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与干姜,入药之异同

白癜风的治疗 http://www.xftobacco.com/m/

生姜干姜之异同

各家医书怎么说?

早在年6月,公众平台曾写过一篇《生姜与干姜,用法大不同》的文章(回复可查看),简单明了的解释了二者在用法上的主要区别。

今日老话重提,一是由于很多网友留言中多有关于二者的疑问,同时也是重新梳理,从更专业的角度展示给大家。

在《本经疏证》一书中,用不下于字的长文,结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于生姜与干姜的具体运用,深刻地剖析并阐明了二药之异同。

生姜与干姜,两味药皆味辛,性偏于温或热,皆可入于肺、脾、胃经,其功效皆可温肺与温中,为散寒之要药。

仲景无论是治外感或治内伤,皆常使用。最著名的代表方如桂枝汤、生姜泻心汤之用生姜,理中汤和四逆汤之用干姜。

主要区别

《本经》对于姜药性的记载来说,其前面一截之“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是言干姜;而后面一截之“出汗,逐风湿痺,肠澼,下痢”是属生姜。《别录》对此二药药性的记载也有所不同,即干姜“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止唾血”,生姜则“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说明二者的主治是有差异的。概言之,生姜与干姜,不特味有厚薄,气亦有厚薄,俗话说“嫩姜没有老姜辣”。

生姜多与大枣同用

尤能治汗后虚邪势将入里者。二药并用,不仅取其辛甘发散,更重要的是取大枣能“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本经》语),有崇正以驱邪之意。

《伤寒论》用生姜方凡三十有五,而协枣者至二十有九;《金匮要略》用生姜方除经见《伤寒论》者,犹三十有二,其协枣者亦一十有八,统而计之,其不同枣用者仅十之三。

如主“出汗”及调和营卫之桂枝汤,“逐风湿痺”之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黄芪五物汤,以及治“出汗”、往来寒热之小柴胡汤等方中皆生姜与大枣并用。

干姜为理中、补虚、驱寒之要药

其“辛,温、大热”之性过于生姜,除为脾肺药外,尚可兼入心、肾经。

在理中汤证之所以用之者,就在于其病机为“中无所守”;惟中寒,是以不能逐而使出,故理中补虚,即其制出之权;其驱寒,即其制入之威,从而使中气得守。

又因干姜得秋气多,故功兼收敛,长于温中回阳而在四逆汤中用之。

尤其是通脉四逆汤证,以病既植根中气之虚而中寒,所以方中要倍用干姜。干姜能温经止血,故仲景在柏叶汤、桃花汤等虚寒性之出血证方中用之,但须泡过后用。

炮姜有黑与不黑之殊,不黑者(仅用砂烫至鼓起,表面呈棕褐色)治血分虚寒而无热,如产后血虚发热之类;黑者则治中气虚而化热以伤血者,如唾血、利血之类。

治化热伤血者,干姜最好以童便炮制为宜。

至于上虚不能制下之甘草干姜汤证,因用干姜尚嫌其横溢而肺益虚,故亦需炮用,炮过后,可以自肺及脾及肾也。

总之,二者各有所长,归纳如下:

第一,干姜味辛气温,能令外不敢入;性守不走,能令内不敢出,重在一个“守”字。

第二,生姜功在横散,长于发汗解表止呕,散阴以畅阳,现代治中风方剂中亦多用生姜取汁。

第三,干姜可代生姜,生姜不可代干姜。呕者多用生姜,间亦用干姜。咳则必用干姜,不得用生姜。调中可混用生姜与干姜,但解外不可混用。干姜之治呕为兼及他证,而用生姜则专治呕。

另外,干姜与附子合用,可以称为回阳救逆之绝配,或称最佳组合。

千年尤物,辨清异同使用,才能给身体带来最大的福报。文字部分采编自中华中医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cw/5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