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又称腐烂病、青枯病,是生姜种植过程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发病田块轻则损失10%-20%,重则损失过半甚至绝收(图一)。一旦发病,非常难治,主要在于预防和控制其传染。
图一、发病严重地块,损失过半
病原:细菌性病害,病原为薄壁菌门劳尔菌属青枯假单胞杆菌,可侵染烟草、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瓜类等多种作物。可在土壤中存活1-3年。
病状:发病初期,叶色淡黄无光泽,叶缘萎蔫并卷曲;2-3天后叶片由下而上、由叶缘向叶脉变枯黄,叶缘反卷(叶片不下垂),最后全株干枯,典型的叶部症状如图二所示。发病植株的茎秆易拔出,从与姜块连接的茎基部断开,茎秆表面呈暗紫色,断面有黑色小点,为变褐的维管束(图三),用手挤压断面有白色米水状汁液溢出(图四),并伴随臭味。姜块发病部位初为水浸状,黄褐色,失去光泽,与健康部位分界明显。切开发病姜块,用手挤压病部,有白色米水状汁液溢出,散发臭鸡蛋的恶臭气味;发病后期,姜块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表皮。发病植株易倒伏,有明显的发病中心,病害易传染蔓延(图五)。
新姜块的上半部和近地面的茎基部先发病,与泡水姜块明显的区别是:1、发病姜块有明显的病健交接,新姜先发病,老姜种正常,而泡水姜块是整个姜块呈水浸状;2、发病姜块的的茎基部最先腐烂,茎秆易拔出;3挤压切面有乳白色菌脓溢出。
图二、叶片由下而上黄化,叶缘反卷
图三、断面有小黑点,为变褐的维管束
图四、用手挤压,断面有乳白色水状汁液溢出
图五、有明显的发病中心,易传染蔓延
侵染循环:病原菌主要在土壤及姜种内越冬,带菌姜种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并可借姜种调运做远距离的传播,种植带菌姜种长出的姜苗就会发病,成为田间中心病株,靠灌溉水、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病菌多由根茎部伤口侵入,也可由茎、叶进入维管束,向下扩展至根茎。高温高湿,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别是土温激烈变化有利于本病的发生流行。雨季早,中心病株出现的也早,为多次再侵染提供了机会。降雨量大,有利于病菌的扩展、侵入和繁殖,造成病害的大面积爆发,特别是6-9月,每降大雨后一周,田间即出现一次发病高峰。连作、低洼积水、土质黏重、无覆盖物(温度过高)、偏施氮肥、有机质含量低的姜地发病相对较重。
发生规律:露地栽培的姜瘟病一般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始发病。由于此期间气温降低,雨量少,病害零星发生,扩展慢。6月下旬和7月上旬是大面积中心病株出现和中心病团形成时期,7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姜瘟病发生和流行的高峰时期。此时正值高温高湿气候(图六、七),姜块处于膨大旺盛时期,多产生膨裂伤口,病菌易于侵入,侵染速度快,严重的可在15天左右造成全田无收,整个发病高峰可持续50-60天,9月中旬后,随着气温降低和雨量减少,病害逐渐减轻,10月中旬后停止发病,整个发病期长达天左右。
图六、罗平七月份温度走势,气温22-30度适宜病害发生
图七、罗平七月份降雨天数,降雨多适宜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1、不要在姜瘟病发生的田块采挖种姜,对种姜要进行单独贮藏;翻晒种姜时及时剔除表面无光泽、凹陷皱缩,肉质变色、发软,表皮脱落破裂的姜种,只留表面有光泽、健壮饱满的姜块作为种姜。2、对生姜种植地块进行严格的选择,选择地势较为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整地时要注意平整,不可形成易于积水的凹陷,开排水沟;选择3年内未种植过生姜的地块,有条件的选择从未种植过生姜的地块,前茬作物最好不是烟草、番茄、茄子等茄科作物。3、在下种前对姜种进行消毒,用30%氢氧化铜倍液,或用3%中生菌素倍液浸种20分钟,在选种消毒时,凡发现有水渍状肉质变色、表皮容易脱落的姜块,必须剔除。或是掰姜将姜种下垄沟后,用药剂对姜种进行喷淋,可适当增加杀虫剂成分以防止姜块受地下害虫为害造成伤口利于病菌侵染。4、生姜对钾的需求量较大,施用钾肥有助于增加植株抗性,多施氮肥会造成生姜徒长,易于感病,在施肥过程中注意不要偏施氮肥。有机肥对姜瘟病有较为显著的作用,有条件的可以施用有机肥作为基肥,有机肥一定要经过发酵腐熟,不能含有病残体,避免将病原带入田块。5、勤于检查,一旦发现田间有发病植株,应将整棵植株及姜块附近的土壤挖除,带离田块,带离时注意不要将带菌土壤洒落到未发病地块,病残体集中处理,不可置于地头或随意丢在路边、水沟,避免人为走动和水流造成病害传播。挖除坑撒石灰消毒并填埋新土,避免积水。6、在发病初期或是5月底6月初(依据下雨及温度情况选择合适时期)进行化学防治,多采用氢氧化铜、络氨铜、春雷霉素、乙蒜素、噻菌铜等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喷施时尽量喷淋生姜茎基部,隔7-10天施用1次,连续施用2-3次。7、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罗平多蛴螬、蛐蛐等地下害虫,应及时进行防治,避免害虫造成植株长势弱、有伤口,易于细菌侵染。
注:如有错误请指出,有好的防治方法欢迎留言交流分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