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植物被皇帝封名,骨头碎了用它煲汤喝,

骨碎补的来历与命名

骨碎补,古称猴姜,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像一种中草药。它的名字来源颇具故事性,据说是唐玄宗李隆基受伤后所赐。唐玄宗热衷于骑射,一次不慎从马上摔下导致骨头受伤。当时人们普遍相信“伤筋动骨一百天”,这对于皇帝来说无疑是个大问题。众多御医相继给予治疗,但没有明显效果。唐玄宗只得发布悬赏榜单,希望能找到能治愈他骨伤的医生。

在短时间内,一名名叫熊福的民间郎中应邀进宫。他带来一种状似蕨类植物的草药,并让皇帝内服外用。几天后,唐玄宗的伤情逐渐好转,最终康复。为了纪念这位治愈他伤骨的草药,唐玄宗决定将其更名为“骨碎补”。这个名字不仅易记,还能让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功效和作用。《本草拾遗》中也有相关记载:“骨碎补,本名猴姜。开元皇帝以其主伤,补骨碎,故作此名。”

另一方面,民间仍然习惯称之为猴姜,主要是因为骨碎补的根茎覆盖着密密麻麻的细绒毛,看起来非常可爱,颜色也和猴毛相似。此外,它的根茎、茎和叶子形状与生姜相似。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形象鲜明的名字猴姜。

骨碎补的形态特征与分布

骨碎补是一种属于骨碎补科的蕨类植物,根茎扁平而长,叶子分枝状,表面覆盖着棕色的小鳞片,摸上去柔软如毛。它的主要药用部分是根茎。根据地域的不同,人们对它有不同的称呼,比如猢狲姜、石毛姜、骨碎补、猴子姜、巴岩姜、树姜、毛姜、申姜、岩连姜、石碎补、肉碎补、飞天鼠等。

骨碎补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及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它寄生在其他植物的树干上,有时也生长在悬崖峭壁上,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然而,由于生长环境特殊,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尽管如此,骨碎补是一味传统草药,具有治疗跌打损伤和补骨的重要功效。在中国,它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

骨碎补的药用价值与种植产业

骨碎补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骨续筋、补肾温肾、散瘀止痛的功效,尤其对于骨折等骨头伤势有显著疗效。为了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人们逐渐发展出了人工种植产业,广西地区已经建立了规模化的种植基地,价格通常在60元左右一斤。

在民间,人们通常将骨碎补用于煲汤喝,特别适合用于骨折后的调养。其中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猴姜猪肾汤。制作方法很简单,只需将骨碎补洗净切片,将猪肾切成两半并去掉筋膜臊腺,然后加入适量的盐、生粉、姜片和调料,加水入锅炖煮,约一个小时后即可食用。这道汤不仅具有补肾强骨的功效,还十分美味可口。

保护与利用骨碎补的关键

然而,由于过度采挖,野生骨碎补的资源已经极为稀少。为了保护这种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植物,骨碎补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如果在野外遇到骨碎补,请务必爱护,不要扰乱或采挖。只有保护好它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其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

总结与思考

骨碎补是一种被唐玄宗所赐名的中国草药,以其对骨头的好处而命名为骨碎补。它的名字直接传达了它的来历和作用,方便人们记忆和传播。故事中唐玄宗受伤后通过骨碎补治愈了骨伤,因此命名为骨碎补。虽然唐玄宗觉得这个名字不雅,不方便传播,但他也理解它的功效对百姓有益,所以将其更名为骨碎补,以让广大百姓都能记住并受益。

另外,民间仍然习惯称之为猴姜,并且给它取了这个可爱的名字的原因是骨碎补的根茎有很多细绒毛,外形像猴毛,而且根、茎、叶的形状也类似于生姜,因此得名猴姜。

骨碎补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强骨续筋、补肾温肾、散瘀止痛等功效,尤其对骨头伤势有疗效。它主要生长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和一些南方省份,并且野生资源已经非常稀少。为了保护这种植物,已将其列入濒危物种名录。如今已经发展出人工种植产业,但仍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其资源。

总而言之,骨碎补是一种珍贵的中草药,它以功效命名,相传名字是由唐玄宗所赐。通过这个名字,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它的来历和作用,方便记忆和传播。骨碎补对骨头伤势有显著疗效,并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然而由于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骨碎补已经成为濒危物种,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同时,对其进行人工种植也是一种有效的利用方式。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骨碎补资源,可以维护其药用价值和生态价值,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engjiangpi.com/spyy/111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