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班班本课程——土豆的美味之旅
缘起
在一次晨间谈话主题(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呢?):
一听到好吃的,“小吃货们”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想让大家听听自己的建议。
?牛排,我最喜欢吃牛排;马铃薯,马铃薯最好吃;?我最喜欢吃南瓜,南瓜甜甜的;?鸡腿、蛋糕、汉堡、番茄炒蛋.....孩子们说着自己的喜欢的美食;问题来了:
问题一:做什么美食?
小朋友都想在东幼小厨房里制作好吃的,可是做什么呢?
小朋友们围绕做什么展开了讨论:最终采取举手表决来选出要做的美食。制作“土豆”美食以3:1票最高票通过。
我们的思考:小厨房游戏活动本来就是为幼儿开设的,活动中的事情应该尽量让幼儿来解决,包括最初的选择---“做什么”。作为幼儿支持者的我们要学会“退位”,要学习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幼儿。
问题二:叫土豆,还是洋芋?
有的孩子叫土豆,有的孩子叫马铃薯,还有的孩子叫洋芋......没错,是的,我正要对孩子的回答进行肯定时,突然有个声音说:就是应该叫土豆!
高梓涵大声说道:就叫洋芋吧,因为洋芋做出来的可以叫洋芋花,多美呀!
我故意犯难说:那到底叫土豆还是叫洋芋啊!
涵涵还联想到了它的生长,“它小时候叫土豆,长大了就叫洋芋”。我好奇地问为什么呢?
涵涵说:“因为我小的时候他们都喊我小宝,现在我叫高梓涵。
看到孩子们对土豆这么好奇,还结合自己的经验来猜测它的秘密,于是我们开始对它的名字进行调查,有的孩子询问家人,有的孩子和家人一起在网上查询……
经过大家知识点的汇集,孩子们发现:原来洋芋还有很多的名字------地蛋、地瓜、山药蛋、洋山芋、薯仔等等。每个地方叫法会有所不同,而它的学名叫马铃薯或土豆。
讨论后对孩子们对名字的投票,最终叫:洋芋花
思考:面对“名称不同”的问题我们也是抱着“不明白就要弄明白”的原则,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解除疑惑。而我们的目的也不仅只是要了解洋芋真正的名字,而是培养幼儿对疑问的事物进行查找、验证的学习品质。
问题三:做洋芋花需要哪些材料
1)需要什么材料
问题一抛出,孩子们立马举起了自己的手
?谢雨辰说:“我知道,需要土豆还有刀”
?唐琦更仔细的表述:“是削皮刀、还有葱、盐、辣椒”
?高梓航说:“需要煮洋的锅和铲子”
?我追问:“这些东西拿来怎么用呢?”
“放上葱、盐和辣椒才好吃。”菜刀太危险了,用削皮刀不容易割着手。“这是我妈妈说的。
孩子们再次把生活经验进行了重构。
2)小厨房里有什么?还需要什么材料?
高梓航说:“我们先到小厨房去看看呗。”
孩子们发现了:锅、铲、筷子、盘子、碗筷和切刀。
经过查看、比对。孩子们最终认为还需要准备削皮刀、土豆、葱、盐、醋、辣椒油、酱油。
思考:一连串的追问引导幼儿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构。我们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哪些工具?引导幼儿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思考,问题更聚焦。这样有思维参与的活动更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问题四:这样的土豆可以吃吗?
显哲的土豆发芽了,梓航说:“你这个土豆不能吃了,它要长大了。”
旷思皓说:“怎么有绿色的土豆?它能吃吗?”
与沫说:“有黑色的小洞,我的土豆坏了”。
雨桐说:“我的土豆外面是黄色,削皮后是绿色的土豆能吃吗?”
土豆上有小黑洞土豆变绿了土豆都坏掉了吗?黑色的小洞是什么?能不能吃?哪些土豆不能吃?
经过新一轮的调查后,孩子们了解到表皮是绿色或者是绿色是有毒的,不能吃;发芽和坏掉的土豆也不能吃。而土豆上的黑色空洞是土豆发芽的芽孔。
思考:“刨根问底”是幼儿积极主动探究的表现,我们要直接回答幼儿的提问吗?《指南》中提到,教师要予以支持和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目标达成。将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问和情况,如“怎样使用削皮刀才不会伤到手”“为什么削了皮的土豆那么滑”“那些有黑色小洞的土豆是坏吗?”等等,制作成《洋芋花调查表》,结合家园共育,请家长带孩子利用空闲时间找到答案,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问题五:这些刀怎么用
1.不会用的刀具
来到小厨房,孩子们挽起袖子开始削土豆皮,何堉萌每削一次只能削一点点的土豆皮;谢佩玲紧锁眉头,使劲的把土豆皮消掉很厚一大块;何紫研切土豆时,为了固定土豆,直接把土豆放在手中,用波浪刀在手心里切土豆…
MOTHER看着这一群削土豆的“生手”,我担忧地说:”我好担心你们会把自己削伤呀。谁有更好的方法呢?
徐子彧说:“一只手拿土豆,一只手拿削皮刀,往外面削。”边说边还向大家展示。
刘科宏说:“把土豆放在桌子上,按住土豆再削。”
我将孩子们的方法进行了小结:
1.削土豆时要把土豆托在手心并抓稳,2.也可以直接把土豆按在桌子上再削;3.削皮时刀要落在远离手的位置,并往外削;4.切土豆时把土豆放在菜板上,按土豆的手要远离。
熟能生巧——削土豆
4.切不动的土豆
土豆皮已经削干净了,孩子们准备切土豆,可有的土豆太大了看上去很难切的样子,孩子们会怎么解决呢?
我在一旁默默地观察:
苏与沫坐在凳子上切不动,索性站了起来,似乎这样能使出更大的劲。但是还是很费劲,于是招呼小伙伴秦天辰来帮忙,两个人一起切还是切不动,可还是切不动,土豆反而牢牢卡在了刀口上,俩人一起喊着口号:“一二加油”!
各种办法切土豆:
思考:当遇到“土豆切不开”的困难时,幼儿不断尝试更多的方法试图将土豆切开,他们组队合作、出谋划策、慷慨支援。而这一切看似常态的行为都是自发的。最终他们都成功地切开。
问题六:土豆为什么这么滑
01滑溜溜的土豆削皮切块的问题已经反复操作中解决。孩子们又被另一件事所吸引:为什么削了皮的土豆这么滑?带着这个疑问,孩子们开启了新一轮的寻答之行!
张骏驰说:“妈妈告诉我,因为土豆里有水,水里有淀粉,所以很滑。”真的是这样吗?那淀粉在哪里?淀粉是什么样的?
孩子们好奇地围着土豆看了又看,还从科学区拿来了放大镜去寻找淀粉,可依然没找到淀粉,于是很失望地说:“淀粉在哪里啊?我怎么看不见”?
眼看着孩子们的观察陷入瓶颈,我将放在一旁洗过土豆的水摆在桌子上请他们观察:“那你们看看这里能找到吗?”
孩子们仔细的观察着。“水上面的泡泡是不是淀粉?”“水下白白的是淀粉吗?”“这个黄色的水是不是就是淀粉呢?”
谁知道?怎么才能知道呢?
思考:好奇是一切活动的源头,也是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和推动活动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幼儿对土豆“滑”感兴趣时,我们及时引导他们去思考、去观察、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而又不急给出答案。这是指引幼儿向探索科学奥秘迈出第一步。
02淀粉什么样?孩子们从超市买来了淀粉,是一种白色的粉末。大家猜测:沉淀在水底的白色物质可能就是土豆粉。还有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通过上网收集到信息:淀粉遇碘会变蓝色。那我们可以用碘来验证一下土豆里面是不是有淀粉的存在。
第一步:我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碘:一种褐色的药物。
第二步:验证土豆到底有没有淀粉
根据科学知识判断:将碘涂抹在土豆上,如果土豆变蓝则土豆里含有淀粉。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碘抹在了土豆上,可他们发现土豆并没有变蓝,而是变成了黑色。
当大家正失落的时候,吴煜潼拿起了放大镜对着土豆看了起来。她发现涂了碘的土豆变蓝了只是它不是天空的蓝,而是很深很深的蓝。这一发现让他们惊喜不已----土豆里面真的有淀粉。
第三步:验证泡泡水和沉淀物谁是淀粉
碘真神奇!那就赶快试试洗过土豆的水里的泡泡和沉淀的白色物质哪一个才有淀粉吧!这一次的实验,孩子们已经轻车熟路,他们分别在洗过土豆的泡泡水和白色沉淀物中加入了碘,发现它们都能变蓝!
经过三次的实验,孩子们最终得出结论:土豆里含有淀粉,洗过的土豆的泡泡水,沉淀在水底的白色物质都含有淀粉。由此孩子们也深刻体验了“含淀粉的物质加碘以后会变蓝,不含淀粉的物质加碘后不变蓝”这一神奇的化学反应。
思考:幼儿小小的疑问,产生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保持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寻求答案,验证着他们一次有一次的猜想。
03蔬菜里的淀粉今天的午餐正好有土豆,孩子们边吃边讨论了起来。
高梓航说到我吃的土豆肯定是有淀粉的,谢雨辰马上说:“那我吃的青菜里面有没有淀粉呢?”航航说:“青菜里没有淀粉”雨辰不同意的说:“青菜里面应该有淀粉,不信你问老师。”
我听到孩子们的讨论后,问他们:“你们认为青菜里面有淀吗?”大部分孩子猜测“有”,因为“它和土豆都是蔬菜”。
有什么办法让我们知道蔬菜里面有没有淀粉呢?”
孩子们回答得干脆而坚定道:“用碘,变蓝就有淀粉!”
孩子们开始讨论时是现将自己想要做实验的蔬菜画下来,如白菜、南瓜、莴笋、生姜;然后将这些蔬菜带到班上进行实验。他们往每样蔬菜上涂抹了碘,然后观察碘的颜色变化,最终发现只有南瓜抹碘后变蓝了。
04科学小实验-----寻找淀粉上次实验结束后,孩子们对寻找淀粉的兴趣一直很高,除了蔬菜还有什么东西里含有淀粉呢?孩子们还有很多的疑问。
于是,我们在班级科学操作区提供了碘,幼儿园里的当日的蔬菜、早餐的面包、面条和午餐的米饭等都被放在操作区里进行了一番试验。
孩子们发现平时吃的藕、大米、面条馒头、面包等都含有淀粉。还有许多的未知在等待着他们的探索!
问题七:如何自制美味洋芋花?
1
我们的洋芋花怎么和街上的不一样?
片段一:孩子们在切土豆的时候发现切出来的土豆和街上的不一样。
问题:“哪里不一样?
苏与沫:我们切得有些是一片一片的、有的是一块一块的”。“我们用的不是切洋芋花的刀”。……我知道,是用波浪形的那种铁的刀(切出来的)。
于是,我们会让他们把自己说的波浪刀带来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片段二:活动中孩子们自由分为平口刀和破浪刀两组操作
几分钟过去,孩子们在试了之后都惊奇地跑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这种波浪刀”切出来的洋芋真的就像街上买的那种洋芋花,好神奇。”
孩子们发现刀的样式和纹路大小不一样,切出来的洋芋花也不一样。
2老师,水开了吗?切好的土豆一下锅,孩子们的眼睛就一直盯着锅里的土豆。“马上就可以吃了”萌萌激动地说。“要煮好才能吃。”“那还要煮多久呢?”
孩子们喜欢不停的揭开锅盖看,并不停的问:老师水开了吗?煮好了吗?
“水开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土豆煮好了又是什么样子呢?”
高梓航拿筷子夹起一块土豆戳了戳土豆说:“我奶奶煮青菜时就是这样戳的,戳得动就是煮好了。”话音刚落,土豆就戳成了两截,围观的孩子们兴奋地喊起来:“土豆煮好了!土豆煮好了!”
问题八:可以DIY美味吗?
01不喜欢现在的口味每次吃洋芋花都是我们提供调料拌出来的,吃过几次后有的孩子表示“味道不好吃”,想吃“其他味道的”。
谢艾橙说:“我想吃糖醋味,我怕辣!”浩浩说:“我喜欢吃糖醋麻味辣的”。
思考:通过幼儿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对洋芋花的味道都有各自的偏好。直接满足他们的需要吗?《纲要》中指出:生活中要鼓励幼儿根据观察和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
02我们没有这么多的调料怎么办呢?张骏驰说:“我们可以自己带喜欢味道的调料来。“
江雨彤补充说:“在家里准备好想吃的味道带到幼儿园来放。”
“那每个人都带吗?会不会太多了?”我抛出问题。
骏驰说:“我们可以一人带一次。”
雨桐说:“喜欢吃同一种味道的小朋友就坐在一起,然后大家轮流带调料来。”
到底哪个方案更好呢?
03分组拌洋芋花孩子们商量分成了六个“味道”小组从家里带来了葱、姜、蒜、食用油、辣椒油、糖、酱油、耗油、等好多调料。
通过此活动,孩子们切身体会到自己对活动完成情况和能够操作、品尝美食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问题九:发了芽的土豆怎么办?
孩子们将之前挑选出来的发了芽的土豆、黑色土豆、青土豆都装在一个统一的箱子里,有的孩子问把不能吃的土豆怎样处理呢?皓皓说:“我们把它们种在我们大三班专有的小菜地吧,我们好给它们浇水、施肥,来年再去挖新土豆啊”其他孩子们都兴奋地不得了,都说:“这个提议好”。
提出问题:土豆怎样种呢?高梓涵小朋友说:“我知道,我种过的,不削皮,要把土豆切成块状,但是不要把土豆发了芽的地方切了”。于是,小朋友们都行动了起来。
播种洋芋孩子们将切好的土豆块带到楼下我们大三班的小菜园里,开始用铁铲刨土将土豆埋在土里,浇水。孩子们自由分组,“圈地”留下自己种植的土豆区域。每天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