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及
白及(白芨、甘根、连及草、白给)
白及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野生或栽培。主产于贵州、四川、浙江、湖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较为阴湿的砂壤土、夹沙土、腐殖土最宜生长。味苦、甘、涩,性微寒。入肺、肝、胃经。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临床用名白及。
《神农本草经》:白芨,(《御览》作芨)味苦平。主痈肿,恶创,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赋风,鬼击,痱缓,不收。一名甘根,一名连及草。生川谷。
《吴普》曰:神农苦,黄帝辛,李氏大寒,雷公辛无毒,茎叶似生姜,藜芦,十月华,直上,紫赤,根白连,二月八月九月采。
《名医》曰:生北山及冤句,及越山。案隋羊公服黄精法云:黄精一名白及亦为黄精别名,今《名医》别出黄精条。
《名医别录》:味辛,微寒,无毒。除白癣疥虫。
《药性论》:使。能治结热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疱,令人肌骨。
《日华子本草》:味甘,辛。止惊邪,白邪,痫疾,赤眼,症结发背,瘰沥,肠风,痔瘘,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白痢,满火疮,生肌止痛,风瘴。
《开宝本草》:味苦、辛,平、微寒,无毒。除白癣、疥虫。
《本草图经》:今医家治金疮不瘥及痈疽方多用之。
《本草衍义》:白蔹、白及,古今服饵方少有用者,多见于敛疮方中。二物多相须而行。
《汤液本草》:苦甘,阳中之阴。味辛苦,平,微寒,无毒。
《珍》云:止肺涩,白蔹治证同。
《本草》云: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白癣疥虫。
《药性论》云:使。治热结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
《滇南本草》:味辛、平,性微温。治痨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消肺痨咳血,收敛肺气。
《本草发挥》:白及与白蔹同。洁古云:白及苦甘,阳中阴也。止肺血,涩与白蔹同。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平、微寒。阳中之阴。无毒。多出石山,苗高尺许。叶青两指大,茎端生一苔。花开紫红,实熟黄黑。根如菱米,节间有毛。二八月采干,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杏仁。名擅外科,功专收敛。不煎汤服,惟熬膏敷。除贼风鬼击,痱缓不收;去溃疡败疽,死肌腐肉。敷山根(额之下,鼻之上。)止衄,涂疥癣杀虫。作糊甚粘,裱画多用。
《本草纲目》:白及性涩而收,得秋舍之令,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宋洪迈《夷坚志》记之,迈赴任洋州,一卒忽苦咯血,甚危,用此救之,一日即止也。
《本草经疏》:白及,《本经》味苦平。《别录》加辛,微寒。李当之大寒。日华子加甘。东垣亦微寒,谓其性涩。阳中之阴,收也。辛为金味,收为金气,其为得季秋之气,而兼金水这性者哉,宜乎入肺理伤有奇效矣。苦能泄热,辛能散结,痈疽皆由荣气不从,逆于肉里所生,败疽伤阴死肌皆热壅血瘀所致,故悉主之也。胃中邪气者,即邪热也。贼风鬼击,痱缓不收,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之所生也。入血分以泄热散结逐腐,则诸证靡不瘳矣。
简误:痈疽已溃,不宜同苦寒药服。
《本草乘雅半偈》:(本经下品)
苦平,无毒。
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
曰∶出北山山谷,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春生苗,长尺许。叶如初生棕苗,及藜芦,两指许大,色青翠。三、四月叶中出条,开紫花,宛如草兰,即箬兰也。结黄黑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间有毛,质极粘腻,可作糊也。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仁、杏核仁,反乌头。
曰∶白,金;及,至也。金至斯坚,故主痈肿疮疽,死肌痱缓,不但坚形,亦可坚脏(杭郡狱中,有犯大辟者,生肺痈,脓成欲死,得单方服白及末,遂获生全,越十年临刑,其肺已损三叶,所损处,皆白及末填补,其间形色,犹未变也。)
《本草易读》:紫石英为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苦,辛,微寒,性涩。止肺血,填肺损。治跌打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除头面,使皮黑反白,手足皴裂,令涩肌变滑。去腐逐瘀甚速,生肌止痛良效。肺痈脓血未尽者勿用。处处有之。茎叶如生姜、藜芦,但一科只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
鼻血不止,为末津合,敷山根上,仍水服一钱立止。(验方第一。)
心气痛,同榴皮蜜丸豆大,醋汤下三丸。(第二。)
重舌鹅口,乳汁调末敷足心。(第三。)
疔肿,为末,水澄摊。(第四。)
打跌骨折,酒调末服。(第五。)
刀斧伤,同膏为末掺之。(第六。)
手足皴裂,水合末塞之。勿犯水。(第七。)
汤火伤,香油合敷。(第八。)
《景岳全书》:味苦涩,性收敛,微寒。反乌头。能入肺止血,疗肺痈肺痿。治痈疽败烂恶疮,刀箭汤火损伤,生肌止痛,俱可为末敷之。凡吐血不能止者,用白及为末,米饮调服即效。
《本草崇原》:白及气味苦平,花红根白,得阳明少阴之气化。少阴主藏精,而精汁生于阳明,故主治痈肿恶疮,贼风痱缓诸证。
《本草新编》:白及,味苦、辛,气平、微寒,阳中之阴也。入肺经。功专收敛,亦能止血。败症溃疡、死肌腐肉,皆能去之。敷山根,止衄血。涂疥癣,杀虫。此物近人皆用之外治,殊不知其内治更神,用之以止血者,非外治也。将白及研末,调入于人参、归、芎、黄芪之内,一同吞服,其止血实神。夫吐血未有不伤胃者也,胃伤则血不藏而上吐矣。然而胃中原无血也,血在胃之外,伤胃则胃不能障血,而血入于胃中,胃不藏而上吐。白及善能收敛,同参、芪、归、芎直入胃中,将胃中之窍敛塞,窍闭则血从何来,此血之所以能止也。况白及又不止治胃中之血,凡有空隙,皆能补塞。乌可徒借外治,而不亟用以内治乎。
或问白芨能填补肺中之损,闻昔年有贼犯受伤,曾服白芨得愈,后贼被杀,开其胸膛,见白芨填塞于所伤之处,果有之乎?此前人已验之方也,何必再疑。白芨实能走肺,填塞于所伤之外。但所言只用一味服之,此则失传之误也。予见野史载此,则又不如此,史言受刑时,自云:我服白芨散五年,得以再生,不意又死于此。人问其方,贼曰:我遇云游道士,自称越人,传我一方:白芨一斤、人参一两、麦冬半斤,教我研末,每日饥服三钱,吐血症全愈。然曾诫我云:我救汝命,汝宜改过,否则,必死于刑,不意今死于此,悔不听道士之言也。我传方于世,庶不没道士之恩也。野史所载如此。方用麦冬为佐以养肺,用人参为使以益气,则白芨填补肺中之伤,自易奏功,立方甚妙。惜道士失载其姓名。所谓越人,意者即扁鹊公之化身也。
《本草备要》:涩,补肺,逐瘀生新。
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玄》云:试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蘸白及末,日日服之佳。
损者能复生之。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脏,惟肺叶损坏者可以复生。台州狱吏悯一重囚,囚感之云:吾七犯死罪,遭刑拷,肺皆损伤,得一方用白及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囚凌迟剖开胸,见肺间窍穴数十,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治跌打折骨,酒服二钱。汤火久伤,油调末敷。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除面上疱,音干,去声,面黑气。疱音炮,面疮也。涂手足皴裂,令人肌滑。
紫石英为使。畏杏仁。反乌头。
《本经逢原》:苦,辛,平、微寒,无毒。反乌、附。白及性涩而收,得秋金之气,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本经》主败疽伤阴死肌,皆热壅血伤,胃中邪气,亦邪热也。贼风痱缓,皆血分有热,湿热伤阴所致也。其治吐血咯血,为其性敛也。用此为末,米饮服之即止。试血法:吐水盆内,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浮半沉者心血。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煮熟,蘸白及末,每日食之。其治金疮及痈疽方多用之。
《本草从新》:涩、补肺、化瘀生新。
苦辛而平。性涩而收。得秋金之令。入肺止吐血。(摘元去、试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沉者心血也、各随所见、以羊肺肝心、蘸白芨末、日日服之、佳。)肺损者。能复生之。(以有形生有形也、人之五脏、惟肺叶损坏者、可以复生。)治跌打折骨。(酒服二钱。)汤火灼伤。(油调末敷。)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去腐。逐瘀。生新。除面上。(音干、去声、面黑气、音炮、面疮也。)涂手足皲裂。令人肌滑。紫石英为使。畏杏仁。反乌头。(重舌、鹅口、为末、乳汁调、涂足心。)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平,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解毒生肌。胃中邪气,养血驱邪。贼风鬼击,痱缓不收。和筋逐风。
此以质为治,白及气味冲淡和平,而体质滑润又极粘腻。入于筋骨之中。能和柔滋养,与正气相调,则微邪自退也。
《得配本草》:紫石英为之使。畏杏仁、李核仁。恶理石。反乌头。
苦,涩,微寒。入手太阴经。治肺伤吐血,敷手足皲裂,汤火灼伤,金疮疥癣,恶疮痈毒,败疽死肌,去腐生新。得羊肝蘸末,治肝血吐逆;得酒调服,治跌打骨折。配米饮,止肺伤吐血;配榴皮、艾、醋,治心痛;配黄绢、丹皮,补脬破损,和津。敷山根上,止鼻衄。仍以水服一钱。或研用,或磨用。
《本草求真》:[批]入肺涩血散瘀。
白及专入肺。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微寒无毒。方书既载功能入肺止血,又载能治跌扑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涩不涩,似止不止乎。不知书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涩之谓也。血出于鼻是由清道而至,血出于口是由浊道而来,呕血出于肝,吐血出于胃,痰带血出于脾,咯血出于心,唾血出于肾。《摘玄》云:试血法,吐水内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沉半浮者心血也。服白及须随所见,以羊肺肝心同服者佳。书言能治痈肿损伤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谓也。此药涩中有散,补中有破,故书又载去腐逐瘀生新。至云重囚肺有白及一事,因剖而见,色犹不变。虽云肺叶损坏可以复生,然终涉于荒唐,未可尽信。台州狱吏悯一重囚,囚因感之云:吾七犯死罪,遭刑拷,肺皆损伤,得一方,用白及末米饮日服,其效如神。后囚凌迟,剖开胸,见肺间窍穴,皆白及填补,色犹不变也。手足皴裂,面上黑疱,即面疮。并跌打损伤,酒调服。烫火灼伤,油调敷。用治亦效。
《本草便读》:清金治嗽。苦辛甘涩性平寒。止血生肌。散结敛疮质腻滑。(白芨色白。味甘苦兼辛。气平微寒。性滑。有汁极粘腻。得秋金之令。而主收敛。专入肺家血分。故止血止嗽生肌治疮。皆取用之。然必虚而有热者乃为相宜耳。白芨虽禀秋金收敛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与白蔹相近。故每相需而用。但非治病紧要之品耳。)
《本草撮要》:味苦。入手太阴经。功专疗金疮痈毒。得黄绢、丹皮能补脬损。并跌打折伤。手足皴裂。滑肌。紫石英为使。畏杏仁。反乌头。重舌鹅口为末。乳汁调涂足心。
《本草分经》:苦、辛,平,性涩。入肺。止吐血,去瘀生新。肺损者能复生之。治跌打汤火伤及疮痈。
《本草择要纲目》:白芨根
苦平无毒。又苦甘微寒性涩。阳中之阴也。
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除白癣疥虫。结热不消。阴下痿。面上。令人肌滑。止惊邪。血邪。血痢。痫疾。风痹。赤眼。症结。温热疟疾。发背。瘰。肠风。痔。扑损刀箭疮。汤火疮。生肌止痛。止肺血。恶(理石)畏(李核杏仁)反(乌头)
《玉楸药解》:味苦,气平,入手太阴肺经。敛肺止血,消肿散瘀。
白及黏涩,收敛肺气,止吐衄失血,治痈疽瘰疬、痔瘘疥癣、皯皰之病,跌打汤火金疮之类俱善。
《饮片新参》:
形色:片色黄白光洁。
性味:苦腻微甘。
功能:填补肺阴,治虚损久咳吐血。
分量:八分至一钱半。
用法:生用,或研末冲服。
禁忌:外感咳嗽,及内有瘀热者忌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北山川谷及宛朐及越山。
近道处处有之。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方用亦稀,可以作糊。
《中药大辞典》
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8~11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泥土,经蒸煮至内面无白心,然后撞去粗皮,再晒干或烘干。
生长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分布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中药大辞典》
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捞出,晾至湿度适宜,切片,干燥。
1.白及有明显的止血作用,起效快,疗效可靠。
2.白及对实验性胃、十二指肠穿孔具有治疗作用。
3.白及在体外实验中具有抗菌作用。
4.白及具有代血浆作用。
5.白及具有预防肠粘连作用。
6.白及块茎含有粘液质多糖,具有抗癌作用。
7.白及胶可用作药用辅料。
(整理/程紫临)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