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
虚宏
编辑
灵素
排版校对
致淳
生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味烹调佐料。很多人都能随口说出生姜的妙用,可见生姜的普遍性是非常高的。
在生活中生姜也会被加工成多种食品。像咱们紫尘阁推荐大家食用的“醋泡姜”(点击蓝字即可阅读),不仅口感佳,而且具有很高的食疗价值。
对于姜的认识很多人还是停留在食物佐料的范畴。但在中药调剂中,生姜也是一味很重要的中药。我们会发现在调配中药时,有的处方中会要求放生姜片。
为什么呢?今天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生姜在中药中的作用,更深入的了解古典籍中生姜的药用价值。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叶天士:旧附干姜下,《纲目》始分出另列。)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味辛,性温,无毒,入肺、心、脾、胃四经。主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止呕吐,除泄泻,散郁结,畅脾胃,疗痰嗽,制半夏,和百药。要热去皮,要冷留皮。
生姜辛入肺,肺得所胜,则气通宣畅,主宰精灵,故能通神明,神明通则一身之气皆为我使,而亦胜矣。一身之气胜,则中焦之元气定,而脾胃出纳之令行,邪气不能容矣,故能去秽恶。
《本草经解》叶天士
气微温,味辛,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气微温,禀天初春之木气,入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臭气,阴浊之气也;久服辛温益阳,阳能去阴,所以去臭气也。神者阳之灵也,明者阳之光也。辛温为阳,久服阳胜,所以通神明也。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降逆止呕,泻满开郁,入肺胃而驱浊,走肝脾而行滞,荡胸中之瘀满,排胃里之壅遏,善通鼻塞,最止腹痛,调和脏腑,宣达营卫,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归肺、心、脾、胃经
《本草经解》
归胆、肝、肺经
《长沙药解》
归胃、脾、肝、肺经
使用注意: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
恶黄芩。
经云:秋不食姜者,盖以燥金主令,天道敛收。
姜则味辛,善散肺气,人肖天地以生,未有干天地之和而犹受其益者。谚所谓夜不食姜,亦以夜气敛而姜性散耳。如疗病则不可泥也,宜常用而不宜多用。
加工炮制:
《中药大辞典》
生姜:拣去杂质,洗净泥土,用时切片。
鲜姜粉:取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
煨姜:取净生姜,用纸六,七层包裹,水中浸透,置火灰中煨至纸色焦黄,去纸用。
阁主解曰:
生姜一味,大有可为。味辛而气温。
秉天气耗而能散,通达百脉而不伤正也。承地水暖而能化,鼓营卫而腾生,却令浊秽除也。守中下污,强胃增食,破逐寒积,止呕胃和。
与阳药合,生清发阳而能利,驱寒淤而能达外,逐久肌而顺通神明。和阴药配,守而不滞,行水而增生化,立脉络而不害熔流。常服盛脾血足而神安,肝调而魂静,藏输而有规途也!能不益寿延年哉?
推荐阅读
关于治疗“抑郁症”的新思路
不输液,不打针,只需两块钱轻松治愈“腮腺炎”!
一站桩就想去卫生间?怎么办?
学习三衡理论
弘扬真正有价值的中医文化
让亿万家庭更健康