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病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更多精彩
昨天上午,冲蒌镇“红色讲堂”邀请李权生为当地干部群众讲了一场生动的党课,李权生结合自己五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投身农技的亲身经历,勉励基层党员干部“为民多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77岁高龄的李权生,自年以来一直在冲蒌镇从事植保工作。他每年下乡巡田的天数超过天,把下乡当“散步”;小至病毒细菌,大到害虫草鼠,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手到病除……李权生为当地农作物保驾护航,成了当地农户的“贴心人”、丰收的“守护神”,被当地百姓誉为“农田神医”。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工作,就积极申请入党。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当时就想跟着共产党走,全心全意为大家办点事。”李权生回忆道,他年就写了入党申请书,年终于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顶着炎炎烈日,生叔正指导一户村民防治病虫害。
在今天的党课上,李权生结合自己50多年植保医生经历分享道,种田增效要靠自己更新观念、改变陈旧思维、依靠信息致富、依靠科技增产、依靠市场增效,“要勇于实践、持续实干、发挥创新精神来实现种田增效。”特地赶来听党课的农户陈淑香告诉记者,她8年前回到娘家冲蒌镇潮冲村,承包了亩田地种水稻。“一开始想得很简单,但其实种水稻里面学问大了去。好在遇到了生叔,他真的是手把手教我很多事情,是我们‘农业校长’,教我用科技种田。”“我现在是镇里的科技示范户。”陈淑香告诉记者,去年开始她跟李权生、冲蒌镇农办合作做试验,尝试用有机肥种植水稻。“生叔教我用有机肥种水稻,一造光肥料就省了1万多块,而且产量没有降低,反而略升。”“听完生叔的分享后,真的感受到一位老党员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三和村党支部书记蔡根庆告诉记者,他很早就听过生叔的故事,自己在村里也经常看到生叔下村指导。“年纪这么大了,只要农户有需要,都会来帮助农民排忧解难,听完非常感动。”冲蒌镇农办主任林湛告诉记者,李权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50多年如一日,扎根田野,爱岗敬业,勤勤恳恳,认真负责,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退休后,外面的高薪机会很多,但他毫不犹豫选择继续从事农技工作,这种奉献精神值得学习。”早在5月17日
羊城晚报头版
就报道了李权生的事迹
全文如下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农产区江门市采访时,常听说台山有位植保“农田神医”,他退休后还坚持医治农田奇难杂症——观田知病,看叶知虫。只要他“把过脉”的农田十有八九能增产增收。不管骄阳似火还是雨打风吹,当地农民都能看到这位敦厚勤恳老人在田埂巡察,不时赤脚下田,嗅嗅泥土,摸摸作物。田埂小路日行十多公里,五十多年如一日。他叫李权生,台山市冲蒌镇人,年毕业于广东省仲恺农业技术学校农保专业。毕业后,李权生被分配回故乡做植物保护工作。今年77岁的李权生有着37年党龄,他常说:“为乡亲服务,被乡亲惦记,就是一种福。”“五一”节过后,记者来到台山市冲蒌镇,见到了这位闻名侨乡的神奇人物。反复试验摸索成就冬瓜名镇
近段时间,台山的黑皮冬瓜上市了,吸引了省内外客商蜂拥而至。在冲蒌镇达材村,沿路不少瓜田,两米高的竹架挂着一个个大冬瓜,瓜皮黑蒙蒙的,一个瓜大的有四五十斤重,一亩地有上百个这样巨无霸瓜,今年冬瓜又喜迎丰收了。今年冬瓜又喜迎丰收了。竹架上挂着一个个大冬瓜,一亩地有上百个这样巨无霸瓜。如今,冲蒌黑皮冬瓜品牌也渐渐享誉全国甚至海外。
在达材村一个冬瓜田里,记者见到了李权生,他虽有点驼背,但人挺精神,皮肤黝黑。裤后袋,一个插着小雨伞,一个放着笔记本。李权生在田间指导农户施用有机肥。当时,李权生正在田里指导农户麦姨施肥。他说:“种黑皮冬瓜要高产,施肥要讲究,整垄时施足禽畜有机肥、打卷时淡追复合肥、吊瓜期勤追膨大肥,产量才会高。”麦姨告诉记者,她家种黑皮冬瓜好多年了,今年又种了2亩,是她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她透露,虽然自己种植面积不大,但生叔也会过来看看,指导她田间管理,预防病虫害。“生叔”是当地村民对李权生最常用的称呼。农户余伟培的瓜田与麦姨瓜田相隔不远,他今年种了9亩。记者看到他家吊挂在竹架上的黑皮冬瓜沉甸甸,有的已经长达一米左右。他告诉记者:“这一造保守估计亩产可以达到7.5吨。我原来是种冬瓜的门外汉,全靠生叔教的方法,我家亩产从一造两三吨增至七八吨。”冲蒌镇农办农技员雷权辉说,冲蒌镇大规模种植黑皮冬瓜,跟李权生的大力推广密不可分。年,试验探索多年的李权生总结出种植新方法,指导瓜农种植,当年亩产就翻了一番,达到4吨多。之后,他持续不断研究,逐渐摸索出黑皮冬瓜成套高产丰收栽培技术,并大力推广,当地越来越多农户种植黑皮冬瓜。如今,冲蒌镇黑皮冬瓜亩产多在六七吨,田力好的亩产有八九吨,个别年份甚至超过10吨。雷权辉告诉记者:“2年,冲蒌便开始以种植黑皮冬瓜为主,当年种植多亩,顶峰时种植面积近2万亩,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在李权生指导下,冬瓜喜获丰收,农户喜上眉梢。
如今,台山冲蒌镇的黑皮冬瓜远近闻名。该镇还因黑皮冬瓜获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努力钻研技术助力乡村振兴
傍晚,天逐渐黑了,还下着毛毛细雨。我们在田间巡视已经走了十多公里。田埂有点泥泞,李权生依然走得健步如飞,比他年轻好些岁的记者却面露疲倦。“我走泥路走习惯了。”李权生说。生叔几十年如一日,日走田埂十多公里“巡田看病”,服务村民,“最多一天走过四十多公里”。
雷权辉笑着说,生叔几十年如一日,日走田埂十多公里是常事,最多时一天走40多公里。记者来到了冲蒌镇永源村种菜大户张宝国家。几年前,张宝国尝试种生姜,一开始亩产1.5吨,后来生叔指导他施肥要“勤施薄施”,亩产立马翻一番。去年生姜行情好,20亩生姜让他赚了几十万元。年,经过多年试验探索,生叔总结出冬瓜种植新方法,指导瓜农种植后,当年亩产就翻了一番,达到4吨多。
“托生叔的福,我们种菜的也发了点财。”张宝国告诉记者,当地稍微成规模种植的蔬菜瓜果,比如辣椒、番茄、丝瓜、苦瓜、玉豆、豆角、白菜等,从育秧、培土到施肥、防虫,生叔都会进行认真研究,然后给出增产增收的方法。“生叔真是用技术托起乡村振兴的典范。”生叔说,他喜欢下田,没事就爱琢磨农业技术,用自己的专长,带领乡亲们科学种田,从而增产增收。“做植保员是个又累又脏的活,技术要求高,没有十年八年的学习积累,根本搞不掂。”雷权辉说,生叔的口头禅是“活到老,学到老”,自己最佩服就是李权生那股对技术的痴迷、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任何新技术、新机械在当地应用推广前,李权生都会先深入研究实验一番,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才会加以推广。“做好这一行,太辛苦了。半个世纪来,生叔收的徒弟不少,但至今能坚持下来没几个,纷纷另谋高就了。”雷权辉一边说一边卷起裤腿给我们看,他的小腿跟李权生的一样,几乎看不到一块好皮肤,都是常年行走在田间被蚂蚁蚊虫咬的。“尽管受了那么多的苦,你还不一定能掌握这门技术,还要勤奋加天赋。”半生研究害虫练就火眼金睛
李权生之所以被农民称为“农田神医”,主要是有一“绝活”——观田知病,看叶知虫。一到田边,远远望去,哪里有虫,哪里害病,一目了然,几乎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生叔正查看冬瓜叶是否患有虫害。扎根田间看病50年,生叔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大片农作物,生叔站在路边,远远一瞧,就知道有没有虫害。
记者随李权生巡田来到冲蒌镇冲洋村。“这一大片田多亩,都是陈淑香家的,种的是优质丝苗米。整个镇她家是插秧最早的,这样可以早点成熟上市,卖个好价钱。”隔三差五就会来此巡视的李权生,对田块情况如数家珍。等到了田块深处,只见他蹲下身,半倾着,掀开禾苗,仔细研究起长势。田主陈淑香远远看到李权生来了,赶紧从家里面小跑到田间。“生叔来了,您次次都是这样,不先到家里,就直奔田里。”李权生抬头笑了笑,又仔细观察起稻苗来。过了好一阵子,李权生起身告诉陈淑香,虫害卵孵高峰期快到了,再过七八天该打药了,这时防治卷叶虫、二化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效果最好。生叔开出的“药方”。“观田知病,看叶知虫。”村民们都说,生叔“把过脉”的农田十有八九能增产增收。
“这是怎么看出来的,我们完全没看到虫子呀。”面对记者们疑惑的眼神,陈淑香微笑地说道:“生叔是火眼金睛,对水稻虫害的生长期看得特别准。他一看就知道长了什么虫,虫期处于什么阶段,什么时候用药最少,杀虫效果最好。”自年从事农技工作以来,李权生与水稻蔬菜瓜果的病虫害打起了交道。为了对症下药,他经常自己捉病虫、养病虫,然后研究用什么药杀虫效果最好、最实惠,是一名爱捉虫的“老顽童”。记者在李权生乡下祖屋,看到一个小院子,这就是他的养虫“实验室”。李权生的大儿子李灿彬告诉记者,院子常年种满了大大小小的蔬菜瓜果,他的父亲把田里抓回来的虫子放在院子里养,然后研究用什么方法可以对症杀虫,反复试验。跟在李权生身边学习农技超过10年的雷权辉,觉得李权生是“大神”级的人物。“一大片农作物,生叔站在路边,远远一瞧,就知道有没有虫害。遇到农作物病虫害方面的疑难杂症,问生叔就对了,手到病除。”虽已年到古稀,生叔却仍然舍不得离开田地。他说:“我在冲蒌成长,也在冲蒌服务,每一个冲蒌街坊都是我的亲人,每当看到他们丰收时候脸上的笑容,我就觉得充满了力量,我就还想继续干下去。”
村民戏称生叔为“虫痴”。一路上,生叔讲起治理病虫害就眉飞色舞,停不下来。他说自己大半辈子都是与虫为伴,早年为了研究虫,家里瓶瓶罐罐都是虫。他经常盯着虫子看,如何产卵,如何孵化,南方的虫子,如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还有根结虫、芽虫、菜青虫等等,已经在脑海中生根。雷权辉说,现在镇里何时杀虫,用什么药杀,都会先咨询生叔。然后再发通知给农户杀虫,遇到疑难杂症,就请生叔亲自出马。坚守党员初心服务乡亲不怠
多年来,为方便农户们咨询技术,李权生的手机几乎每天都是24小时开机,随时解答农户提出的技术问题。通过电话不能解决的,他就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手把手进行指导。巡田过程中,生叔常收到村民咨询农业生产的电话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