味与地方特色合为一体。三饭中,主食以粮食食品蒸馍、大米饭、烧麦为主。汤菜以五荤四素三碗汤,最后一碗利口菜,共13样为十三碗。其中在开席时,先上四荤三素七个盘的酒菜。此外,还有甜饭加三饭。就是开席时,先上一碗江米甜饭,接着上三饭。
界城木炭吊锅
——说起界城美食,以吊锅最富盛名。相传刘邓大军进驻大别山后,部队在这里休整,条件十分艰苦、缺吃少穿,蛮多伤员吃了吊锅身体恢复的特别快。他们席地而坐,围在火塘四周,将有铁绊的铁锅套在挂钩上,盖着火苗。待锅烧热后,切两块腊猪油一煎,烧刺棘棘的响,或把笋干、腊肉或把萝卜、酸菜或将青菜、豆腐置于其中,加水、放盐烹煮。若要调味,就放点干辣椒壳与生姜片之类。锅里煮得爆爆跳,香气四溢,一边扒饭,一边咽菜,此情此景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老段豆腐
食材:卤水豆腐,八角,花椒,猪骨汤,盐,酱油,食用油。制作:锅底放少许食用油,八角,八角,花椒,猪骨汤,酱油,豆腐,盐,微火炖制五分钟出锅。
特色:滑嫩爽口,蛋白质高,老少皆宜。
李氏烧鸡
——大峪镇这家李氏烧鸡店经营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以选材实在、配料齐备、做工精到、味道鲜美、绿色保健得到了周围十里八乡群众交口称誉。选材上特别讲究。三十多年里坚持从蛋鸡场专门收购活蛋鸡,保证了材质的新鲜。配料调味特别讲究。上色用的是由蜂蜜和白糖熬制的糖色,色泽自然姜黄、温润光亮、诱人食欲;调料一直遵循传统配方,选用了十几味中药,保证了烧鸡三十多年一贯的味美、滋补。做工和火候特别讲究。从宰杀毛鸡开始一直到成品鸡,每到工序都是手工操作;炸鸡、煮鸡都用炭火,不用电,不图省事,只求自然传统的本味;火候全靠三十多年制作的经验,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在看锅煮制现场决定大、小火的时间。这样,经过精心煮制的烧鸡利骨、入味、肉质细嫩、滋味鲜美,老少咸宜。
嘟嘟/编辑冯萱/审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