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4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也是人们扫墓祭祖的传统日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清明时期气候特点及情绪变化的真实写照。
清明期间气候潮湿,常有小雨,再加上祭祖扫墓,难免忧伤,情怀不畅。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结伤肝,湿阻脾胃,湿困滞气。
潮湿、忧伤均会伤人,容易引起人体不适,甚至发生疾病。所以,调肝健脾,行气化湿是清明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
清明正是一年中最潮湿的梅雨时期,南方地区更是经常湿雾笼罩,衣服难干。此时湿气萦绕,胶着难散,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人们常感体倦疲乏,头重昏朦,食欲欠佳。
湿邪困阻,湿郁气滞,首选藿香、陈皮煎水内服,有芳香化湿,行气消滞功效。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此时湿困脾胃,食欲欠佳,可适当进生姜、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醒脾开胃。因为辛辣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胃酸分泌,增强食欲,所以“吃辣能下饭”正是这个道理。
另外,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不过,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寒食伤胃,易损人体阳气,且又伤脾助湿,不利于湿邪运化。
清明时节,湿气太重,饮食调理更应注意,一切寒凉伤脾困湿的食物均不宜吃,并且注意饮食有度,特别要保护好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节前后雨水比较多,所以可以吃一些祛湿气的养生汤来养生,减少湿气,人的精神会更好一些。
《黄帝内经》记载:“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百病丛生。”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在清明节前后,饮食应以祛湿为主,饮食宜清淡。清明前后气温也会高一些,注意不要贪凉,少吃凉性果蔬及生冷食物,脾胃温养为主。
那么清明吃点啥,才能健康养生呢?
陈皮薏米老鸭汤
鸭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祛湿之余还能清补五脏。薏米祛湿又可健脾、清热。芡实有补中益气、提神强志的功效。配合陈皮,整体能达到益脾养胃、健脾利水、解春困的功效。
可谓消中有补、补中有消,是祛湿健脾的食疗佳品。最适合在“回南天”(南方地区春季的潮湿天气)食用,也适合孕后期出现脾虚水肿的孕妇食用。
—END
注:正年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