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常用中药生姜

生姜Shēngjiāng

鲜生姜,鲜姜,淡生姜,老姜。

辛,微温。归肺、胃、脾经。升。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利水消痰,健胃增食。

本品能温中散寒,解表发汗,和胃安中,解诸为食之毒。

1.风寒感冒: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本品更多是作为辅助之品,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2.脾胃寒证:本品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收祛寒开胃、止痛止呕之效,宜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若脾胃气虚者,宜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

3.胃寒呕吐:本品辛散温通,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可配伍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若痰饮呕吐者,常配伍半夏,即小半夏汤(《金匮要略》);若胃热呕吐者,可配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

4.寒痰咳嗽: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不论有无外感风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选用。治疗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每与麻黄、杏仁同用,如三拗汤(《和剂局方》)。外无表邪而咳嗽痰多色白者,常与陈皮、半夏等药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

5.鱼蟹中毒:本品能解鱼蟹毒及半夏、天南星的毒性,故对鱼蟹等食物中毒,以及生半夏、生南星等药物之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生姜皮辛凉,治皮肤浮肿,行皮水;生姜汁辛温,辛散胃寒力量强,多用于呕吐;干姜辛温,温中祛寒,回阳通脉,温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温下焦之寒;炮姜炭性温,偏于温血分之寒;煨姜苦温,偏于温肠胃之寒。生姜辛而微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1.配大枣:生姜味辛,行气而散寒发表;大枣味甘,和营而补脾益气。生姜、大枣合用,所谓辛甘发散为阳,其意在于刚柔相济,能行脾胃津液,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之症,多做为引药。

2.配茶叶:生姜达肺经,发表除寒,入胃腑,温中止呕,辛热多功;茶叶苦甘微寒,清心降火,涤垢除烦,消食行痰,解腥止渴。两药合用,寒温并调,消食止痢。

3.配半夏:半夏偏于降逆祛痰,生姜偏于散水止呕,两药合用,一降一散,共奏祛痰涤饮之效。

4.配桂枝:桂枝辛而甘温,功专解肌祛寒,温经通阳;生姜辛面微温,也具发汗解表之功。二者相须合用,以加强发汗作用,桂枝与生姜又均可走里,以生姜温胃散寒,蠲除水饮为主,桂枝温通阳气、化湿利水为辅,配对合用有较佳的温散胃中寒饮之功。

5.配陈皮:生姜温胃涤饮,降逆止呕;陈皮温中运脾,下气止呕。两药合用,有温胃止呕之功。

6.配白芍: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其酸走肝,顺血脉而行血海,专调妇人经、胎、产诸疾;生姜辛散温通,入气则行气导滞,入血则破血逐瘀。生姜之温能制白芍之寒而为温通,白芍得生姜辛窜之助,调经之中又能行血。二者合用,具有温经止痛之功效。

7.配山栀:山栀苦大寒,生姜辛微温,两药配伍,一苦一辛,辛开苦降,和胃止痛效佳。生姜之温可缓山栀大寒性,以免伤中,又能消除寒热格拒起反佐作用。二者相济,清胃火、降逆气、止疼痛之功颇著。

8.配竹茹:生姜温中化饮以止呕,竹茹清热和胃降逆而止呕,两药合用,和胃止呕,调中降逆,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呕吐不止,使寒热解、胃气降则呕呃自止。

内服:3~10克,入煎剂,或取汁每次3~10滴冲服,或作药引用。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本品辛温,阴虚内热者忌服。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东、广西。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本品气香特异,味辛辣。以质嫩者为佳。切厚片,生用。

《别录》:“生姜,微温,辛,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小志少智,伤心气。”

《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本草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

《本草从新》:“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

附药:生姜皮、生姜汁

1.生姜皮为生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

2.生姜汁用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化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冲服。

《实用临床常用中药》内部教材,在继承其它经典教材、著作的基础上,从理论框架、概念范畴、编写体例、内容筛选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完善和改进,力争体现编写特色。《实用临床常用中药》分总论、各论和附录三部分。总论部分包括临床中药学概述、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用药方法和中药合理应用四章,基本上明确和涵盖了临床中药学的内涵和外延。书中对中药及其相关概念给予了新的定义;增补了中药的“功能药性”,发展和完善了中药药性理论;系统阐述了中药的用药方法及中药合理用药,形成了一套新的中药应用理论体系;构建了新的临床中药学理论体系和框架。各论从现行统编教材、及各类药学文献,选择收录多种常用中药。按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驱虫药、消食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止痒药、拔毒化腐生肌药二十一章系统介绍。每章先列概说,介绍该章药物的概念、功效主治、用药要点,其中用药要点包括对证、配伍、注意事项等内容。每味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年版及有关各省现行《中药材标准》的名称及有关文献为正名、别名,并注明出处;药物来源部分介绍原植物的中文名、药用部位及主要产地、采集和炮制方法;并以、临床用药实际为准,规范药物的别名,并逐项介绍药性、功效、功效特点,功能主治,在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概括出功效、主治病证的同时,着重说明辨证用药的理法特色,以及与相似药物的鉴别应用;并有选择地介绍了药物相关功效的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介绍成人一日内服剂量及方法,对炮制后功效有变化者说明区别用法,对有毒药物剂量的标定严格执行法定标准,注意安全有效;本书将药物的炮制品单独分列一条,详细介绍不同炮制品的功效、主治病证,并介绍了各炮制品的简要炮制方法,以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炮制品的区别与联系;从证候、配伍、妊娠、饮食禁忌等方面介绍使用注意;从药物基原、炮制不同、功效相近、名称相似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比较,介绍鉴别用药;参考资料引用了古籍摘要,摘录有关本草文献,或印证功效主治,或阐明药性精髓,或介绍用药心得,以继承传统经验,以展示中药现代应用进展,反映当代用药水平,突出了临床实用性。附录部分有:药名拼音索引,以方便读者查找。

购买书籍,请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xz/10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