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辛,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发汗解表,温胃止呕,解毒的功效。
姜为常用药物,也是佐餐的食品。经过不同加工炮制,分为生姜、干姜、炮姜、煨姜、生姜皮、姜汁六种,一般习惯称为姜六药。姜六药同出一物,但是功效却有不同。小编结合相关文献总结出姜六药的临床应用如下。生姜
生姜
生姜生姜为姜的鲜味食品,辛而微温,以辛来用它,重在于发散风寒,所以说:“走而不守”。经常配麻黄、桂枝、紫苏叶等治风寒感冒,有发汗解表的功效。生姜切碎加红糖适量煮汤热饮,既可以用于风寒感冒,又可以用于胃寒疼痛。生姜有和胃止呕作用,可用于各种呕吐。胃寒呕吐配半夏,胃热呕吐配竹茹、黄莲。生姜与大枣配伍,常作药引子使用,入补益剂中,以调补脾胃,增进食欲,促进药力吸收,提高滋补药效,增强抗体。入解表剂桂枝汤中调和营卫。与白芍同用能制白芍的寒气,并能温经止痛。与桂枝、白酒同用能通阳复脉,如炙甘草汤。与化痰药同用能除痰止咳。《本草从新》有“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的记载。此外,单味姜煎汤服用,可解半夏、南星、鱼、蟹的中毒。资料显示,生姜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有良好效果。近年来,美日等医学家研究发现生姜具有防氧化、抗衰老效能。生姜中的姜辣素被人体吸收后,可产生一种抗衰老物质,抑制体内脂褐质的产生,防止氧自由基对人体的侵害,减少老年斑和皮肤皱纹出现。干姜
干姜
干姜为姜的干燥根茎,既能消除里寒以“散”,又能助阳回阳以“守”,所以说“能走能守”。常用于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的实证,或阳气不足的虚证都可以应用。干姜配良姜使用,能治脘腹冷痛;配半夏治里寒呕吐;配人参、白术治脾胃虚寒;配附子回阳救逆。用于亡阳证,能增强附子的回阳,并可减低附子的毒性,所以有“附子无干姜不热”的说法。《珍珠囊》记载,干姜其用途有四,1、通心助阳;2、祛脏腑沉寒痼冷;3、发阴经之寒气;4、治感寒腹痛。近来研究发现,姜含6-姜醇(6-Zingiberol),对血小板凝集有明显抑制作用。
炮姜
炮姜
炮姜为干姜炒到表面微黑包,又叫黑姜,性味苦涩温,无辛散作用,专守中焦,止血止泻,所以说“守而不走”。主要用于虚性出血,寒证腹泻,与侧柏叶、艾叶配伍治阳虚失血;与白术配伍治寒证腹泻。炮姜还有温经止痛功效。现代研究证明,炮姜水煎剂对应激性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的发生有显著抑制作用。
煨姜
煨姜
煨姜为生姜经煨制的品名,生姜经煨制后辛温不燥,辛散药力不及生姜,而温中止呕功效较生姜好,适用于腹痛呕吐,大便泄泻等症。
生姜皮
生姜皮
生姜皮为生姜的外皮,辛凉力缓,和脾利水,善治水肿,小便不利,常配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等治各种水肿,起利水消肿作用。姜汁
姜汁
姜汁为鲜姜的汁,经绞榨去渣,取其汁入药,辛散力强,长于化痰止呕。姜汁为丸,有化痰利窍的功效,呕吐不止重者可用姜汁急救。多年来,用姜汁配白芥子、延胡、甘遂、细辛的末调成膏状,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气管炎,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鲜姜有许多药用,但能治水火灼烫伤却鲜为人知。取姜汁敷患处能缓解疼痛消肿。据报道用姜汁治水防烫伤例均获良效。姜汁还具有灭菌、消炎、清洁创面、促进食欲等作用。
以上所论述姜的六种用法,发汗解表选用生姜,祛痰、温中、回阳选用干姜,温经止血、止泻选用炮姜,和胃止呕选用煨姜,利尿消肿选用姜皮,呕吐、多痰、水火灼烫伤选用姜汁。随着姜的用途日益广泛,揭示姜值得我们更深入研究探讨。[1]薛海娜.生姜的药理研究和临床运用[J].新疆中医药,,15(5):68-69.
[2]邵月如.生半夏中毒及其解救[J].时珍国医国药,,11(8):-.
[3]张翠玲、胡跃云、赵玉燕.生姜敷脐法治疗损伤性腹胀8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16(6):38-39.
[4]张福亮.针药并施外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例[J].中医外治杂志,,20(4):26-27.
[5]来向阳.论姜的药用价值[J].山东医药工业,,21(5):26-27.
[6]李素民,杨秀玲,赵智.干姜和生姜药理研究进展[J].中草药,,30(6):-.
[7]宋红旗.烧伤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医药信息,,2(2):23-24.
原创文章,转载须注明作者和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陈楚雄钱卫良
审核:伍俊妍
编辑:陈楚雄
院本部:广州市沿江西路号
南院区:广州市海珠区盈丰路33号
增城院区:广州市增城区光明东路1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