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宇明系南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南通市区卷)》、《衣胞之地——我的南通州》。
中秋时节碌忙忙,
月饼掰掰当早茶。
蒸蟹煮鱼煨鸭子,
剥菱削藕切西瓜。
芋头豆荚连皮煮,
柿子梨儿带核尝。
乡下送来新米屑,
儿童还要做粑粑。
这首顺口溜囊括了整个南通地区中秋节的民俗,简直就是一幅活孑孑的中秋节“吃”的风俗画。北三县把早饭叫“早茶”。“粑粑”是小伢儿的叫法,就是用米屑摊的烧饼,南通就叫它米屑烧饼。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南通人就叫“八月半”,这是一个不比寻常的民间节日。传说这天子是土地菩萨福德星君的生日,老早是个祭土地菩萨、庆贺丰收的日子,但是在大家的心目中却变成了一个祭祀月神的节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南通有吃月饼、杀鸭子、蒸芋头和吃剪角的毛豆角子、吃团圆饭、祭月、请紫姑、演木头人儿戏(提线木偶)等等风俗。
提线木偶,南通就叫它木头人儿戏,是以村庄、圩塘为单位,大家凑钱请民间艺人来演的。木偶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之分。杖头木偶,是人在木头人儿的底下用几根棒儿来掌控的,木头人儿做得和真人差不多大小,如皋木偶剧团就是这种杖头木偶;提线木偶是人在木头人儿的上头用好几根线来拉的;布袋木偶是把木头人儿画好了在手指套儿上,转来套了在手上演的。以前启东有个汤家班,就是专门演布袋木偶的。
远古,便有中秋敬月的习俗。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动;汉代则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晋时已有中秋赏月之举;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来,使之充满浪漫色彩,赏月之风方才大兴。
从前,中秋节的夜饭一吃好,就要在天井里头或者空场上正对东方摆一张方桌,放上香炉、蜡烛台和神马,还有石榴、梨子、苹果、鲜藕、菱角、柿子、鸡头米和煮熟了的芋头、毛豆,再加清茶和素油月饼这些祭品,来供奉月光娘娘。供品总有个吉祥、顺遂的说法:裂口子的熟石榴叫“开口笑”,预示家庭和睦;“柿子”的谐音是“世子”,意味代代有子;苹果、苹果,平安之果;藕就更加好说了,成语有“藕断丝连”,白藕是丝丝相连,象征永不分离;而月饼是又圆又满,象征圆圆满满、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祭祀月神既是祈祷全家美满幸福、平安吉祥,也有感谢神灵的意思。《崇川竹枝词》里有清朝道光年间南通人李琪的诗为证:
中秋月色妾家多,
多少红菱饷素娥;
若过中秋思月饼,
薄游石渚计如何。(石渚是石港的别称)
中秋供月供的是女菩萨,所以供品里是绝对不能搭一点儿荤腥。等月亮东升的时候就要焚香点烛,奉祀“太阴星主月光菩萨”,开始祭月,南通叫“供月”。等拜祭完了,要烧神马,撤供品。过去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为月亮是太阴神,是女人家的事情,所以只有女人家和伢儿们拜月。清朝道光年间南通人李懿曾所写《望江南?通州好》的词是这样说的:
通州好,
良夜值中秋。
环饼一盘形借月,
湘裙六幅拜当楼。
手引藕丝柔。
这是老百姓在自己家里祭月的情况。从前开店的中秋节也是要供月的。店里中秋供月的香案都是临街摆的,供桌多的时候要摆三四张,祭品也是花样百出,当然这都是些富商豪门。高蜡烛台上插的是大蜡烛,香也是用的奘香,式样多、气派大,总有点儿摆帅,要比比哪个有钱。据说在通州石港,发现过全套供月的木雕模型,雕工细致得就和真的一样。另外,还发现了从前祭月用的青花瓷盘子,每只瓷盘子上是画的是不同内容的戏曲故事和人物。不晓得这些东西现在哪里?如果能拿出来展览展览给大家看看,倒是能长不少见识呢!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历史也很悠久,在秦、汉的一些典籍当中就有“饼”字出现;北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类节令食品;《武林旧事》说它是南宋时出现的一种属于“蒸作从食”类的食品。最开始,月饼仅是作为祭奉月神的食品。古代帝王都有春天祭太阳、秋天祭月亮的礼制;民间也有中秋拜月神的风俗。当时,祭祀月神的食品除了“月华饭”、“玩月羹”之外,还有圆的、糖兜心的“胡饼”,后来就叫月饼。
月饼是中秋佳节的时令食品。传说元朝末年阶级矛盾激化,老百姓纷纷起义,为了统一号令,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了一个绝主意。他把准备在八月十五夜头起义的秘密传单写在一张小方纸片上,贴在了月饼的背后。这张小纸被月饼里的油浸透了以后,颜色和月饼一模一样,冒生还不大容易看得出来。而参加起义的老百姓,只要一咬月饼就能看见这张纸,也就晓得了起义行动的时间。后来起义成功,元朝被推翻,建立了大明王朝。不要小看了月饼后头的一张小方纸片,它却是承担了为推翻一个王朝而秘密传递信息的重任,外加实施得又如此顺利和成功。老百姓不曾忘记它的功劳,所以月饼背后贴张小方纸片的习俗也就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了。
现在的月饼是形式大于内容,无大不大的盒子里头只装四只,顶多八只月饼,而且大部分是广式月饼。因为只有苏式月饼的背后才贴有小纸,广式月饼没有,所以这个美丽的传说也就不大好讲了。从前南通比较大点儿的店像稻香村、景福斋总是自己做月饼卖,有些南货店像鼎泰、沅大昌、江源昌、顺和斋也做月饼。解放以后,鼎隆、可口、大隆、稻香村这些店,中秋节额的要做月饼。再往后就是食品二厂统一做的了。南通人欢喜吃苏式月饼,品种有上素的、五仁的、洗沙的、枣泥的、椒盐的、冬瓜的、鲜肉的、火腿的等等,不仅式样多,而且考究买个新鲜。我就欢喜吃五仁的和火腿的。五仁的里头有五种仁子,我记得有瓜子仁、核桃仁、花生仁、松子和红丝绿丝,反正是香喷喷的。火腿的还要好吃,就是价钱稍微贵点儿,好像要两角几分钱一只呢!洗沙的只卖一角八。那时候广式的月饼也有,好像没得现在多。清朝道光年间的《渔湾竹枝词》里,南通人黄金魁这样记述石港的中秋月饼:
月饼兴隆第一家,
招牌灯烛点红纱;
中秋月饼翻新样,
半是椒盐半洗沙。
古人用豆沙、枣泥、果仁这些东西做兜心,把月饼做成了像个满月的架子,是象征天上人间团圆,这也就是为什么中秋节的夜饭特别丰盛,大家要叫它“团圆饭”的缘故。过去,假如家里有人出外不曾回来,还要专门为他留一份月饼,留一副碗筷,祈求亲人早点儿、平平安安地到家。人们中秋之夜焚香,用月饼来祭月,是满怀团圆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南通虽没有北京烤鸭、南京板鸭那样全国出名的特产,但物阜民丰,鸡鸭鱼肉倒是一样都不缺,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小而安顿。过去,买只鸡杀杀不稀奇,平常倒是不怎么吃鸭子的,但到了中秋节几乎家家都要吃鸭子,这似乎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乡规民约。我小时候很欢喜过中秋节,除了有月饼吃,还能亲历杀鸭子的过程,我还记得鸭子在杀之前是要先灌它酒的。父亲说,灌过酒的鸭子好褪毛。
南通中秋节杀鸭子的风俗和月饼后头的一张小方纸片有关系,传说从元朝末年一直延续至今。苏北一带说这个主意是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来的。据我了解,月饼背后这张小纸的故事虽然版本不一,发生的地点不同,但都是说的元朝末年农民军起义推翻元朝的事情。所以说,元朝的兵是蛮惹恨的,元兵在南通犯的是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
元太祖叫成吉思汗,就是毛主席所说“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那个人,他先后消灭了西辽、西夏、金和大理,在吐蕃建立了王朝。不过在成吉思汗年建国的时候还不叫“元”,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年才定国号叫“元”;是公元年最后灭了南宋才建都北京,当时叫“大都”。
元灭了宋之后,一路往南进攻,南通沦陷了。元兵,历史上被叫做胡人,北方把他们叫做“鞑虏”;南通人叫他们“鞑子”,都是一种蔑称。元兵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生性粗鲁,现在胜者为王完全是一副占领者的姿态。这班人是“睏不着就怪床,急起来就发野”,是个“城里人不识的狗屎耙子”——该死的东西,居然兽性大发屠了整个通州城。据说,当时除了姓明的逃出去以外,通州城里所有居民全部被杀光了。侥幸逃到对江的人,隔了长江,在福山上还看见城里的火烧了三天三夜不曾得熄,史书上有“隔江三日火,故里几家存”的记载。当时,南通城里好长一段时间除了蒙古人和姓明的以外,没有其他居民。明朝消灭了元朝以后,南通城里的人还是太少,朝廷就实行“调藩实城”,命令每个家里要收容几个蒙古人,以表示朝廷的宽大。南通的老百姓不买这个账,他们不曾忘记捱屠城的血泪历史,还是齐心相约在中秋节的夜头磨刀杀“鞑子”。再说,蒙古人看见家家户户在磨刀,就问在做什伲?居民说在“杀鸭子”,其实意思是“杀鞑子”。到了夜头,老百姓集体行动,把城里所有的蒙古人刬杀光了,算是报了深仇大恨。当然,还是留了虽说也是蒙古人的姓保的一家,因为他们是被蒙古的奸人所害,按当时的土政策没有杀。所以南通人每逢中秋节家家都要吃鸭子,日子一长也就成了一种风俗。这不是讲的故事,只恐怕在幸存者的情节上有些讹错。《白氏族谱》序言当中有一段记载:“元初屠城,城中仅存七姓,白为七姓之一。”元兵屠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南通的地方史志,也就是因为这次屠城被烧掉了,只剩下明朝以后的,也是一桩永远的遗憾。
南通河多,沟头儿多,农村里头养鸭子的也特别多。中秋节的时候鸭子正肥,一般的人家总是欢喜买只鸭子家来吃吃。按照本地的风俗,大都欢喜吃红烧鸭子或者是白煨的“八宝鸭子”。所谓“八宝鸭子”,就是鸭子拔毛洗灵泛了以后不剖肚,仅仅在肚子底下横开一个小口,把内脏抠出来;转来用糯米、肉丁儿、竹笋丁儿、香菇丁儿和生姜、葱这些配料塞到鸭子肚子里头去,再用针线把切口缝起来;下锅之后加水用文火煨烂。吃到嘴里是肉酥汤肥。现在的人总说是忙得没得魂,其实说到底还是怕麻烦。到了中秋节,杀鸭子是来不及了,就上街买一只盐水鸭子或者是酱鸭呀、烤鸭呀,虽说也是重温了一回杀“鞑子”的旧梦,可惜已经体会不到品尝“八宝鸭子”的那份口福。倒是有些吃客,他们是“宁吃天上四两,不吃地下一斤”,也不管什么野生动物保护法,是钻蛇打洞地专门要去找野鸭子吃,这是个别的。再说,犯法的事坚决不能做。
中秋节,南通还有把芋头和剪了角的毛豆角子一起煮了吃的习惯,据说这种风俗也和“杀鞑子”有关系。老百姓把“鞑子”又叫“毛子”。说是当初汉人杀了毛子,要把毛子的头拿来祭月。后来没有毛子可杀了就改用“毛豆”和“毛芋头”来代替。毛豆、毛芋头,都是指毛子的头。其实,仲秋时节正好是各种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用芋头和毛豆来祭谢土神,也是沿袭的一种叫“秋报”的古礼。另外,中秋时节的东西除掉了毛芋头和毛豆角子之外,像高菽(茭白)、藕、菱角、荸荠也正好上市。高菽炒肉片,或者是加点儿虾籽凉拌了吃崭得很。藕的吃法就多了,嫩藕可以加糖做凉拌;老藕煮了吃、蒸了吃都可以;也可以在藕眼儿里头灌劗肉,再切成片子下油锅煠了做藕饼吃。嫩菱角水分多,生吃甜津津的。老菱角一般是煮熟了吃。现在,有的饭店在上菜之前要先上一盆熟的玉米、荸荠、菱角,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农家乐”。东西是乡土的,蛮受大家欢迎,吃了不够的还要再加一盆。
中秋节的最大特征是人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于天上。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的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
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活泼的大节,其崇尚内容虽然正在淡化,但娱乐、节日饮食等活动还相当活跃。中秋时节,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也加强了亲情关系,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
中秋节趣事
中秋节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从字意上说,阴历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个月为一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八月正好处在秋季的当中,八月十五又正好在仲秋的中间心里,所以叫中秋;又因为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圆、又满,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团圆节。中秋这个词最早在《周礼?春官》上有记载;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中秋节的雏形,不过时间是放了在立秋。到了唐代,中秋赏月已经蛮盛行了。不过,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倒是从北宋开始的。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的记载。那时的月饼就已经被放了在节日佳品里。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就很能说明问题。中秋节成为佳节,中秋节要祭祀月神,这和老百姓的种种想象和传说是分不开的,当中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大家晓得的“嫦娥奔月”。
说是从前,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下是乌焦疤拱,田禾没有收成,老百姓就没得吃。等野兽也没得吃了它就要吃人。后来,是一个叫“羿”的人射落了九个太阳,野兽也让羿消灭了,这才使五谷能够正常生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家也非常崇拜这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哪晓得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九个太阳没得了他发了急,非要处死他。羿没有办法只好去求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就赐给他一种不死的药。羿的奶奶叫姮娥,她又不懂这个药是做什伲的,就好戏子的弄点儿尝尝,哪晓得一吃就升上了天,一直飞到了月亮上,还在月宫里头长住下来。因为药有神性,这个姮娥也就一直保持着青春和美丽的姿色。汉文帝叫刘恒,他登了基要避讳,就把“姮娥”改了叫“嫦娥”。
我想,什伲事过去一直是女人家祭月呢?只怕也是因为嫦娥长得齐整,大家羡慕,想和她一样的漂亮,想青春常驻,想长生不老。一直到现在,女人家不还是重器化妆、打扮、美容,恐怕是差不多的想法,也算是另外的一种传承。这是我在估估儿猜,不作数的。
在北方农村,中秋节夜头还有个“摸秋”的习俗。说的是中秋之夜,结了婚还不曾有伢儿养的妇女要在小姑子或者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之下暗底下摸瓜取豆,所以叫摸秋。假如是摸到了南瓜,就容易养男伢儿;假如摸到了扁豆,就容易养女伢儿;如果摸到了白扁豆就更加吉利,除了养女伢儿之外,还是夫妻白头到老的好兆头。按照传统风俗,这天夜里瓜豆是任人随便采摘的;田园的主人也是不好怪罪的;姑嫂回家就是再暥,家长也不许非难她们的。这种习俗在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在民间流传。还有些地方的中秋节夜里,在月亮还不曾出来之前,孩子们会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假如摸到的是葱,父母亲就认为这个伢儿长大之后很聪明;如果摸到了瓜果,父母亲就认为伢儿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还有的要让长不高的小伢儿去摸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要去摸摸茄儿;没有女伢儿的人家要去摸摸辣椒。因为是约定俗成,所以大家把“摸秋”当作是一种游戏,而绝不作偷盗行为论处,但是过了这一天,家长就要约束孩子不准到瓜田里拿人家的一枝一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