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风、湿、寒、邪纷沓而至,许多时候心中一把无名火,焦躁、烦闷,身体也愈发的虚弱,杂病丛生,三天一感冒,两天一头痛。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属阴,湿邪致病。湿气有外湿和内湿之分,但不同的湿气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且病理相连,内外湿气联合则称之为“邪”!
内外湿邪,结邪气而行!湿气入体,百病缠身!
1.湿沉皮表
症状:体表发热、身体发酸、头重如裹、口干舌燥、面黄无神、身体积水浮肿
原因:多为外湿引起,地域气候潮湿,或居住环境阴湿。湿邪入脾,体内水湿运作失衡。
2.湿积经络
症状:口内发苦、有异味、身体疲倦无力、头昏眼沉、睡眠不佳、晨不能醒、关节酸痛、胸口闷沉、肩颈肥厚
原因:“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过重的,影响到脾的运作,内湿滋分而脾虚失运,水湿不化,体内汗液无法及时排除,致体内环境失衡。
3.湿附筋骨
症状:湿气盛者为湿痹,湿寒入关节,颈椎劳损、腰肌无力,诱发炎症,关节疼痛
原因:体内湿寒,致关节炎症,阻碍关节正常活动,影响经脉正常运输。
4.湿伤肺腑
症状:头晕目眩、痰多、大便不成形、阴囊潮湿
原因:伤于外湿,湿邪困脾.健运失司,内湿致肺,体内系统严重紊乱。
“湿气不除,百病缠身”这是老一辈的人说到至今的谚语。可见湿气对人体的的危害很大,湿邪性质粘滞,难以治愈,它还与其他的泄气结伴而行,攻入人的体内。
古传至今的4种祛湿方法,第2种最方便有效!
1.自制五皮饮
原料:陈皮9g,茯苓皮24g,生姜皮6g,桑白皮9g,大腹皮9g
制作:加入毫升的清水浸泡材料20分钟,先大火烧开,后换成小火再熬上15分钟。取汁,同样的方法再熬制一遍,两次的取汁混合饮用。熬制好的药汁,保温存放,分多次饮。
作用:具有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的作用。
说明:方子里的大腹皮和桑白皮都是比较常用的药材,剩下的材料陈皮、茯苓皮和生姜皮都是比较常见的食疗用品,此方的购料比较简单。
2.珑香花湿帖(敷贴)
处方:龙涎香,茯苓,丁香,艾绒,藿香等十余种中药/材。
功效:此方最大化的发、挥了原料中十、余种药材的药效,其中的一味药材藿香有提高抵抗力,祛湿,祛寒的功效,往往“徒清热则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藿香辛而微温,善能芳香化湿,治疗暑湿、湿温。与其他药物互益起效,祛湿效/果是为最/佳!
说明:出自明/代医/师世/家配/方,历史可循。湿气者可自行敷贴于肚脐处,。两日便可感受到自身湿气去除的变化。
3.八正散
原料: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大黄、木通各g
制作:上为散,每服6克,熬煮取汁,饭后睡前温服。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可治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少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等湿气症状。
说明:改自《医宗金鉴》木通散,由本方加赤苓、黄芩构成,功能相同。
4.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原料:甘草、白术、干姜、茯苓各6g
制作:水煎服。
功效:身重,腰以下冷痛,口干,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说明:以干姜为主,温中祛寒。以茯苓为辅,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祛湿,甘草中和脾胃。有祛寒除湿之效。
“湿气不除,后患无穷”对于人体来说,祛湿至关重要,祛湿过程中,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治病讲求对症下药,不同的湿气去除方法也不一样!
祛湿从2方面下手,彻底清除湿毒!
1.“兴修水利”
体内血液,气体的流动对身体机能的运作是至关重要的!机体运作一旦出现紊乱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如新陈代谢缓慢,消化不良,严重者会造成脾脏和肝脏的负担过大,易出现脾虚,肝脏火气过盛等现象!
可以服用茯苓,薏米等中药食材,可对身体的脾胃进行调理,使体内的机体运作逐步恢复正常!
2.“气机流动”
湿毒的本质是“缓”,因湿毒过多的积聚在人体内,阻碍了人体内气机的流动。肝木是疾,脾土为缓,去除湿气最主要的在于健脾疏肝。增强人体的气力。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荐
中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何为多汗、额头出汗、手脚出汗、半身出汗中医:活血化瘀就用这三种中药,建议收藏中医:找准止汗穴,再也不用担心流汗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