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瘟病
生姜是姜科植物,种植生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近年来姜瘟病发生严重,发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病区域减产70%左右,损失惨重,严重影响生姜产业的发展,应注意防治。
一、危害特征
姜瘟病又称腐烂病或青枯病,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积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
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该菌在姜块内或土壤中越冬,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病菌需借助伤口侵入。通常6月开始发病,8-9月高温季节发病严重。
二、发病原因
一、连作重茬后的自毒效应:生姜是地下根茎类作物,可能是除中药材外最容易受到重茬病害困扰的作物,同一地块连年种植生姜,很容易导致自毒现象的发生,极大可能的提高了姜瘟病的发生几率。
二、姜种携带病原菌:姜种是姜瘟病病原菌的主要栖息场所,姜种带菌可能是因为储存不当,病株姜种、弱种等
三、农用器械携带、传染病原菌:在处理姜种时,总会用到农用器械,凡是可能对生姜造成机械伤痕的器具如:切姜种的小刀处理过病种,再切其它健康生姜做种时可能会传染病原菌,有的农民朋友会说,我们都是用手掰种,道理是一样的,触碰到生姜机械伤痕处,同样可以传染姜瘟病病原菌。
四、肥料携带病原菌:生姜是喜肥作物,尤其喜有机质肥料,亩用量要达到-斤,全用商品有机肥投入太大,多数姜农会选用农家肥作为有机质肥料,但是未经发酵处理或发酵不彻底的农家肥恰恰是姜瘟病病原菌的主要栖息过冬场所。
五、气候、土质环境因素:姜瘟病喜湿、喜温,在温度较高和湿润的环境下生长扩繁迅速,种植时间长的姜农会发现,哪年雨水多、温度高,那一年的姜瘟病就爆发严重。另外排水性不好的土质也是诱发姜瘟病的原因之一。
三、综合防治
一、轮作换茬
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已发病地块,间隔3年以上才可种姜。种植生姜的前茬最好选用新茬或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菜园地以葱蒜茬较好,种过茄科作物并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姜。
二、严格选种
严格选种收获前,在无病姜田里严格选种,选长势强,分枝多,无病害症状的健壮植株,单独收获和贮藏;第二年催芽前再选颜色黄白,表皮光滑,无病害表现的肥大姜块做姜种,避免姜种带菌传播病害。
三、选地
选地和整地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壤地块。整地时地面要平,姜沟不宜过长,以防排水不畅,姜田还应设排水沟,防止雨季田间积水。
四、施干净肥料
姜田所用肥料应保证无病菌,因此,切不可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土壤沤肥,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
五、药剂防治
姜瘟病在合适的温湿度条件下,发病速度快、危害种、面积广,所以防治及时是关键,特别是发现病珠要及时挖出,带出田外,喷洒药物。
推荐使用“阿宝组合”。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3次。
1.杀菌谱广,既防治细菌性病害,又能预防真菌性病害。
2.混用性好耐雨水冲刷。
3.持效期长且能补锌。
1、促进作物各个器官均衡健壮生长,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促根壮杆,抗倒伏。
2、增强作物的生命力,抗病、抗旱、抗寒、抗盐。
3、增加叶绿素含量,使叶片增厚、叶色浓绿,提高光合效率。
4、缓解药害、肥害,趋避蚜虫、牛、羊等。
5、PH9-11中和土壤酸性。
本文图片收藏自网络,曾尝试联系作者未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