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上海人来说,美好的一天,是从吃早点开始的。
一顿满足的早餐,不仅仅只是饱腹,还可以让好心情瞬间满格。
上海人的早餐记忆,要追溯到黑白照片年代。
一辆推车,几张木头桌子,来的都是熟客,偶尔还能跟老板聊上几句。
太阳刚起来,弄堂口、街角边、小店前就已经排好队,等待热乎乎的早点了。
老清老早,爸爸就从巷口带回了大饼油条。金黄酥脆的油条,到家时还常带着微温的热气...
有时候爷叔阿姨端着个铝锅,是为全家来买豆浆了。
在上海长大的小囡们,肯定都心心念念上海丰富的早餐。
咪道超嗲额小馄饨
老字号小店里一屉屉冒热气的汤包
香满街头巷尾的葱油饼
……
看来,“上海人的早饭,一个月都可以不重样!”已经是很谦虚的说法了~
然而不管长大后我们搬去哪里,或是那条街早就翻新变了样子,儿时全部的早餐记忆,都在这些街道里挥散不去...
那条街
蓬莱路
在这条街上的居民,每天早上一定是被第一锅出炉的早餐唤醒的。
这家生煎店早已是这里的老牌"网红"了,每天一大早开门,第一锅生煎还没出炉,就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没有店名,没有堂食的位置,只有祖孙三代人用心传承的手艺!
这一锅生煎做了近百年。
生煎店的对面,“滋滋滋”的声音响起,一家早餐店的炸油条也要出锅了!
金黄酥脆的外皮,外焦里嫩的口感,不少人寻着味儿就过去了。
这家店比生煎店的品种要多一些,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都被这家店包了。
裹着油条、肉松、酸菜、咸蛋黄的粢饭,唤起无数人小辰光的记忆。
山阴路
山阴路那些藏在街边小店,弄堂深处的老滋味是更多人想要追寻的。
鲁迅故居的对面有一家虹口糕团店,卖的年糕团只有甜咸两种,甜的里面包黑洋酥和油条,咸的是咸菜和油条。
甚至有人会专门乘车来吃,老字号的魅力可见一斑。
从50年代开始,主打小笼包的万寿斋就开在了山阴路上,迄今为止,这条路仍旧仅此一家,真是“万寿无疆”。
小笼包皮薄馅满,一包汤汁尤其鲜香,味道是很有上海特色的偏甜,但又不像无锡小笼那么甜。
三鲜馄饨和麻酱面也超嗲!
鲜肉小笼
三鲜馄饨
早上6点开始,这家光头生煎就是这幅景象了,在这条路上名气那是绝对的。
生煎个头大,皮薄底脆汁多肉嫩,上面都是香香的白芝麻,一口咬下去汤汁满嘴都香。
昆明路
这条街葱油饼只此一家,一锅需要等一刻钟,人气很高。
卖的是最老式的葱油饼,里面有猪油卷起来一层葱,一层又一层,很有老上海情怀。
提篮桥老摊头葱油饼一号铺子虽小,但整洁有序,新出炉热腾腾的,一定是乘热吃味道最好,香香脆脆的,很满足!
昆明路的阿福饭店店面不大,很陈旧,看着就是记忆里的老牌早餐店。
阿福饭店橱窗里摆放着一盘盘各式冷面浇头,冷面堆成一堆,窗口候着很多人排队打冷面,阿姨打面手势娴熟,看着生意不错。
冷馄饨也承载了上海人的早餐记忆,馄饨现包现卖,荠菜鲜肉馄饨馅多皮薄,而且肉很Q弹,配上麻酱简直是棒极了!
龙华西路
阿德生煎的老板原是吴江路小杨生煎的员工,开店也很多年了,天天都是大排长龙。
阿德生煎他们家生煎的汤汁太多了,这么满的汤汁,好多人第一次吃的时候不晓得,都有心急被烫到舌头的经历,再吃就会耐心等会。
味道很不错,没有生姜味,保留了肉本身的原汁原味,再吸口汤汁,真是美味。
西乡路
西乡路这家豆浆油条开了很久了,从最初在菜场门口摆一个早餐摊位,到现在专门租了个地方可供堂吃,来排队的人越来越多。
阿建豆浆油条店周边没有做米饭饼的,只此一家,绝无仅有,是儿时记忆里非常独特的味道。
微甜糯糯的,夹着油条脆脆香香的,拌着豆花,满满的饱腹感。
特别受周围居民的欢迎,还有酥饼,一口都掉渣渣的酥脆,很好吃!
如果光买大饼油条豆浆不需要排那么长的队伍,旁边直接进去就可以买了。
那家店
上海名气大的早点铺子数不胜数,但那些常年被人群包围的小店,才是老上海的私藏菜单~
也许它们的门面并不起眼,但是惊艳又幸福的美味就藏在里面!
小侬这就带你一起去看看,那些家喻户晓的老上海早餐美食,都在哪里!
王师傅葱油饼
就是这么一间旧旧的小铺子,藏着一位摊得一手好葱油饼的王师傅。
别看葱油饼简单,要饼子不焦不烂,熟得刚刚好,金黄锃亮,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年轻人冒着上班迟到的危险也要去吃的葱油饼。
老人家66岁了,做葱油饼做了很多年,两块一只饼,葱洒得却很足。
这是一项很累的绝活,不像别处压饼子都是用铁器,王师傅是徒手的,因为温度很高,他的手掌根厚实通红,感觉练了一手好铁砂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