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字圣”许慎不仅发明了《说文解字》,还发现了姜,说它能“抵御寒湿”;北宋的文学家王安石王认为,姜能抵御一切邪秽的东西,所以就称它为“姜”。
生姜驱寒,有一则很形象的故事:话说东晋年间,一对父子相依为命,父亲付子兴,儿子付长庚,常年生活在建业之地,一处沟深林密的茅草屋内。
一日,儿子腹痛难耐,父亲见状,十分心疼。无奈,此处偏僻,父亲只好宽慰儿子道:"我的儿呀,你再挺挺,过一会儿就会好的。"第二天,一早儿子的腹痛加重……
说来也巧,葛洪为了寻找中药材,整天穿梭于山谷中,就这样,葛洪误打误撞地来到了此处。他来到了屋前,推门而入,看到了眼前的场景。葛洪了解完细情后,先是给付长庚把脉,又端详了其肿胀的肚子,道:"小儿只是由于前些时日阴雨天气,潮气过大,同时,其劳累过度,受风寒侵袭所致。"
于是,葛洪开出药方:生姜捣碎放入红糖,用水煎熬开后,服用。付长庚服完后出了浑身冷汗,一个时辰左右,症状缓解,父子二人跪倒在地千恩万谢。
第二天起床后,葛洪继续开始找寻药材之旅。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主治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肺寒咳嗽。
本品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但作用较弱,故适用于风寒感冒轻症,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生姜能温中散寒,对寒犯中焦或脾胃虚寒之胃脘冷痛、食少、呕吐者,可以驱寒开胃、止痛止呕。
生姜有“呕家圣药”之称,能温胃散寒,和中降逆,治疗多种呕吐。
本品辛温发散,能温肺散寒、化痰止咳、对于肺寒咳嗽,无论有无外感风寒或是痰多痰少,皆可选用。
《伤寒论》里的名方,一共个,大多数方子里面都含有姜。其中有一个名方叫“桂枝汤”,主要治疗感冒、发烧。
这个方子生姜、大枣都是家里自备的,药的话就三味:桂枝、芍药、甘草。感冒初期用“桂枝汤”一两副就好了,总共也就花三两块钱。
要预防感冒的话,每天早上喝点姜茶就好啦。
小孩以及不敢吃药的孕妇可以用“生姜葱白煮水”这个方子。
觉得味道冲可以加人些红糖。热的时候,喝下,上床盖上被子,捂出汗就好了。生姜是暖胃的,能将心里的急解掉,葱主肺,能解肺部的寒气,红糖则可以去郁气。
如果出现了脾胃式感冒、肠胃性感冒,感冒伴随腹泻,还是用这个方子,只需要换一味药,把生姜换成干姜,就可以了。
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用“生姜薄荷水”。腹泻止不住的话,可以把生姜炒成末装在一个袋子里,趁热的时候捂住肚子。
煎服3~9g。或捣汁服。
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生姜治风寒感冒,一定要去姜皮。
忽冷忽热的季节,人们很容易受凉感冒,很多人会自制一碗热腾腾的生姜红糖水,来发汗驱寒,减轻感冒症状。但是制作生姜红糖水时,如果生姜没有去皮,不仅会影响疗效,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中医认为,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而生姜皮性凉、味辛,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的说法。
冬季伤风感冒属于寒证,适合用温热的生姜来散寒解表。若生姜不去皮,则凉性的生姜皮会影响生姜本身的温性,使得驱寒解表的功效大大降低。因此,用生姜治疗风寒感冒时,一定要去皮。
在我国,生姜驱寒、除湿的功效虽然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却因生姜辛辣而忍痛不吃。但生姜制成姜茶后,一切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生姜制成茶,口感不仅更多人接受,且用生姜、薄荷、蜂蜜或柠檬及茶叶加开水泡成姜茶,保健效果更好。
《印度时报》3月3日载文,刊出“姜茶的8大保健功效”
1
缓解恶心反胃
旅行出发前,喝1杯姜茶可预防与运动病(晕车、晕船、晕机等)相关的恶心呕吐。出现恶心反胃时,喝1杯姜茶也可缓解症状。
2
促进胃部消化
姜茶可帮助消化和吸收食物,缓解过量饮食导致的腹胀。
3
消炎
姜具有消炎功效,是缓解肌肉和关节炎症的理想家庭食物。
4
通鼻防过敏
姜茶有助于缓解普通感冒引起的鼻塞,也可缓解花粉等环境过敏导致的呼吸道症状。
5
改善血液循环
姜茶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有助于恢复和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生姜可防止动脉内脂肪沉积,降低心脏病和脑卒中风险。
6
减轻经期不适
将毛巾在热姜茶中浸透,然后热敷下腹部,可放松肌肉,减缓痛经。如果同时再喝1杯加蜂蜜的姜茶,效果更好。
7
增强免疫系统
生姜富含抗氧化剂姜辣素,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多种疾病。
8
帮助减轻压力
姜茶具有减轻压力和缓解紧张情绪的功效。研究认为,姜茶浓郁的芳香和这种治疗功效密不可分。
这么多的生姜用法,宝宝们学会了吗?
卖姜翁为您备好了姜茶,陪你走世界~
▼▼阅读原文怕受凉找卖姜翁!
卖姜翁小曾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