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做采买
文字原创/秦聿森
从奥勒费尔德到“大国旗”,约四十几里路,我每周至少起两个半夜到这儿买菜。
半夜有月亮,斜月,如人清秀的眉毛。一片云来就带来一阵雨,雨过,还是那弯弯的月牙儿,越发清秀了一些。如此,一阵月光一阵雨,交替变幻。人行雨中是雨中的感受,人行月光中,又是在月色下的感受。
人在月光雨下面感受到的那种美,竟是我无法言表的。半夜起来,感慨良多。
“大国旗”是中国人命名的,实际上那条路叫“爱多拉多”路。因为路口常年飘着一面宽6米高4米的巨大国旗,十几条路以外就可以看到。
中国人记不得绕嘴的洋名字,就叫那地方为大国旗。现在一说人人都知道那个地方,连当地人也开始这么叫起来了,bigflag,大旗乎?就这个意思吧。
这硬是把人家的英语语法给扭曲成中国习惯了。常年强劲的东北风使那面旗帜始终处于振奋之中,光展不招,好似四角固定地挂在那儿,很是醒目。
随着中国人踪迹的国际化,也给各处加入好多中国元素。青菜在当地叫“巴格乔耶”,就是广东话“白菜”的音译。年,我初到特立尼达的时候,一只西瓜大的冬瓜好当礼物送人。现在当地人种了冬瓜,自己不吃,专门卖给中国人。
当地的语言很混杂,比如人参当地人称“尖参”,跟人参形似的生姜,当地人干脆举一反三叫它“尖姜”,当然,种子也是由中国人传来的。韭菜也有,但是一小束一小束地跟葱似的卖,不到三两重要13元,还有蕹菜、萝卜等等,萝卜的名字好记,叫“毛囊炎”,哈哈哈。
蕹菜似乎到了乐园,在这里疯了似地长。因为中国人的到来,这里的蔬菜品种增加了不少,这些,过去都没看见过。热带地区也还是有季节的,从出产就可以看出来。
刀豆、萝卜最近不见卖了,青菜多了起来,早两个月青菜卖到8块,一天20块的伙食费几乎不敢问津。
其实这里的出产跟国内夏季差不多,以瓜豆果荚为多,作为中国人,到了天热就吃不下的情况很常见,老年人说这叫“疰夏”。然而到了常年是夏天的地方,老“疰夏”可吃不消。
瓜豆果荚不那么下饭,要有炒韭菜、炒菠菜、炒茼蒿才好。但是这里就是缺少绿叶子的菜。一颗几片叶子的生菜要五六块,要不就是煮不烂嚼不动的包菜,包菜倒是全年都有。比油条大一点的娃娃菜13块一颗,进口的,能吃得起?
市场是两座敞篷式的大屋顶建筑,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是全国蔬菜批发中心,我们就冲批发价格低一些而来。
但是,这个国家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卖不掉,什么东西都跟要抢似的,稍迟一点还是买不到。我们只好在开市之前早到,抢在别人之前把要买的定下。
每次开市前门外都排着两条队伍,一个门进卖主,一个门进买主。有的人在门外就做了交易,然后把菜再送进市场做二道贩子。不过我发现一个有趣但也发人深省的现象:人家转手一次只赚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差价,同一个人决不会成倍地赚钱,哪怕市场上还有卖得贵的。难道该国有这样的法律限制,还是把机会给其他的人留一些?
这里的菜价,由市场管理报出指导价。然而,市场管理是根据当日进场的流量来定出各种菜的价格,同一品种的菜昨天跟今天的价格会相差很大。
我就想不通他们干嘛不做一个调查,大家都去时我不去,大家不去时我再去,不是可以把要卖的菜价格最大化吗,干嘛非扎堆赶热闹?
昨天没卖完的菜今天价格要低很多,譬如包菜,昨天带着边皮因为是现采的卖5块,今天把皮扒了,雪白的心子却只卖3块,中国人就专门买剥皮包菜还省得去皮,多划算啊。
但是贵的,人家还是有人买。要是都像中国人,就非叫他头天卖不掉等他第二天去了皮再买。哈哈哈,我们是不是精明到了刻薄的地步?
去这个市场买菜的,除了我们管工地伙食的,还有华人开餐馆的,当地人基本是买了回去分散开来到各个社区贩卖,鱼市场也一样。
人家想不到为了省钱到批发市场来买一点点,也不肯受这个罪。最大的讨便宜也就是买超市打折的东西,有钱人连买打折货都觉得丢脸。
我们中国人有钱的也不少,不是也热衷于买打折的东西吗?这里也有讨钱的化子,静静地呆在一角落,人走过,听他说:“给我一块钱”,你给也好不给也好,他不乞求不低声下气,你不给多数也不会骂你。
还有路上有想搭顺风车的,做个手势,没有点头哈腰,你带了他,他也就是一声“谢谢”,没那一副感恩戴德的低贱摸样。不带,他等下一个人。我想这就是穷人的尊严吧!
穷不是罪过,穷也不下贱,不管穷与富,没有尊严总归是下贱。
市场还没开门,市场内已经人头攒动。一个行业的产生必会形成有上游下游的生物链,由于这里是大宗采购的地方,搬运工便应运而生。跟同行抢钱,在人缝里谋生,没有一个看上去是善类,说话打扮都是很凶恶的,每一句话都带着“伐克”。
这些看上去凶恶的家伙嘴里不停地骂骂咧咧,但是却只动嘴、不动手,我还没看见他们相互打起来,往往吵着吵着要么有一个自动让步,要么牙一龇,相互之间笑了起来。
但是对中国人不客气,你挡住了他的路,他就骂你,你随他去,他就一边走一边骂。你要是站住了反过来骂他,他反而很快的从你身边走过,估计搞不清你有没有中国功夫。
时间长了,看惯了,发现这些人其实很直,真正的劳动人民,靠洒汗水吃饭。每天半夜不睡觉,靠“巴罗(小车)”谋生,运一趟20块钱而不是计件收费,因为他们没什么文化,要是计件,账都算不来。
你看他们推着满满的一车货物,蹶着屁股,流着汗,转弯抹角地在人缝车缝中穿行,每收到20块钱就高兴的那个样子,我就感觉到无论在何地,下层人物的生存都不容易,粗野或许是下层人物谋生的必要手段吧。
小吃摊子也摆了进来,给那些半夜谋生的人提供夜宵,印度的“达波”,简易热狗,热咖啡,都不超过10块钱,一小杯喷香的热咖啡3块钱,一只“达波”3块钱,穷人可以消费的水准。
还有顺着每个摊子推销当天报纸的商贩,一个市场就是一个社会,了解一个城市一个地方,莫不过到他那里的菜场鱼市码头转转,市井百态生活水准、人情风俗俱有了。
有几个摊位上的跟我成了朋友,他们的菜会为我留着,还比卖给别人便宜一些。
我以为一是我要的量比较大,做我一笔生意抵做别人好几笔,还有我以为人同此心,建立信任后事情就好办得多。卖肉给我的马托奈尔,每次送肉来,今天有钱今天给,没钱的话肉放下就走,等我打电话叫他过来拿钱,五六千的欠债条子都不用打。
我忽然发现我有做生意的天分,但是要么是在中国的古代,要么是在像这样的外国,在现在的国内我要做生意,恐怕血本无归,因为我不想骗人但很容易受人骗。
其实大家互相欺骗跟互相不欺骗,其实效果差不多,反而省去多少心思。你骗人的同时也要时刻防止被别人骗,估计还防不胜防。你不骗人造成一个好的生态,也就没必要防止被别人欺骗。
菜买好了,我的车还没进来,要了两杯热咖啡,不要加糖就已经很甜了。看着黑的白的黄的人群人来人往,看着搬运工夸张地骂骂咧咧,看着做生意的拣货交钱,看着异国他乡的市场热闹……
半夜三更,在一阵月光一阵雨的环境里,我想,像这样的机会不是很多的,抱着我这种欣赏的态度、还有心思看稀奇的中国人,更不会太多。
静到极致就显得时钟多余,满桌的菜此时不是菜,是久违的感觉镇江老字号肖家饺面店,似乎我的一生都在围着她转,太美妙镇江:不吃这片云片糕,还有多少家庭觉得像是过了一个假年?镇江“一枝春”:深嵌在独特历史里的美味,远逝成美妙的记忆文字原创
感谢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