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在仲景方中是一个疗效显著,使用范围极为广泛的方剂,后人对此评价很高,而且在此方的基础上演绎出了不少的有效方剂,它的治疗范围直至今天还仍然在继续扩大中。
本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以柴胡主,共七味组成的小柴胡汤,是仲景用以治疗少阳经病的主方。如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小便不利,身有微热,或咳等等一系列的少阳经病证。
关于小架胡汤所治之证,历代医家意见不一,众说纷纭。总的来说它在中医的众方中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方剂,具备了以下几个特点。1、本方组织严格、扼要,是一个清热和解之剂。在中医治疗的八法中为和解剂的代表方剂。2、仲景立此方剂是为和解少阳经之邪而设。少阳经在《伤寒论》的角度上概括了胆与三焦,并涉及到表里关系的肝和心包。这些脏器不论在人体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还是反常的病理情况下,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牵涉到的方面较为广泛,外感疾病如此。其它各科杂病也如此。所以小柴胡汤应用范围之广泛也根源在此。3、“少阳为枢分,属半表半里。病邪浸袭到该经,根据条件的不同,随时都有出表为表证、入里为里证的可能。小柴胡汤中用人参、大枣、甘草既可扶正祛邪,又能固里,使邪不得内犯。配伍之严密,真是天衣无缝。因而在和解剂中莫善于这样的治疗法则。4、小柴胡汤在伤寒热病中是清热剂,在六经中为和解剂,在治疗各科杂病中,又是理气解郁剂,如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品,寓理血于行气药之中,它又是很理想的理血剂。因有以上的特点,所以在临床上运用范围较为广泛,而疗效也甚可靠。
本方的应用范围,归纳古今中外的医家经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因少阳之气抑郁不舒而导致的两胁胀痛。2、疟疾而兼有少阳证者。3、木气不舒而克脾土引起的吐酸不食。4、热入血室。5,由胆热移于脑而导致的鼻渊。(《伤寒论译释》)6、用于外科可治:瘰疬、乳痈、便毒、下疳及肝经之一切疮疡。(《皇汉医学》)7、治男女诸热出血、蕴隆(蕴隆者郁热之意)又伤暑、发大热、头痛、自汗、咽疼、烦躁、腹中热,诸药治之无效者甚良。(直指方)8、刚痉有热。(《皇汉医学》)9、咽干、喉塞、亡血家、淋家、衄家、疮家、动气等应汗而不可汗者。(《皇汉医学》)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除治疗上述病症以外,还可以治疗以下诸病,而且有惊人的效果。一、斜视(视物倾斜)、复视斜视、复视症和少阳经的目眩以及发热病的幻视,皆为热邪侵犯少阳之经所造成的。肝胆相表里,内经谓“肝通气于目”,“肝开窍于目”。因之肝胆之经和眼的关系至为密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胆经之气血充沛,必然是目睛和而视力佳,所谓“目得血而视”。如果发生了肝血亏损,肝阴不足,目得不到足够的气血营养,就会出现眼目昏花,视力低下。若因邪热扰于经脉,肝胆之火上亢,薰蒸眼目,目中就会幻化百出,于是斜视、复视、幻视等症候由此而产生。斜视、复视在治疗方面必须是以清解少阳经之热邪为主,佐以清上焦明目之品,方以小柴胡汤加杭菊30克,治疗由功能性病变引起的斜视、复视效果甚好。复视典型病例:李XX,男,30岁。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效。内科医生曾怀疑过是脑部疾患,患者也非常焦虑。诊断时除复视外,尚有头晕、口干、耳鸣等证,脉数,无苔。考虑是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损伤其阴液,肝胆之火又薰蒸于眼目,而产生的复视。试给于小柴胡汤加减二剂。处方:柴胡12克,黄芩15克,半夏6克,党参15克,甘草15克,加姜10片,枣五枚,杭菊花30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服二剂后目中所见两物的距离有明显的缩短。守方共服六剂,复视痊愈。
二、头痛(属少阳经)少阳经头痛,主要由外感风寒之邪,郁于少阳之经,久羁不解,致使经气阻遏,血脉不得畅行,因而作痛。其部位以头的两侧为主,严重时可以波及到正额及头的巅部,或者兼有口苦、咽干、目眩的证候。据《冷庐医话》载:“少阳头痛在两头角或颞部。用柴胡为引经药。”此病虽在头部,但在治疗方面,仍应当以整体观念出发,应以头痛的部位和兼症辨证,以清解少阳经为主,止头痛为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再加入川芎、白芷之辛香通气活血之品,以助消散外邪,疏通经脉的作用。典型病例:刘XX,女,27岁。头痛三年,时轻时重,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痛的部位以头之两侧为重,伴有胸满善太息,躁闷易怒。月经不调,月经前头痛加重,月经过后稍微减轻。曾服过不少驱风、止痛之剂及针灸治疗,效果总是不佳。舌苔厚,脉稍数。给于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白芷,三剂以后头痛减半,共服十余剂痊愈。
三、腰腿痛(属少阳经部位者)《灵枢◎经脉篇》载:“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腰腿痛属少阳经者,其疼痛部位是以臂部、大腿、小腿外侧和足部外侧放散掣痛为特征。这种病证祖国医学也名“腿股风”。据此症状和部位,颇似现代医学的坐骨神经痛。其病因大多由于气血不和,经脉空虚,寒湿之邪乘虚而入,或因闪挫之后瘀血凝滞经隧,血气壅阻而成。少阳经既不在表,又不属里,居于半表半里之间。在治疗方面,如用一般治疗痹痛之法,或发表攻里,其效果往往不佳。故仍需宗少阳经之治疗原则,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加以温阳通经的桂枝,再加活血化瘀之品,以通经散瘀活血,每治皆效。典型病例:刘xx,男,50岁。患左腿外侧疼,经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二年多来,不断发作,严重时,彻夜难眠,需下地游走。曾用针灸、封闭等法治疗未愈。后以小柴胡汤加桃仁、当归、川芎、川军、桂枝等,服一剂后痛减,服四剂后疼痛痊愈。以后虽还不免有小的发作,但照此方服一至二剂就停止了。
四、头晕痛(因外伤引起者)由于外伤、震伤头晕痛致昏迷,苏醒后往往遗留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缠绵不愈。这种病证的出现,大都是由于伤后瘀血阻滞,或震伤脑髓所引起的。这不是一般的治疗头疼、头晕之剂所能取效的,应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方能取效。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等最为得当。日人汤本求真氏曰:“由头部打扑,发为外伤性神经证,与本方加石膏得速效。”典型病例:由XX,男,40岁,教师。患者在建校时被椽木击伤头部,曾昏迷半个月之久,经抢救治疗苏醒后即遗留下头晕证,不论坐、卧、行走,头不敢转动,否则即天旋地转,有摇摇欲仆之势,晕甚时耳鸣、恶心、呕吐,已达四年之久。医院治疗未愈。患者面色(白光)白,神情呆钝,易于惊恐,间作失眠、心悸,有时因心悸而致夜不得入睡,记忆、智慧锐减。经服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白芷等,共治疗两个月痊愈。
五、呕逆呕逆一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火郁之发,民病呕逆,火邪上冲,则令人呕逆。”此症多属胆经疾患,胆属于肝,肝胆之气常宜疏达、条畅,而恶抑郁,条达则升降之机适宜,抑郁则升降之机失调。《伤寒论》宋本第96条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第97条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正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扬主之。”又条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从以上三条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心烦喜呕,胁下痛而呕、呕而发热,多由于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气机不畅,升降失常,胆气影响于胃,故上逆而为呕。从表现的证状看来,似乎为胃的功能失调,但实际上是胆气不得下降所引起的。若单纯用和胃止呕的治法,未必能获效,需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胆经,或可加和胃理气的陈皮,重加清胃降逆的竹茹,即可治愈。由少阳之邪引起的呕逆,必有心烦,胁下痛、发热等兼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典型病例:王xx,女,17岁。患者患温病发热十数日,热退后,各种证候也相继消失,唯遗留下心烦不宁,呕逆频频,有声无物,欲吐不得,虽用中西止呕的药品皆无效。凡三日三夜无暂止时,痛苦异常。经诊断为胆气不得下降,引起胃气上逆,治以小柴胡汤加陈皮、竹茹、伏龙肝,以和解少阳,清利胆经,一剂而减轻,三剂痊愈。
六、真心痛真心痛见《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本病近似现代医学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症。祖国医学对此病的致病因素,早有较准确和完整的认识,认为主要是内外合邪所致,其内因是因患者的机体阳气素虚,卫阳不足,寒气聚积于胸中,致胸阳衰微。外因则是受寒邪的侵袭,外寒与内寒相搏,致使血脉凝涩,寒凝血瘀,脉道不利,因之心痛猝然发作。证见患者骤然心痛,痛作时面色苍白,恶寒厥逆,心悸,喘息,冷汗出,或唇青面黑,指端青紫,脉微细无力,大有虚阳欲脱之势。治疗之法,在危急的时候,先应当回阳救逆以救急。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温阳化瘀缓缓收功。治疗此病的温阳化瘀之法,必须掌握轻重缓急,恰合病情。本病虽主要为阳虚,但以整体考虑,阴血也属不足,所以在温阳的同时,还需顾及阴液。在用药方面,不宜过分燥热,否则会使阴血更为亏损。关于化瘀方面,宜缓不宜急,以性质平和之药,缓缓收功,方为万全之策。不能操之过急,妄投峻烈之品。否则瘀未去而正已伤,不仅无益,反可促进病情恶化。在病不发作的时侯,以小柴胡汤加附子理气温阳,加当归、川芎寓理血药于理气之中,长期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典型病例:王XX,男,55岁。患心胸痛半年多,医院诊断为心肌梗塞症。从开始发病的三个月内,曾两次猝然发作,剧烈心痛而致昏厥,经及时救治,方获缓解。此后心胸不断轻微作痛,多在夜间发作,日夜约十余次,疼痛时间约持续一分钟左右。遇吸冷气以及气候酷寒时容易引起发作。治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附子。服五剂后自觉疼痛明显减少,又服五剂疼痛更加减轻,一日一夜最多疼2-3次,而且刹那即过。服20剂后,痛已减十之八九,有时竟一、二日不发作一次。后宗此方配制丸药继续服,半年之间疼痛基本上未发作,此后病情一直稳定。
七、胁痛胁痛出《内经》缪刺论等篇,胁痛证的发生,多与肝胆经之经气失调有关。因胁痛部位为两经之分野,即肝胆经络分布于两胁。本证的致病因素虽有十数种之多,但大都为精神刺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不通,因而发生胁肋疼痛。如气郁日久不愈,必然因气滞而进一步造成血瘀,瘀血停着,经脉痹阻,此为气滞兼有瘀血。不论气滞或瘀血,皆以舒肝理气、解郁、活血化瘀为治疗之大法。如气滞明显,则以理气解郁为主,如瘀血明显,则理气兼化瘀活血。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治疗胁痛,既可理气解郁,又可活血化瘀。典型病例:尤XX,女,50岁。患周身游走憋痛三年多了,但仍能支持一般家务,唯月经前较重。近一年多来日有发展,两胁部尤其疼的厉害,步履艰难,稍一行动即需家人扶持,咳嗽、吸气、翻身转侧疼的咬牙切齿。就诊时胃纳尚佳,大小便均属正常。脉弦数,舌质深红,两侧沿有瘀斑,两胁下痛不可触。治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丹皮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加减化裁,先后共服二十余剂,两胁疼痛基本消失,唯四肢疼痛未愈,但已不足为患,仍能操持一般家务。
八、胸肋痛(肋软骨炎)胸肋痛属现代医学肋软骨炎者,其发病部位大都在胸膺部,适当于少阳经脉分布之处,中医认为是湿热瘀血相凝滞于经脉为主要致病因素,其治疗原则,以舒解少阳之经,兼活血化瘀为治本之法。典型病例:郭XX,女,20岁。左胸膺部疼痛数日,痛处日渐肿胀增高,肋骨突起。经用一般消炎药不能控制,数日后发展的更为厉害,痛处突起足有小桃子大,身热、脉数、口干欲饮、胸满气粗。急投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丹皮,青皮、陈皮,银花治之,日服一剂,共服十余剂,痛止肿消,突起的肋骨,于一个多月后逐渐平复。按:本例患者发病迅速,数日间胸膺部之肋骨隆起有二公分高,焮肿、红、痛。前后曾用消炎止痛剂治之,病情不能控制,继续发展。而投以小柴胡汤理气、解郁,和解少阳之经,加当归、川芎、丹皮活血散瘀,消肿,青皮、陈皮助小柴胡汤以行气,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本病收效之捷,是因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为主,而病位恰在少阳之经,故调理经气,为治此病之本,标本同治,因而效显而速。
九、月经不调以小柴胡汤为主适当加减,可以治疗因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所引起的多种月经病证,诸如崩漏、痛经、月经不调,以及经闭等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经期、产后,忧愁悲郁,必致气机不利,气滞则血瘀,瘀血阻于冲任,经血不得畅通,则诸证丛生。其主要见证为:经前、经期小腹胀满,胀甚于痛,或出血淋漓不断,或经闭不行,或经期不规律,疼痛没有固定的部位,或兼有两胁胀痛,胸满气促,善叹息。有的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脉多弦数或沉弦。凡此种种,总的治疗原则宜舒肝解郁,理气活血。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之类,既可理气,又可活血,用之临床,每多获效。典型病例:苏XX,女,40岁。自21岁结婚以后概未生育,于月经初次来潮时,即患痛经,经期小腹胀满,气憋,易怒烦躁,善悲,小腹疼痛难忍。每到经期日夜呼号,不能起床,经行不畅有血块,经期不规律。20多年一直如此,虽累经治疗,但症状无多大的改善。诊断为气滞血瘀,给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治疗。汤剂、丸剂并用,共治半年之久,诸证痊愈。二年后随访概未发作,但仍未生育。
髋骨疼痛案李xx,男,14岁。左髋关节疼痛四月之久,初起时只是局部麻木,胀痛,以后渐觉疼痛,稍行二、三华里,即胀痛难忍,但未引起家长足够重视。有一次因挑水突然摔倒,这才到当地卫生所就诊,给予风湿止痛膏外敷并拔火罐,不仅无效,反而引起局部不良反应。医院检查,查血沉为40mm/小时,X线报告:左髋股骨头边缘缺损,左髋关节结核,左髋无菌性坏死。结合其母既往有结核病史,遂诊断为骨结核。给于雷米封等治疗,用药数十日未见明显效果。病情逐渐增重,不但行走疼痛,就连静止时也疼痛、痠困、麻木作胀,夜间疼痛较甚,影响睡眠,辗转不安。四出求医,屡治无效。现在症:左髋关节麻木痛胀,影响右下肢功能,坐、站、行皆疼,并伴有精神不振,纳呆等。检查:左髋关节局部压痛明显,不红、不肿,周围浅表静脉迂回曲张,整个脊柱有明显压痛,背部太阳膀胱经之俞穴,全部压痛,左下肢少阳经路也有部分穴位有明显的压痛,胸壁浅表静脉怒张,左胁下有压痛。舌红,稍紫,苔白,脉迟涩。《内经》谓足少阳胆经“是主骨所生病。”全元起注解:“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足少阳之经气所荣,故云主于骨。”故从胆经着手治之。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甘草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12克,当归15克,桂枝10克,每日一剂。服药三剂以后,请证大减,左髋基本不痛,行、走、站、坐均无任何不适,唯局部稍觉麻木,但不足为患。步行十余里不觉痠痛。最奇妙的是:脊柱及下肢少阳经穴位的压痛全部消失,浅静脉的充盈曲张也较前减轻,精神好转,食欲增,继以上方加减服数剂痊愈。按:本例患者。前医惑于照片所见以及其母有结核病史,故确诊为骨结核病,据此用过不少中西药品皆无效验。后来以数剂小柴胡汤加减治愈,其能取得速效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诊断时没有陷到“骨结核”的窠臼中。2、根据疼痛的部位,符合足少阳经脉循行路线。脏腑、经络,气化是一个整体,不容分割,必须全盘考虑。所以在治疗方面,必须从胆经着手。3、从疼痛部位的周围,发现浅表的静脉迂回曲张,表明了有瘀血阻滞,血脉不能畅行而造成的疼痛。4、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经,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散瘀,桂枝佐上药疏通血脉,因而治疗本病取得了显效。心胸痹痛案田x,女,43岁。主证:胸闷、心悸,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用中、西药治疗,半年来一直未获显效。现证:胸闷心悸、喘息、自汗,呈阵发性发作。发作时心率可增至次/分,头晕,脑胀,似要昏迷,每次约持续半小时,经救治始能缓解。每因精神刺激或稍微活动即可诱发。间歇时也常感胸闷、心悸、精神不振、食欲欠佳、脘闷不适。舌深红,苔薄白,脉数有力。据此脉证,为心脉瘀阻,气滞血瘀,治当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方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丹皮,先后共服50余剂,上述证候消失,迄二年来未见发作,病情一直稳定。心悸、怔忡案郭xx,女,62岁。心悸、失眠二年之久,现有头晕眼花,耳鸣,记忆力减退,心胸部窒闷刺痛,有时夜间尤甚,两胁下胀痛不适,拒按,精神不振,食欲欠佳,经查,血压/mmHg,经内科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中医累用安神镇静剂等治疗未效,又改用为补气养血之品治疗,症状也未见明显改善。整日心悸不宁,头晕,耳鸣,口苦咽干,不能操持家务。诊其脉数大有力,舌色紫黯。根据以上见证,考虑属心胸、胁下脉络瘀滞不畅,郁久伤阴。遂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理气活血化瘀,再加生地、丹皮养阴清热,日服一剂。服五剂后诸证明显改善,后宗此方加减出入,共服30余剂,证状基本消失,精神好转,食欲增加,睡眠也好。虽然偶尔于劳碌多后仍稍有心悸,但不足为患。
十、半身疼痛、麻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又《原病式》六气燥金诸涩条下释之曰:“物得湿则滑泽,干则涩滞,麻犹涩也;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丹溪以麻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综上所述,麻木多由气血俱虚,经脉失去营养,或气血凝滞,或寒湿痰瘀留于脉络,阻滞经气血脉的运行所致。受邪较轻者仅有麻木,如受邪较重,血脉壅滞较甚则可见麻木而兼疼痛。《灵枢◎刺节真邪篇》“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其邪气浅者,脉偏痛。”说明半身偏痛和麻木是邪气客于浅表,致浅表血脉不和所造成的。治疗原则应是疏通血脉,解郁祛瘀。因邪在浅表血脉,既非在皮表,又未入里,而居于半表半里之间,故用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加桂枝、当归、川芎以通经络和血脉为主,因之疗效较为满意。病例一:半身疼痛武xx,男,25岁。腰部左侧憋胀已三、四年了,呈间歇性,白天重,夜间轻,近三个多月以来,发展到整个左半身胀痛,特别是左侧髋骨,左少腹及左侧肩部等部位,剧烈疼痛。伴有乏力、易汗、倦怠,食欲尚可,但有时恶心。除此证以外,于腰部憋痛的同时,开始全身无定处的起疖肿,此起彼落。投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服三剂后左半身疼痛减去十分之七八,疖子也再未发生。继服此方加减以巩固之。此病属邪气留于浅表,使血脉不和,又兼湿热蕴结。用小柴胡汤和解血脉,疏通经络,气血畅通,所以疼痛治愈,蕴结之湿热也不治自愈。病例二:半身麻木牛xx,女,51岁。右上肢麻木半年,继续发展到右下肢也麻木不适,右肩以及右胸廓部疼痛、憋胀,日轻夜重,手指厥逆,上肢痠软无力,右胁下有剧烈压痛。服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桂枝六剂而痊愈。
结语1、小柴胡汤加入当归、川芎用于治疗气滞血瘀的多种病证效果良好。以药物的组成看来似乎平易简单,但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此方的活血化瘀作用较为可靠。因人身之气与血,两者之间是息息相关的,如一旦发生了病变后,互为影响。在治疗方面,理血必先调气,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固理血不调气,非其治也。本方之妙处在于将理血之药纳入和解、行气、解郁剂中,从而加强了行血、活血的作用。正因为药性平和,即使多服久服以及在正虚的情况下服用,也不会造成伤正的弊害,所以运用的范围也就因之而更为广泛了。2、关于心脏疾患,根据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凡属气滞血瘀或单纯瘀血为患者,用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等药治疗,对缓解证状方面有一定的效验。如果多服久服或再作一些适当的加减,是否有改变器质性病变的作用,尚未可知,有待进一步探讨。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斜视症,仅是对功能性病变有效,如因器质性的改变引起的斜视,是否有效,有待进一步临床实践。4、小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治疗疾病甚多,而且效果可靠。诸如疟疾、妇女经期发热、由于气滞血瘀的半身麻木、半身肢体筋脉疼痛、汗出偏沮(即半身出汗,半身无汗)等证,在本方的基础上适当加减,灵活运用,有其独特的效果。
源于经方发挥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