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生姜
生姜Shēngjiāng
辛,微温。
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1.风寒感冒;2.脾胃寒证;3.胃寒呕吐;4.寒痰咳嗽;5.鱼蟹中毒。
生姜故事
我国古代一直流传着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的传说。
一次,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有毒的植物,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晕倒在一棵树下。
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散发着浓浓的香气,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
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棵,把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
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
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
民间也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大夫开药方。”“上床萝卜下床姜”的说法。
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处方中最善于用姜,主要用其解表发汗、降逆止呕、温中祛寒。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有一首方剂名叫“当归生姜羊肉汤”,是治血虚有寒的名方。对血虚有寒而见腹中冷痛;妇女产后虚寒腹痛,或虚寒性的痛经,皆有较好的疗效,现在已经成为药膳的名方。
生姜详解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广东、广西。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切片,生用。
煎服,3~10g。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1.与桂枝、羌活等辛温解表药同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力,治疗风寒感冒,如桂枝汤、再造散;2.与高良姜、胡椒等温里药同用,可驱寒开胃、止痛止呕,适用于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3.与人参、白术等补脾益气药同用,适用与脾胃气虚者;4.与高良姜、白豆蔻等温胃止呕药同用,适用于胃寒呕吐;5.与半夏配伍,适用于痰饮呕吐,如小半夏汤;6.与黄连、竹茹、枇杷叶等清胃止呕药配伍,适用于胃热呕吐者;7.某些止呕药用姜汁制过,能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半夏、姜竹茹等;8.与麻黄、杏仁同用,适用于风寒客肺,痰多咳嗽,恶寒头痛者,如三拗汤;9.与陈皮、半夏同用,适用于外无表邪而痰多者,如二陈汤。1.大青龙汤2.桂枝汤3.再造散4.葱白七味饮5.小柴胡汤6.截疟七宝饮7.小建中汤8.吴茱萸汤9.黄芪桂枝五物汤10.大柴胡汤11.炙甘草汤12.半夏厚朴汤13.枳实消痞丸14.旋覆代赭汤15.橘皮竹茹汤16.丁香柿蒂汤17.温经汤18.杏苏散19.平胃散20.五皮散21.真武汤生姜辛温调味剂,发汗解表兼解毒,温中止呕脾胃经,温肺止咳散风寒。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片。
1.生姜皮: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跟进切下的外表皮。性味辛,凉。功能和脾行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煎服,3~10g。
2.生姜汁:本品系用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偏于开痰止呕,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易于入喉;也可配竹沥,冲服或鼻饲给药,治中风卒然昏厥者。用量3~10滴,冲服。
版权声明
本文由杏仁爸爸整理发布,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内容及插图整理自《中药学》教材、《中药学速记歌诀》《味常见中药辨识与应用彩色图谱》、中医通等,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