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好汉搁不住三泡稀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候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伤寒论》中的太阴病一般指太阴脾病。肺与脾同属太阴,为什么没有太阴肺病呢?肺经主皮毛,司呼吸,主卫气的宣发敷布。太阳主一身之表,表是笼统的位置概念;肺主皮毛,皮毛是具体的组织概念,所表述的是同一事物。两者生理功能的连属,必然也反映在病理表现上的不可分割,故手太阴肺经的病变多在太阳病中出现,详于彼而略于此,故在太阴病篇就略而不述了。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病的典型症状,就是消化不良,上吐下泻。没有胃口,吃完东西肚子胀的像个皮球,大便不成形,经常性拉稀。俗话说,好汉搁不住三泡稀,何况拉稀好多年,好汉都拉成了怂包。脾胃吸收不好,精神萎靡不振。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脾胃虚寒导致的拉稀,四逆汤、理中汤都可以用。实际上只要把附子加进理中汤内,就完成了合方,这就是后世常用的附子理中汤和附子理中丸,药店非常容易买到。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黄芪汤主之。

理中加黄芪汤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 黄芪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不吐、不满,说明寒的程度不大。遗矢无度,每天拉屎没有规律,不定时拉稀。这是气虚的结果。黄芪最善补气,所以理中汤内加黄芪。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本来是需要发表的,误治攻下之后,伤到了脾胃,造成腹胀。如果仅仅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腹胀,肚子里都是胀气,响屁连连,放屁之后就会有舒缓。桂枝汤本就是提升人体新陈代谢能力的补药,芍药加倍之后,更快促进腹部血液循环,使得受损的脾胃快速恢复。桂枝加芍药汤再加上饴糖,就是小建中汤,是健脾促消化的良方。如果是大便堵在肚子里的胀痛,诊断手法就是拿手去按,越按越痛,这就是实痛。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上大黄,把宿便攻出来,变成桂枝加大黄汤。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炙)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以上两个条辩,讲的是一件事情,就是脾湿不化。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说明这个湿气停留在中焦,向上走的时候就是欲吐,向下走的时候就是下利,但都是欲去而未去。芍药性酸主收敛,这时候的湿气已然在里,所以去芍药。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四肢懈惰、体重,这说明湿气在外,所以去掉辛散的桂枝,用芍药把这些湿气收敛起来,用白术、茯苓利水排出体外。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斤(洗)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伤中,脾家阴湿已起,故腹胀满,这个胀满也是虚胀。厚朴宽中除满,生姜、半夏温散阴湿,人参、甘草把发汗损失的津液补足。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滑而实者,主痰饮、食滞等证。有宿食,就是大便堵在肚子里了。大便干燥难下,承气汤走起。但如果大便并不干燥,反而粘湿不成形,又堵在肚子里拉不出来,这就是脾被湿气阻滞了。厚朴宽中除满,枳实破气行痰,就能把大便攻出来。白术燥湿健脾,甘草除旧布新。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十五个(劈) 甘草一两(炙) 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脾湿夹热则发黄。黄柏能清下焦的药,中医的热就是西医的炎,如尿道炎常常用黄柏;栀子能去上焦的热,黄芩、黄连、甘草能去中焦的热。栀子、柏皮清热以行湿。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病减,黄从小便去也。

茵陈蒿汤是太阴湿热结聚,大便堵在肠子里的实证。病人全身发黄,肚子很胀,大小便不利,就是茵陈蒿汤,大小便很正常,肚子也没有胀满,就是栀子柏皮汤。

伤寒瘀热在里,其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子豆汤方

麻黄二两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斤(切) 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黄病基本上都是瘀热在里。麻黄连轺赤子豆汤证热瘀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汗孔不开,尿道不利,中气不足。麻黄、杏仁开汗孔;连翘入肺,清上焦的热;毛赤小豆利尿道,炙草姜枣补中气,生梓白皮清瘀热。生梓白皮现在找不到了,改用桑白皮。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除了主治郁热身发黄外,还常用在皮肤科。皮肤湿黏黏的,又痒,就是标准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总结一下太阴病。脾胃虚寒冷痛,用理中汤和四逆汤,气虚加黄芪。消化不良,腹满胀气,用桂枝加芍药汤,有宿便就加大黄。脾湿不化,判断湿气所在,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脾湿有浊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湿有宿便,用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脾湿夹热身发黄,无表证、无里实,用栀子柏皮汤,病人有汗且实热在里,就是茵陈蒿汤,无汗、高热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陶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xz/9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